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辛弃疾字幼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与真正的英雄。苏轼以后最伟大的词作家,“苏辛”并称。宋词在其手中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生平的三个时期:1、22岁之前,绍兴10年(1140)至绍兴32年(1162)参加北方反抗金人的义军,英勇杀敌的壮举。2、23到42岁,隆兴元年(1163)到淳熙8年(1181)坚定的主战派,《御戎十论》又称《美芹十论》、《九议》;在南宋的“孤危”处境。3、43到67岁,淳熙9年(1182)到开禧3年(1207)退居上饶,自号“稼轩”。《稼轩长短句》存词600多首二辛弃疾词的内容英雄之才与英雄之词1.范开《稼轩词序》称其:“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2.宋末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公有英雄之才,志义之心,刚大之气。”3.王士祯《倚声集序》:称稼轩词是“英雄之词”。辛词思想内容1、歌颂抗金,抒发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2、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愤慨。3、描写农村生活及闲适情趣。辛弃疾词艺术成就1、多种生动艺术形象的创造具代表性的是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或奇伟英豪,或狂放不羁,或慷慨悲凉。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2、雄豪壮阔的艺术境界与浓烈激越的主观情感辛词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情感大起大落,反差强烈,甚似李白。《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3、表现方法上的“以文为词”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地。4、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一方面,辛词具有奔放豪纵、生气蓬勃的艺术特点。另一方面,辛词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具有不主故常的大家气度。能刚能柔、纵横驰骋、不拘一格。其描述乡村风光作品,朴素清丽、生机盎然。简朴中见爽利老到,达到一般词人很难达到的境界。5、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辛弃疾大胆创新,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最充分地反映了其以文为词的特点。(1)民间语言的运用,口语、谚语、俚语的灵活使用,使其词语言明白流利,轻松活泼。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2)虚词的运用“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3)用典丰富自如,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所谓随心所欲而天然生动的境界。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材料,融化锻铸,巧夺天工。这些典故与词人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兰陵王》:“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字幼安举头西北浮云⑶,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⑷。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⑸,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⑹。峡束苍江对起⑺,过危楼,欲飞还敛⑻。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⑼。千古兴亡,百年悲笑⑽,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⑾,片帆沙岸,系斜阳缆⑿?⑴水龙吟:词牌名。⑵南剑:即南剑州,宋代州名。双溪楼:在南剑州府城东。⑶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⑷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⑸待:打算,想要。⑺束:夹峙。⑻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⑼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⑽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⑾卸:解落,卸下。⑿缆:系船用的绳子。创作背景: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但作于在福建任职时期。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有感而作此词。鉴赏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作者的这首词就是一篇杰作。宋代的南剑州,即今延平,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溪楼正在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很不容易。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的山作了全力的刻画。而剑和山,又和作者融在一起,上阕一开头,就象从天外飞来的将军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中,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在宋室南渡时,作者一人支柱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理想,将其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①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下阕头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富烹炼之工。从高峡的“欲飞还敛”,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退下来的悲凉心情。“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制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过了五十二岁,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已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了。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敬谢观赏
本文标题:辛弃疾诗词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1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