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级宏观-第十讲:消费理论
第8章消费理论消费理论是研究单个家庭的消费决策,即研究家庭如何将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割,选择将多少比例的收入用于当前消费,多少比例的收入用于未来消费即储蓄的理论。家庭的消费选择不仅对家庭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消费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且是最主要的部分,通常占一国GDP的2/3左右。因此,消费的波动会经由总需求传导引发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其二,消费决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消费选择所决定的储蓄率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可见,微观领域的家庭消费决策会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因此,消费理论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本章介绍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及消费之谜、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杜森贝的消费理论。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及消费之谜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凯恩斯所处时代经济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缺乏的局限,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提出主要基于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主要有以下核心观点:1.有关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即当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消费支出增加的数量。可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8.1)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C为消费增量,△Y为收入增量。凯恩斯基于对人的基本心理规律的把握,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量一定小于收入增量。也就是说,通常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来消费,而是将一部分储存起来,而且,收入增加的越多,用于消费的部分会越少,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到1之间。凯恩斯的这一观点对其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极为关键。因为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正是基于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干预的效果在财政乘数的作用下会被放大。显然,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是认识消费与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2.有关平均消费倾向的理论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它反映了消费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大小。可用公式表示为:APC=C/Y(8.2)其中APC为平均消费倾向,C为消费,Y为收入。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即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也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同时,凯恩斯认为储蓄是一种“奢侈品”,富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会高于穷人,即与穷人相比,富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3.有关决定消费的因素的理论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这一论断与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左。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储蓄与利率正相关,较高的利率会鼓励家庭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因此,消费与利率负相关。虽然凯恩斯也承认,在理论上利率会影响消费,但他认为,从经验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是,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利率对个人支出即消费的影响是短期的、第二位的或相对不重要的,真正对消费起决定作用的是收入。依据上述理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C=a+bY(8.3)其中C为消费;Y为可支配收入;a为自主性消费,为一大于0的常数,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取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bY为引致消费,是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介于0到1之间。这一函数关系可用图8-1表示:YCC=a+bY45°线Y1E0C2C1Y2在图8—1中有一条45º线,该线上每一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相等,表示所有的收入都被用于消费支出,因此,其斜率等于1。当收入为Y1时,消费线与45º线相交,此时收入等于支出。当收入由Y1增加到Y2时,消费从C1增加到C2,消费增量小于收入增加量。消费函数直观地反映了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三个核心内容。首先,消费线的斜率小于45º线,说明边际消费倾向b的数值介于0到1之间,表明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幅,这与凯恩斯对边际消费倾向的推断一致。其次,与凯恩斯提出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吻合。由于平均消费倾向即为消费线上对应各收入水平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随着收入的增加,上述连线的斜率不断变小,这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是逐渐下降的,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最后,由于上述消费函数反映的是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并未包含利率变量,表明消费变动与利率无关,与凯恩斯提出的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一致。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被早期的实证研究证明与人们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在凯恩斯提出其消费函数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搜集数据进行研究,以检验凯恩斯函数的正确性。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根据美国1923-1940年家庭收入和消费的统计资料所作的研究。通过对短时间内家庭收入和消费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发现收入高的家庭消费较多,从而证实了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的推断。同时,他们还发现,收入高的家庭储蓄也较多,这就证明了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的观点。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收入家庭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要低于低收入家庭,即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家庭,这说明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从而印证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但是,后续的研究很快使人们发现凯恩斯所提出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存在问题。根据凯恩斯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很容易推论出平均储蓄倾向递增这一结论,也就是说,随着经济中收入的持续增加,用于消费的比例会越来越低,相反,储蓄则会越来越多。这会从两方面导致总需求不足: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储蓄没有足够的有利项目加以吸收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持续下降所引发的低消费必将引起消费需求不足。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经济衰退,除非政府采用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否则经济将面临长期停滞。然而这种结果并未出现。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较战前提高很多,但并未出现凯恩斯所断言的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而储蓄率不断上升进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情形。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凯恩斯有关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判断遭到严重质疑。使凯恩斯消费函数再次面临挑战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库兹涅茨教授。库兹涅茨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对美国1869—1938年的消费与收入比率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在此期间收入增长了7倍,但平均消费倾向却相当稳定,始终保持在0.81~0.89之间,并未随收入的变化而递减。其后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库兹涅茨教授的结论: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基本为一常数。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使人们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对家庭数据的短期时间序列研究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相吻合,而对家庭数据的长期时间序列考察却否定了凯恩斯的观点?换言之,就是为什么在短期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而在长期平均消费倾向却是稳定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消费之谜”。图8—2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消费之谜”。经济学家们的实证研究表明,存在两种不同的消费函数。家庭短期时间序列数据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吻合,说明存在一种“短期消费函数”,这一消费函数所反映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与凯恩斯的结论一致,即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此外,对长期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表明还存在另一种“长期消费函数”,在这一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凯恩斯所预言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不复存在。短期和长期两种不同的平均消费倾向是“消费之谜”产生的根源,因此,找到两种消费函数存在的原因,也就解开了“消费之谜”。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和莫迪利亚尼分别提出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消费之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二、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对凯恩斯理论的消费之谜给出了自己的解释。YC45°线C=a+bY(短期消费函数)C=cY(长期消费函数)弗里德曼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YP和暂时性收入YT。持久性收入是指人们预期在长期中能持续获得的稳定的收入,可将其视为长期平均收入;暂时性收入是指未预期到的、偶然获得、不可持续的收入,可将其理解为实际收入与持久性收入的暂时背离,如一个人因职务晋升而增加的工资是持久性收入,而因加班增加的收入则为暂时性收入。人们的实际收入是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之和。即:Y=YP+YT(8.4)弗里德曼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人们在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时不是根据短期的、暂时的收入,而是依据持久的收入。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会依据长期稳定的收入来进行消费决策,即依据持久性收入来安排其消费支出。暂时的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够影响持久收入时才会对消费产生影响。据此,他提出了持久性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C=c·YP(8.5)其中c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等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它衡量持久性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这一函数关系表明消费与持久性收入正相关且与持久性收入成比例变化。为了使持久性收入概念具有可操作性,弗里德曼还进一步论证了持久性收入的估算。由于持久性收入是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通常情况下,这种预期的形成是基于过去所获得的持久性收入和现期收入水平,因此,持久性收入的估算公式可表示为:YP=Yt-1+θ(Yt-Yt-1)0θ1=θYt+(1–θ)Yt-1(8.6)其中Yt为现期收入,Yt-1为前期收入,θ为加权数,表示两个时期收入变动对持久性收入的影响程度,θ越大,持久性收入越接近现期收入,θ越小,则持久性收入越接近前期收入。将8.6式带入8.5式,可将消费函数进一步表示为:C=c·YP=cθYt+c(1–θ)Yt-1(8.7)上式中cθ表示现期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c(1–θ)则表示前期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不难理解,cθc,这说明短期消费倾向小于长期消费倾向,可见存在两种不同的消费函数。弗里德曼认为短期消费倾向小于长期消费倾向的原因在于:当现期收入增加时,人们并不能确认其属于持久性收入还是暂时性收入,因此,消费的变动不大,这样,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占比会越来越低,平均消费倾向呈递减变化。一旦人们能够确认收入的增加是持久性的,就会依照新的收入水平调整其消费支出,因此,从长期来看,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消费倾向。并且由于持久性收入是持续、稳定的,所以,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也是稳定的,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持久性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用下图表示:YCEE2C=cYc(1–θ)Y1c(1–θ)Y2YYE1Y0Y145°线在图8—3中,C=cY为长期消费函数,其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相等为c,是一常数。C=cθYt+c(1–θ)Yt-1为短期消费函数,其平均消费倾向为cθ,c(1–θ)Yt-1为由前期收入所决定的消费,它不随现期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在短期,当收入由Y0增加至Y1时,均衡点由E点移动至E1点,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在长期,人们会依据新的持久性收入对消费进行调整,推动均衡点由E1点移至E2点,此时,平均消费倾向恢复到长期水平。由此,弗里德曼揭示了凯恩斯消费之谜的根源:凯恩斯将消费视为现期收入的函数,仅考察了现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并据此得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持久性收入假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了收入中持久性变动与暂时性变动之间的区别,指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由持久性收入的稳定性质,决定了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从而揭示了凯恩斯的消费之谜。专栏:8-1:中国的假日经济与消费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及其经济影响,其主要特征是集中消费,其实质是通过休闲时间的延长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以拉动国内总需求增长。中国的假日经济是伴随着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它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针对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使我国经济于1996年实现“软着陆”,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中国的产品出口和企业投资,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措施,如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降
本文标题:中级宏观-第十讲:消费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9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