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2.城市城市的定义——城市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式和条件城市的本质——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的特点——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城市的特征——各部门的相对独立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使商人和手工业摆脱了对土地依赖)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奴隶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构筑城池)3.城市化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它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表现: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渐演化成城市地区;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普及完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4.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益亦称聚合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两种表现形态:同类企业的集聚: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彼此分享外部经济,促进良性竞争和新技术应用,提高管理水平;节省顾客选购成本异类企业的集聚: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节省运输、仓储费用;克服由于单一产品下的市场不稳定所造成的经济波动5.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适度的生产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微观经济学:在某个临界点之前,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有平均总成本逐渐降低的趋势;该临界点便是企业的最佳规模点。6.优位经济效益优位经济效益是指由优越的地理区位等因素所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包括:地理优位、交通优位、资源优位7.外部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是指企业从外部的经济行为中获益而无需为其支付代价。它是城市经济中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导致要素集聚的根本动因之一。8.逆城市化又称反城市化。指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蔓延和周边小城镇迅速发展,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表现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郊区蔓延十分严重,形成广大的城市连绵区;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下降并日益“空心化”;郊区成为人们(尤其是中产阶级和高收入阶层)主要的聚居区;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9.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落后于工业化的速度,造成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使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10.城市经济增长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同样可用GDP及其人均水平的增加表示。城市经济增长的特性之一是规模报酬递增。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一)国民收入指标(二)就业量指标11.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基础部门是以出口为基础的产业集合,如汽车制造;非基础部门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如零售业、餐饮业等。12.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也称都市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13.级差地租由土地经营的垄断特点产生,包括级差地租Ⅰ(城市土地位置差异而引起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由于进行投资使土地增值而形成)两种形式。14.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储备中心组织进行职工和居民的安置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后,将土地储备起来,再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15.城市基础设施支撑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为城市服务的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总称又称城市公共设施,指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人工物质承载体的总称城市土地垂直空间结构中下部的服务设施,附属于城市和各部门、并保证其活动顺利进行的公共性的设施16.城市物流城市物流是指为城市服务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指物品在城市内部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清理的过程,并存在不同的模式、体系和存在形态,和其他形式的物流有一定区别。简答题1.简述城市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2.简述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理论价值:城市经济学促进了一般经济学原理发展和变革(把“空间”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寻求“空间平衡”)城市经济学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填补了城市公共经济的研究空白)城市经济学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密集经济中的外部效益是大量存在的,并且通常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方法加以妥善解决。)城市经济学提出了经济管理理论和制度更新的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意义:加速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从实际出发,发展城市基础产业,避免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城市最佳效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3.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z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z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z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z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z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z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4.简述决定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及现代城市的特征。影响因素:经济力量(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经济机制(习俗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特征:超速增长、辐射增强内涵发展是现代城市演进的主要价值取向“城”的功能几乎丧失,“市”的功能不断强化空间利用效率提高,景观形象壮观普遍的大城市国际化趋势5.现代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经济系统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枢纽是商机无限的大市场是知识经济的策源地和创新基地是先进生产力的传播源成为国民经济重心6.城市化的涵义及其表现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它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表现:z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z农村地区逐渐演化成城市地区;z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z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普及完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z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7.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城市化进程的快慢总是由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所决定,并在那些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兴盛起来。2.工业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冲破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资本和劳动力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作用下,城市数量、规模急剧扩张。3.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8.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城市化发展过程可分三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或称起步阶段,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30%-70%为中期,或称加速阶段,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70%以上为后期,或称高级阶段,发展速度再次低落,直至基本停滞城市化三阶段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慢—→快—→慢2.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二”→“三”3.动力机制的变化农—→工—→商4.空间形态的变化点—→线—→面9.简述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及其特点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过50%的国家--英国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工业化国家先后进入城市化的成熟阶段1951年之后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许多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走上工业化道路,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特点: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2.大城市超前发展3.城市带相继崛起10.什么是城市规模经济?分析城市规模经济的大小主要应考虑哪些依据?假定把城市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它把投入如土地、资本、劳动转化为产出投入要素具有流动性,一个城市可得到的投入量是变化的,其数量多少取决于其边际产出是否高于其他城市。资本效率、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收益是城市规模效益的基本机制资本效率和规模报酬递增都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规模报酬递增紧密地依存于规模经济,在实现了最小规模之后,才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依据:城市规模经济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居民个人、企业和城市三个层面分析从个人的角度考察,城市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居民货币收人、公共设施的便利企业:生产效率、市场容量城市整体: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的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11.简述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及其问题。功能: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问题:城市一级土地市场未垄断土地收购补偿标准不尽合理城市规划工作有待改善储备资金筹集困难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模式有待完善12。目前世界上城市住宅供给的方式城市住宅供给的方式,取决于不同的土地制度与住房政策。目前世界上城市住宅供给的方式可分为四种:(1)基本由市场调节型。(2)基本由国家分配型。(3)政府干预下的市场调节补充型。(4)市场调节与国家分配并行的混合型。13。影响住宅供给的因素(1)建设资金因素。这是决定住宅建设量的根本因素(2)投资回报因素。住宅一般获利较少,为使低收入者可以承受得起,有的甚至只有微利或保本。这样,作为私人投资的地产商对于住宅建设往往不很热心(3)市场需求因素。供给的多少取决于需求的多少,这是市场运行的基本准则。在市场调节的体制下,住宅的供给还受需求力度以及需求结构的支配(4)政策导向因素。政府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法律;二是行政;三是经济另外,经济形势、土地供应、建筑技术等等因素,也都影响着城市住宅的供给量。14。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经济特性自然垄断性:大量的固定成本和小量的边际成本并存的现象能源系统的各类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给排水设施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等,其固定成本庞大,而新增用户的边际成本则较小。地方公共物品性:消费的共同性和非排他性外部性:主要针对广义城市基础设施而言。外部性的存在使得政府或者向此类部门补贴,或者直接由自己提供此类服务15。为什么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产业化趋势?适应城市基础设施规模扩大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率有限的公共财力需要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化科技进步为基础设施产业化提供了发展条件16。为什么公共交通补贴是合理的?(1)在公交上存在着相当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公交系统有自然垄断的性质。LMC与D相交决定的T*是最优乘客量。由于LAC高于LMC曲线,为维持不亏损,就需要补贴S。若没有补贴,公交系统为维持收支平衡,只能运载T0乘客l量,所以适度补贴有助于提高效率。(2)补贴有助于提高公交对私人汽车的竞争优势:公交之所以竞争不过私人汽车,关键是私人汽车的外部成本没有被内在化。如果将外部成本内在化,公交方式就会在竞争中显示出应有的优势。改变竞争中公共交通方式劣势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私人汽车征收拥挤税,推动公共交通需求曲线右移;二是对公共交通给予补贴,扩大其需求(3)体现了转移支付的原则:一般公共交通的乘客收入水平较低,公交补贴作为一种转移支付的的手段可以改善他们的福利状况。17。城市人口的特征(1)城市人口高度集中(2)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3)城市人口是生产与消费的主体18。流动人口的成因及其效应人
本文标题: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3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