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格心理学--许燕版-陕师大老师提供
提纲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人格理论的基本构成与类型第三章精神动力学范型第四章社会文化学派范型第五章特质论范型第六章学习论范型第七章人本主义范型第八章认知论范型第九章人格测验人格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如何理解整体人的形象个体差异的表现与原因能否有效的预测人的行为量化的方法分析与整合人的形象第一章导言第一节人格的概念第二节人格理论第三节人格研究的方法第四节人格的影响因素第一节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实在性定义总和式定义整合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顺应性定义区别性定义人格的非实在性定义人格的特性整体性独特性或差异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生物性与社会性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特点个体的行为模式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相对稳定的模式生物性与社会性人格理论的组成部分人格的基本结构人格的动力人格的发展历程人格的成因人格障碍与改变人格评量人格理论分类现象学—行为主义类型前者强调人是独特的,有自由意志和抉择力的;不采用测量、测验的方法,允许较多的自由反应;治疗以沟通为主。后者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与决定论、驱欲;采用客观、标准化、实证主义的方法;治疗偏重于行为矫正。人格理论分类特异—同质论人格理论应该注意什么现象研究人格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应该建立何种行为法则人格理论的主要范型古典精神分析范型新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生物学范型行为学习论范型人本主义范型认知论范型人格研究的重要课题人性观行为内在与外在的决定因素行为统合与自我概念不同觉知状态与潜意识概念认知、情感与外显行为的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行为的影响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精确性可检验性: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la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概括能力简洁性: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逻辑一致性有用性人格理论的向度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分析说遗传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可变性-不可变性第三节人格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与临床法以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的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特点:某些情况下是唯一可行的方法资料真实,无过多人为的干预无法避免主观偏好的影响个体观察—团体观察的矛盾语言报告存在的问题实验法:针对多个被试,设法控制研究变量并试图建立因果关系。特点:人为干预与因果关系的意义忽略真实情景的影响(内、外效度)长期的历程性研究不足主试效应并非所有现象可以在实验室中呈现第三节人格研究的方法问卷与相关研究法针对多个被试,吸取了上两种方法的优;涉及广泛的变量;并建立某种数量关系。特点:成本低,数据量大工具是否可靠反应偏差相关的问题第三节人格研究的方法第四节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生理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学校与社会文化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遗传与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家族史或家谱研究双生子与寄养研究选择性饲养早晚期行为差异的对比研究体型学说生理因素生物化学、脑功能定位家庭与早期经验家庭成因父母人格家庭教养方式早期童年经验学校与社会文化学校教师的管理风格同伴集体社会文化民族性格的差异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类型反射作用激发作用前活动作用遗传率的计算公式::同卵双生子的相关:异卵双生子的相关遗传与环境作用比:222()(1)mDDrrHr2mr2Dr222:():(1)mDmHErrr第二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Freud的人性观反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力量对行为的意义,主要包括攻击与性本能能量系统: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还原论的思想生物学的影响:能量的源泉即为本能欧洲临床病学的影响:精神病的心理病因观Freud对科学的看法认为模糊的概念、臆测的理论在实证科学发展初期是必要的意识与无意识机制为什么无意识成为Freud研究的重点?意识层次的划分关于无意识存在的当代心理学依据不同意识层次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无意识如何表达自己无意识的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不存在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能量强大人格结构—本我本我的起源: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其理论也被人称为“本我心理学”、“生物学人格理论”,本我与本能::“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早期理论(1913年以前)与后期理论(后20年)本我与意识本我工作原则:快乐原则本我满足方式:反射作用与原发过程人格结构—自我自我的起源自我与意识的关系自我工作原则:现实原则自我满足方式:继发过程自我的功能:“一仆三主”人格结构—超我超我的起源超我与意识的关系超我工作原则:理想原则或至善原则超我的内容:良心与自我理想(奖惩系统)超我的功能人格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部分与意识的关系三部分之间的动力关系三部分与理性的关系冲突、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焦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体验?焦虑是如何产生的?焦虑的产生具有什么意义?焦虑有哪些类型?焦虑与神经症的产生具有怎样的关系?焦虑的性质一是现实焦虑,它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现实焦虑相当于恐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二是神经症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本我的威胁的知觉为基础。而且,神经症焦虑也以现实焦虑为基础,因为,人们只有当认识到自己的本能需要的满足会遭遇现实的危险时,才会恐惧自己的本能。三是道德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责的知觉为基础。当个体知觉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违反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时,会体验到罪恶感和羞耻感,从而使个体的行为符合个人的良心和社会道德规范。焦虑的发展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是后续焦虑的基础。后续焦虑是作为信号的焦虑,即个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只要遇到无法应付的情形或自我意识到里比多的涌现使自己可能再次陷入被动无能的状态,就会以焦虑为信号,调动内部已经形成的防御机制来应付。原始焦虑中,自我是被动地体验到焦虑,而在后续焦虑中,自我是主动地体验焦虑,并且以此为信号来调动自我的防御机制的。但无论如何,焦虑实际上是早期创伤经验的反复出现。自我防御机制特点:无意识水平与非理性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自我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自我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自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个前提成人性格是由各种婴幼期经验塑成的性力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后随心理性阶段发展而发展对性力的基本看法出生后即有明显的性活动表现性与性器的区别性活动的目标并非一定指向生殖与繁衍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或13岁开始)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停滞与倒退可能的原因主要的人格类型口腔期人格肛门期人格性器期人格生殖性人格Adler与Freud理论的主要分歧对“性”的看法:Adler轻视“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将Freud的影响,强调每个人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发展自己的生活风格。对“潜意识”的看法:将Freud的“潜意识”概念抛诸脑后,认为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对“严格决定论”的批评:个体在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主观自由,而不是简单的由生物因素与童年期经验决定。人格动力——自卑与补偿Adler认为大自然对于低劣或缺陷都有一种补偿作用,这一现象在个体的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可找到证据。器官的自卑感与生理补偿:1907年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强调自卑感主要来源于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通过发展机能不足的器官与发展其他器官的机能加以补偿。自卑感与心理补偿:自卑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事实,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其本身并非为不正常状态,没有自卑就没有补偿。理论重心从生理自卑向心理或主观自卑转移。追求优越追求权力意志:对权力和力量的追求,早期强调攻击和力量、获得男性品质是克服自卑和补偿的主要途径,其本质和“原欲”的概念类似,是一种生理的心理力量,只是其表现方式不同。追求优越:主张人生而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追求优越”。后期采用该术语,认为它是人格的主导动机,“生活的基本事实”,强调补偿往往是超额的,即不仅抵偿了缺陷,还发展为优点。“它与身体的生长并行地发展着。它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固有需要…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循着这个方向前进”。提出个人优越与社会优越两个概念。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虽然试图完全达到自己愿望的方式因人而异。阿德勒观察到患神经症的人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自己奋斗目标。生活风格概念:个体力求优越的独特行为模式,决定了一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和以及如何追求两个方面。形成:由儿童个人的条件、生活环境、经验、创造性自我发展和建立起来的。类型:健康的生活风格:趋向个人完美,同时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与他人和谐共处,即社会利益型的生活风格。错误的生活风格:不指向社会利益,缺乏社会兴趣,主要包括支配型、索取型和逃避型的生活风格。Adler将原因归为:生理自卑、溺爱与忽视。社会兴趣“只要对别人是有用的,只要他在战胜一种共同的,而不是私人的自卑感,那这个人就会感到安适,就会感到他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不仅道德的本性,而且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对美与丑透彻的理解都常常是建立在最真诚的社会情感之上的”是一种遗传而来的潜能,如果认识不到这种潜能,就会导致神经症、失败的人生。社会兴趣三层含义(1)个人为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2)要了解个人,必须从其社会情境入手;(3)社会理想是个人价值判断的指标。人生三大问题的成功解决都与是否具有充分的社会兴趣息息相关:职业任务、社会任务、爱情与婚姻任务是否发展出充分的社会兴趣取决于早期的母子关系虚构目的论1911年,德国哲学家Vaihinger《Philosophyof“asif”》,主张人类凭借一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虚假目标生活,虽然不现实,但却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与现实世界具有同等重要性。Adler接受了这一观点,称之为“自我理想指南”,指个体通过编造一些虚构的未来目标赋予生活意义,并指引自己的行动。一个人所作所为都与最终的虚构目标—未来目标相联系,因此,对于理解人类的行为,未来比过去更重要,反对Freud的决定论。健康人与神经症的重要差异在于前者能使环境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虚构的生活计划,而后者完全忽视现实环境,把虚构目的等同于现实。创造性自我个人的主观系统,人格的自由成分,塑造人格的有意识的主动力量。遗传和环境只是提供了创造性自我塑造人格的原材料,即“用于建造生活态度的砖块”,而正是创造性自我对遗传、过去几经验的作用和解释决定了自身的人格,健康个体是一个能选择与社会理想一致的生活风格和最终目标的人。因此是人类生活的积极原则。在西方心理学史上,Adler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受制于遗传、环境的心理学家,被誉为“作为人格理论家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由于该概念的提出,被认为是“自我心理学之父”,同时也与存在主义心理学、现象学人格理论具有内在关系。心理治疗的目的治疗的实质在于使病人认识到自己具有错误的生活风格,既缺乏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意识到自己缺乏合作的能力,并使其确信缺乏的根源在于童年早期的顺应不良。治疗者与病人一起寻求一种具有社会兴趣因而也更为有效的生活风格,并逐渐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总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求得到更丰富、更完美的答案。我们总能找到暂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许燕版-陕师大老师提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8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