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坐井观天说课稿完整版
坐井观天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一、教材分析四、教学过程二、教法三、学法五、板书设计一、说教材《坐井观天》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不能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把部分当整体。所以,《坐井观天》这一课的寓意对他们来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着重理解“坐井观天”、“井沿”、“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德育目标: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并懂得学习做事都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二至七自然段,找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教学重难点二、说教法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说学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具准备幻灯片,青蛙头饰,小鸟头饰,小青蛙图片,小鸟图片,胶带四、说教学过程六。七作业教学过程1.老师提出问题—说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生自由发言。师接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今天有一只青蛙和小鸟也为这件事争论起来了。它们俩到底谁说的对呢?)板书:坐井观天(观是看)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事物切入,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播放课文动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准备课文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Yán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井沿碗沿河沿让学生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借助图片动画弄懂“井沿”。(二)(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1.自由朗读二至七自然段(谁能找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2.指名读、分组读、男女比赛朗读三次对话。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3.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并讲解“无边无际”的意思和用法。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标点符号表达的不同语气使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另外,通过出示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投入到课文中去。无边无际的天空无边无际的草原Weiwei.net无边无际的沙漠宽阔的大海雄伟的高山无边无际的的森林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谁要当小演员?)设计意图:在表演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2.通过卷纸筒“观天”,让学生亲身体验,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计意图:动手操作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体会到身处环境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五)拓展练习。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这下子,眼前突然一亮,它看到______。于是,青蛙对小鸟说:“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六)归纳总结,提示寓意。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我们懂得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六)提示寓意。1.讲解“坐井观天”的比喻意思--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2.用“坐井观天”说一句话。设计意图: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七)布置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2.续编这个故事,写在写作本上。(不会写的汉字要查字典。)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让学生学会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能力。五、说板书设计13坐井观天在哪里天有多大?为什么井沿无边无际飞过很多地方井底井口那么大整天在井底看天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青蛙图小鸟图
本文标题:坐井观天说课稿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76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