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深度解读之一:从“双基”到“四基”(201311-四川泸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深度解读之一西南大学宋乃庆2013.11浙江师大从“双基”到“四基”问题与思考1、什么是数学课程标准?2、为什么反复学习数学课程标准?3、新课标有哪些改进和发展的地方?4、如何看待、评价原课标?5、你认为新课标还有哪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1.与大纲相比,很大进步,质的飞跃2.引领数学课程改革,促进课改平稳发展3.还存在商榷、修改的地方1.数学课程标准很重要(3个依据);2.数学课程标准有较大修改;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认识不一致;新课标的改进和发展(关注点):理念、核心概念、四基、四能、内容标准、教学和自主学习。注:数学课程标准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同;新课标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同;原课标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同。一、原课标的研制与实验前言二、原课标的修订与发展三、新课标的审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与发展概述(一)原课标的研制背景一、原课标的研制与实验(1999.9-2012.7)(二)原课标的研制过程(四)如何评价原课标(三)原课标的主要进步与特点(一)原课标的研制背景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0-1998)经验与教训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是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依据《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五个基础性研究课题(1)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2)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最新趋势(3)数学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4)社会发展的数学需求(5)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1987年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二)原课标的研制过程1999年初,国家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3月11-12日,国家数学课程研制工作小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新松公寓召开。1999年10月8-10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姜伯驹院士、严士健教授、梁国平研究员、张尧庭教授,以及数学教育家张孝达、张奠宙、王长沛等先生。姜伯驹,数学家,拓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严士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原国务院数学学科组成员张孝达,教授,原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主任王长沛,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师范司高师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年3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完成,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2000年1-6月通过申报、评审,国家陆续成立了其它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课程标准研制小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原课标主要研制人员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吕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孙晓天(中央民族大学)杨裕前(江苏常州教研室)张丹(北京教育学院)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唐复苏(苏州大学)鲍建生(华东师范大学)马复(南京师范大学)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史炳星(北京教育学院)刘兼(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杨妍梅(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严士健(北京师范大学)张春莉(北京师范大学)罗小伟(中央民族大学)黄翔(重庆师范大学)綦春霞(北京师范大学)(注:以姓氏笔画为序,共22人)主持人:刘兼以及孙晓天、马复顾问:严世健、张孝达、叶其孝、张梅玲、戴再平、董奇(三)原课标的主要进步与特点1、与大纲相比,原课标有很大的进步,是质的飞跃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知识为本以人为本双基+三大能力三维目标关心教的内容和达到目标关心学、教、考、编的内容与程度教学大纲原课标大纲与原课标的主要结构比较大纲一、教学目的二、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原课标一、前言二、课程目标三、内容标准四、课程实施建议大纲与原课标的主要学习领域比较大纲算术代数几何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原课标加强的内容: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重视口算、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原课标削弱的内容: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度,初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超过3步;淡化单纯的公式记忆,降低了多项式计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三)原课标的主要特点主要理念:以人为本。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课程内容:四大学习领域。课程实施: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评价方法:提出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2、原课标的主要特点(四)对原课标的评价与大纲相比,有很大进步,是质的飞跃引领数学课程改革,促进课改平稳发展还存在商榷、修改的地方二、原课标的修订(2005.5-2011.4)(二)原课标修订的主要过程(三)原课标修订的主要依据和原则(四)原课标修订的主要关注点(一)原课标修订的主要原因(五)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原因1(主要)——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新课标发达国家原因2(主要)——政策文件的要求教育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文件的《实施意见》减负提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和酝酿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原因3(诱因)——争鸣的促进2005年3月初的“两会”:数学课改引起争论“这个‘新课标’改革的方向有重大偏差,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光明日报,2005-3-16“课程改革对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体系几乎不变,内容修修补补;二是在保持原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体系。……既然第一种方式仍存在着那么多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另起炉灶”呢?”——何小亚.回应“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广东教育,2006(11)原因3(诱因)——争鸣的促进消弱了逻辑推理能力培养拓展几何教学内容数学味被冲淡了数学与生活情境相联系接受式教学不能放弃自主合作探究知识体系被打乱螺旋式上升(二)原课标修订的主要过程修订组主要研制人员主持人: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马复(南京师范大学)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张丹(北京教育学院)张英伯(北京师范大学)顾沛(南开大学)储瑞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李文林(中科院数学所)张思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杨裕前(常州教育研究室)柳彬(北京大学)黄翔(重庆师范大学)修订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结合争鸣的问题,开展修订工作。(注:以姓氏笔画为序,共14人)修订组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程序:采取全体会议、分组研究、分工写作、广泛调研等深入调研对海口、韶关、青岛、无锡、咸阳、灵武等地实际考察和问卷调查多种形式征求意见2006年9月,邀请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姜伯驹院士等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三)原课标修订主要依据和原则1、原课标修订的主要依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胡锦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进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6年8月29日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原课标修订的原则坚持课改的大方向重视实践与调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课标可操作性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修改基础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充分讨论、认真分析准确、规范、明了过程与结果讲授与自学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生活化与知识系统性(四)新课标修改的主要关注点理念核心概念四基四能内容标准教学和自主学习(五)新课标的主要特点课程理念的改变与发展数学内涵的重新界定、大众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数学素养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培养突出了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共同达成核心概念的变化双基四基两能四能内容及其要求的适当调整处理好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关系三、新课标的审议及出台(2011.3.28-2011.5)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对辛苦的意见和建议。此次意见征集范围非常广泛,共涉及全国16个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10多个省(市/自治区)、10家出版社及国家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共收集意见1000余条,这些意见为送审稿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对新课标的意见审议前期工作审议组专家组员:王利民(西北师范大学)孙晓天(中央民族大学)宋乃庆(西南大学)严士健(北京师范大学)杜鸿科(陕西师范大学)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恭庆(中科院院士)顾泠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唐盛昌(上海中学)主持人:宋乃庆(西南大学)(注:以姓氏笔画为序,共9人)审议过程第一环节集中审议(2011年3月28-31日):形成标准专家个人审读意见第二环节通讯审议(2011年4月1日-3日):形成第一轮审议修改意见(2011年4月4日-6日):形成第二轮审议修改意见(2011年4月16日-18日):审议结论及专家个人投票第三环节国家审定(2011年5月-11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审定通过、颁布(三)审议稿的主要进步梳理了数学界、数学教育界及社会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送审稿)的评议和各种意见,进行了认真、激烈的讨论,在和送审稿专家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对送审稿又做了适当的修改。1.课标充分肯定了实验稿、修改稿的进步与发展2.全面对修改稿的理念、核心概念、四基、四能、内容及其要求、教学和自主学习间关系的处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审议,适当降低了估算等课程内容的难度3.修改并调整了案例,突出案例的示范性4.对课标的语言表述反复推敲,使语言更科学和规范实验稿2011版发展与变化问题与思考1.什么是“双基”?2.“双基”存在哪些争议?3.为什么要从“双基”发展为“四基”?4.什么是“四基”?二、从“双基”到“四基”的背景意义内容提要三、从“双基”到“四基”的发展变化四、结束语一、“双基”的缘起和发展一、“双基”的缘起和发展•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中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双基”的要求。•1952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这种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须的技能和熟练技巧”,这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史上首次对“双基”提出要求。•1956年《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提出:“教给学生有关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一、“双基”的缘起和发展•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本文标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深度解读之一:从“双基”到“四基”(201311-四川泸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5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