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征求意见稿)说明:编写者理解,专指会要求编写通用型《大纲》的目的,是为保证新建专业的教学质量,所以内容从教材出发,不可能要求面面俱到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各校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理论课。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学习,掌握建筑发生和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自然环境等诸因素存在密不分的关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技术成就;懂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认识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掌握典型传统建筑实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经验,提高学生的建筑修养和建筑设计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建筑设计创作活动奠定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1~2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1~2个课外读书报告,以加强理论思维能力。课后安排三周半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和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三、教学内容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1)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2)常见木构架的种类;(3)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4)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5)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6)工官制度,主要官员及匠师。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2)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2、奴隶社会(1)夏代的历史背景,城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及复原(2)商代的历史背景,城址,殷墟建筑遗址(3)西周的历史背景,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陕西歧山凤雏建筑遗址,瓦的发明(4)春秋的历史背景,台榭建筑的兴起,秦国的宗庙和陵寝建筑,砖的使用3、封建社会前期(战国至南北朝)(1)战国的历史背景,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遗址,台榭建筑的盛行,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2)秦代的历史背景,咸阳的城市特点,秦始皇陵,长城,水利工程;(3)汉代的历史背景,城市建设,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斗栱的普遍使用,楼阁建筑的发展,阙的种类及演变;(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礼制城市,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的发展,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发展,室内家具的变化,陵墓中的石刻4、封建社会中期(隋至宋)(1)隋代的历史背景,城市与宫殿建设,宇文恺,大运河,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2)唐代的历史背景,城市建设,唐长安,宫殿建筑,唐大明宫,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建筑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3)五代的历史背景,前蜀永陵,南唐、吴越的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塔,喻皓及《木经》;(4)宋代的历史背景,城市里坊制的瓦解,《营造法式》的颁行及其价值,单体与建筑群的组合,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园林的兴盛;(5)辽、金、西夏的历史背景,辽代建筑的特点,金代城市与建筑的特点,西夏建筑的特点5、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1)元代的历史背景,元大都,宗教建筑的兴盛,元代木构技术的特点;(2)明代的历史背景,木构架的定型化,砖的普遍使用及琉璃瓦的广泛应用,建筑群布局的成熟与风水的极盛,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建筑装饰的定型化和室内家具的成熟;(3)清代的历史背景,皇家与私家园林的极盛,藏传佛教建筑的兴盛,住宅建筑的多样性,建筑设计方法的简化与提高,《工程做法》的颁行,样式雷的建筑设计成就,施工技术的创新。第二章城市建设1、城市概念的产生及中西方城市概念的比较2、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市形态发展的分期,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古代行政区划,城市建置与管理方式,地方城市的机构与设施,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管理、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的经验3、城市规划理论(1)《考工记》营国制度和规划方法;(2)《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4、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1)汉长安的建设:布局与成就;(2)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的建设:礼制风格(3)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选址、布局、设计者、水系、交通、商业、规划设计成就;(4)宋东京的建设:旧城扩建,漕运发达,里坊制瓦解,商业繁盛;(5)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概况、选址、布局、形制、设计者、水系、交通、商业、规划设计成就,艺术风格,空间特点,基本设计原理等,继承汉族的传统、成就,胡同制,水系水网治理,城市空间的设计特色,明清北京的继承与改建;(6)明南京的建设(选讲):规划布局与成就;5、地方城市的建设(1)北方平原地区省城的代表——明清西安;(2)南方水网地区府城的代表——唐宋苏州;(3)县城的代表——明代兴城与清代巴县;(4)其他类型的城市,如军事防卫城市、手工业城市等;6、院系所在地或附近的古代城市建设(选讲,实例中已有的除外)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住宅形制演变2、传统民居的特征(1)风格多样性(2)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适应性(3)不同人文背景和审美观念所酿成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4)宗法思想的影响3、典型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布局特点,结构技术,装饰风格,规划原则:结合地域及各自学校的研究特色选择3~4种实例重点讲解,其余作为自学4、聚落中体现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宫殿、坛庙、陵墓既是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也是中国古代的纪念性建筑2、早期宫殿发展沿革,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高台宫事盛行阶段,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3、唐长安大明宫,成熟的宫殿型制,三朝五门,含元殿的型制发展4、明清北京宫殿,总体布局,建筑特色,艺术成就,阴阳五行学说对规划设计的影响5、坛庙发展概况,类型,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祭祀6、北京天坛7、北京社稷坛8、北京太庙9、山西太原晋祠10、山东曲阜孔庙11、坛庙的设计方法和原则:选址,建筑形制,单体原型,数学意义,布局,环境,建筑空间,艺术成就12、陵墓的组成与演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历代帝王陵寝的发展沿革13、战国中山国王墓14、秦始皇陵15、汉武帝茂陵、宣帝杜陵16、唐乾陵17、宋永昭陵18、明十三陵19、清东、西陵20、风水形势说在明清陵寝规划中的体现第五章宗教建筑1、宗教的本质,中国古代常见的宗教,宗教与邪教的区别2、佛教建筑(1)佛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2)汉地佛教寺院的演变,塔院式,舍宅为寺,伽蓝七堂,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善化寺;(3)藏传佛教寺院,西藏布达拉宫,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4)清代佛教建筑之集大成者——承德外八庙:汉式(溥仁寺等),藏式(普陀宗乘庙等),前汉后藏式(普宁寺等);(5)佛塔的演变,各类型的造型特点,结构形式的演进,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单层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等),喇嘛塔(北京妙应寺塔等),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等),傣族小乘佛教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经幢的造型特点,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6)石窟的类型、特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摩崖造像的表现手法,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7)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结合山地建造的成就,山地寺院的空间序列组织、选址、轴线与山势之关系、入口空间的过渡;(8)佛教常用的装饰图案3、道教建筑(1)道教的基本教义,流派与发展沿革(2)宫观建筑特点,山西芮城永乐宫(3)道教名山,湖北均县武当山4、伊斯兰教建筑(1)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中国穆斯林的形成和分布;(2)清真寺的布局、建筑和装饰特点;(3)早期清真寺实例——福建泉州清净寺;(4)明清内地清真寺实例——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5)明清新疆清真寺实例——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机制及历史沿革(1)商周时期的苑囿;(2)秦汉时期的宫苑;(3)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盛对园林的影响;(4)隋唐宫苑、文人园林兴盛;(5)宋辽金元堆山叠石的成就;(6)明清皇家园林的兴盛和手法的演变。2、明清皇家苑囿的造园艺术成就(1)北京明清北海;(2)北京清漪园(颐和园);(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3、明清私家园林的园林空间理论及设计手法(1)江苏无锡寄畅园;(2)江苏苏州留园;(3)江苏苏州拙政园。4、风景建设的性质与规模,发展原因,建设原则和手法(1)江苏苏州虎丘;(2)浙江绍兴兰亭。第七章建筑意匠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1、宋清建筑技术作法及比较(1)木构(大木作)(2)砖石(屋顶、墙壁、台基)(3)装修(小木作)(4)色彩、装饰、雕刻2、建筑典籍评述(1)《营造法式》;(2)《工程作法》。3、著名匠师评介(1)李诫;(2)样式雷。4、清式建筑做法(详略可结合测绘实习要求灵活掌握)四、学时计划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6学时;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8学时;第二章城市建设:6~8学时;第三章住宅与聚落:6~8学时;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8~10学时;第五章宗教建筑:6~8学时;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8~10学时;第七章建筑意匠:教学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不安排集中学时;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教学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不安排集中学时;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4~6学时。总学时:48~64;学分:3~4。五、教学参考书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重印本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6、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第一节绪论应增加四、对传统非木构建筑的简述,如砖塔、石桥等等,长城既是明证。第二节一、不可忽略甘肃天水秦安大地弯文化,其对中华文明起源将有深远影响,如人文始族伏羲氏诞生地;发现最早旱作物--稷(社稷);最早的木构庑殿顶;最早的彩陶;早于半坡且有相似形(传承性)的刻画符号;相当于C10混凝土的最早的地面复合材料的使用,木骨泥墙,墙面抹灰等等。考古已有定论,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教材总要慢半拍!!!传说也是历史,希望增加夏以前三皇五帝的相关知识,已完善中国大多数人认可的五千年文明史(不应视为牵强附会),尽量附以最新考古依据。夏为家天下,之前的公天下,应该是禅让制的国家形态,它与真正的原始制氏族社会是有所区别的,至少是国家的过渡形式。三、2、西汉哪去了?关于《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报告(节录)2000年中国建筑史教学研讨会筹备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系陈纲伦一、情况与分析这次调查活动共回收问卷20份。据2000年香港全国建筑系系主任会议口头宣布的数字,我国已经开办了大小建筑系76个(合校前的统计)。1、关于任课教师本人情况(略)2、关于学生情况①教学对象(略)②教学方式有5个学校的建筑史课程作业仅采用绘图,1个学校仅采用论文,其余14个学校采用综合形式。多数学校《中国建筑史》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有2个学校采用开卷,另有2个学校采用论文;也有不少学校采用综合方式。③考察方式(略)④学科结构古代建筑史部分的教学情况和受欢迎的程度都要比近代史好。而与外建史相比,《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情况大约是平分秋色。应当如何给建筑历史教学一个正确的定位:它到底应当是设计课的侍女呢,还是设计课的内子?3、关于教学情况①教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