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环境伦理学理论作为应用伦理的环境伦理学基本概念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环境伦理学理论•第7章:生物中心伦理学和生命的固有价值•第8章:荒野、生态学和伦理学•第9章:土地伦理•第10章:深生态学•后记多元论和实用主义讨论:火灾和荒野管理:黄石公园和“界河保护区”荒野案例18.1概述38.3荒野“神话”:当前的争论28.2荒野理想48.4从生态学到哲学第8章:荒野、生态学和伦理学58.5从生态学到伦理学68.6各种形式的整体主义78.7总结和结论讨论:火灾和荒野管理:黄石公园和“界河保护区”荒野案例•美国黄石地区(黄石国家公园和大太敦国家公园)每年都要发生几十次火灾,它们大多是由雷电引发的,一般烧掉4000-8000平方米林地后就会自然熄灭。1988年5-6月许多小火仍如以往自然发生,大多烧一会儿后自然熄灭,但7月中旬后,在大风和持续干旱环境下,火灾强度增加了。到7月末,国家公园管理处宣布火灾为“野火”,并开始努力扑灭它们。触动了近2.5万消防员,动用上百辆消防车、飞机,还有来自国防的陆军、空军、海军人员,花去了1.2亿多美元,火灾仍得不到控制。9月一场暴风雪终于使火灾得到控制,但当时已经烧掉近40万公顷的林地,公园外则有近20万公顷林地被烧毁。讨论:火灾和荒野管理:黄石公园和“界河保护区”荒野案例•自1982年以来,控制火灾就是荒野、国家公园、森林管理的一个指导性政策。这一政策受到普遍的支持,木材商认为这是保护重要资源的手段,休闲度假人士将其视为保护旅游资源的方法,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这是保护荒野自然之美的途径。•早在20世纪40年代林业局就开始把火灾作为管理某些森林的重要内容。从1950年到1960年这十年间,国家公园管理处多次在某些区域进行可控燃烧实验。那时,负责管理国家森林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火灾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火灾对生物多样性及天然植物的繁衍有益。(有些植物种子,如巨红杉、短叶松只有在经过高温后才会发芽。火灾还有助于森林枯枝的分解,使其纳入土壤养分的循环。)讨论:火灾和荒野管理:黄石公园和“界河保护区”荒野案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许多公园采取了允许某些火灾自然发生的防火政策,前提是生命与财产不会受到威胁。从1972年到1988年,黄石公园发生过百起所谓的设计火灾(一旦火灾不符合这些条件,它就被称为野火而被抑制)。多数设计火灾会在烧掉一小片区域后自然熄灭。这一“受控自燃”政策被大多观察家认为是成功的。•但有时候控制火灾也会变为野火。2000年5月4日国家公园管理设计火灾来清理当地的林下草丛。大风很快将其发展为野火,它很快扩散。火情控制达2周,有202平方公里受灾,260个家庭被毁。2.5万人需要撤离自己的居所。同时火灾还威胁到核武器实验室。美国内务部出局的报告指责国家公园管理处没有按可控燃烧的规章办事。然而,内务部长巴比特支持火灾控制计划。他说:“西部森林变得越来越危险和易燃就是因为不再发生自然火灾。火灾管理局每年烧掉表层杂物,从而成功地降低了易燃压力,成功地降低了火灾危险。”讨论:火灾和荒野管理:黄石公园和“界河保护区”荒野案例•1999年7月4日,一场暴风雨破坏了明尼苏达州北部的“界河保护区”及附近的40万英亩的林地。很多树木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斩断。根据法律规定,这些荒野区的死树和乱枝只能任其散布在那里。许多观察家认为,数百万计的树木堆置在那非常危险,否则一定会发生火灾。有2种方法可以清除枯树:进行一系列的受控燃烧烧掉多余的枯树(需建防火通道),或者允许机动工具(卡车、推土机等)进入该保护区收集木材。讨论:火灾和荒野管理:黄石公园和“界河保护区”荒野案例•除了火灾问题,保护区管理局也认识到,该区在灾后与灾前有十分的不同之处。被暴风雨破坏的多是红松和白松,最容易再生的树种是白杨。若要恢复以松树为主的针叶林生态系统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应当积极主动地再植松树还是“任其自然而然”呢?事物的自然过程是怎么样呢?8.1概述•前一章中,生物中心伦理避开了传统伦理中默认的道德等级,它让生命本身,而不是生物具体的特征,作为道德身份的判据。这样它就因为把道德身份扩展到大多的自然世界而在伦理思考上有了巨大的转变。•但许多环境主义者依然认为伦理学在打破旧传统方面做的还不够。生物中心伦理在更大范围的环境问题前显得还不够充分。按照生态中心伦理的方法,一个完整的伦理学必须给非生命自然物体(比如河流和山川)和生态系统道德关注。生态伦理应当体现“整体性”,比如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存在于自然客体间的关系等生态总体应当受到关注。荒野、森林、湿地、湖泊等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应当得到道德关注。生物中心伦理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去赋予这些生态整体以价值。由于生态系统、物种、山川、河流等在任何的意义上都不是有生命的东西,生物中心伦理似乎不能考虑生态中心主义者要赋予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8.1概述•生态中心伦理来自生态科学,而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比如在森林里,许多生物以互惠互利的方式与其他生物基环境相互交流与作用。与传统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不同,生态学家们更关注于相互间的联系而不是个体的生物。•生态中心哲学同样更关注由这些联系构成的生态群体而不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体。生态中心伦理因而是“综合的”而非“分析”的伦理学。本章要考察的生态中心哲学中生态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哲学都采纳生态学来解释和证明他们的结论。但在哲学与伦理推理中应用生态科学时质疑冒了出来。首先,生态学家不完全同意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方法、模型和结论。其次,仍不清楚什么样的伦理结论可以由科学观察得到。因此,生态学和伦理学之间的关系就总是个问题。8.1概述•本章泛泛介绍一些重要的生态学概念以及可从科学中得到哲学含义的途径。当我们开始拓宽我们的哲学和伦理焦点以包括道德问题后的价值问题时,理解早期传统的思维方法和评价自然的方式是必要的。荒野区是自然生态系统典型的例子,荒野区的保护处于许多环境问题的前沿。生物中心方法似乎不能对荒野给以直接的关注。我们如何理解荒野,如何评价及为什么评价,如何管理等是生态中心伦理的核心问题。•但是指导人类与荒野之间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伦理基础使我们要保护荒野?我们应当积极管理荒野吗?还是我们消极一些去保护它?我们有责任重建已被开发的荒野区吗?灾后荒野区与灾前十分不同。灾后它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人为恢复的松树林生态系统比杨树林生态系统更好还是仅仅有区别?8.2荒野理想•荒野指未被开发未受人干扰的区域。一般地,允许进行如野炊、宿营、划船、狩猎及钓鱼灯行为,而禁止任何商业行为,如开矿、伐木及修建永久性住宅或筑路等。初看上去,荒野只是河流或者山川。它是个自然客体,就呆在那等着被发现。但荒野概念的内容比这种简单的意思要丰富得多,更加复杂。8.2荒野理想•从字面上讲,地球上几乎没有不受人类影响的荒野可言,尽管许多地方人类只是过客。人类行为影响着全球,比如污染物对季节和大气的影响。多数的荒野区是人为形成以便于保护和管理的。这样,即使决定闲置并保护荒野区,也需要我们积极地管理。在保护和管理荒野生态系统的决策也包括我们该如何管理荒野生态系统的伦理问题。森林火灾应受到抑制还是任其燃烧?在荒野区是否引入原有的物种?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利益还是为了保护自然状态呢?8.2荒野理想•从字面上讲,地球上几乎没有不受人类影响的荒野可言,尽管许多地方人类只是过客。人类行为影响着全球,比如污染物对季节和大气的影响。多数的荒野区是人为形成以便于保护和管理的。这样,即使决定闲置并保护荒野区,也需要我们积极地管理。在保护和管理荒野生态系统的决策也包括我们该如何管理荒野生态系统的伦理问题。森林火灾应受到抑制还是任其燃烧?在荒野区是否引入原有的物种?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利益还是为了保护自然状态呢?•有关荒野管理政策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荒野。在当今观察家看来,这种理解部分来自生态科学,也来自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本节描述几个传统的方法,尤其是欧美对荒野的认识。8.2荒野理想•就像字面意思一样,荒野常指“荒凉的”或未驯化的地区。在这样的理解下,荒野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是残酷的、粗暴的、危险的。这是一个古老的观点。在圣经上,将荒野描述为贫瘠和荒凉之处。此外,圣经里还将荒野的象征意义表示出来:荒野不仅危险,而且是邪恶所在,是伊甸园和福地的对立面。•在其他文化中可看到截然不同有趣的情形。比如游牧文化非常依赖于荒野,因而不会将其看做敌人。代表人卢瑟这样说:“我们并不认为大平原、美丽的群山以及长满水草蜿蜒的小溪是荒芜的。对我们来讲,它是温顺的。”8.2荒野理想•清教徒对荒野产生了困惑。一方面,荒野是个令人恐惧而应尽量避免去的所在,是上帝放弃而魔鬼占据之处。城市或城镇才是人么繁衍生息的地方。另一方面,荒野代表着脱离了压迫,并且若不算福地的话,也至少是可建立福地的临时天堂。清教徒鼓励对荒野进行攻击和对立。必须驯化荒野,必须征服新大陆。人类被号召去支配和控制荒野。当清除了林地、弄干了湿地、耕作了土壤、建起了永久居住后,土地就被“改善”且升值了。8.2荒野理想•清教徒(英语: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此字于16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中。之后,部分移居至美洲。8.2荒野理想•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成果,早期的清教徒模式逐渐改变。荒野被看做用于建设美化生活的资源一旦被控制,自然就与自然资源等同,荒野是未开发的资源库。除非将它转化为资源,它只不过是大量的废地。一旦人类的主人地位确定,荒野就不那么危险而是更像是福地了。第2章洛克说,大量无主地边疆正被转变为生产性的有价值的财产。这一克洛模式认为荒野是上帝赐予所有人的,它等着积极地有激情的人去开发它,在此过程中它将转化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克洛模式视荒野为真正的财产,是可以被拥有和利用的物品。荒野不再是令人恐惧的东西,它代表着能服务于人类的极大潜力。无主地也就是没有用的土地,如果不被人利用,它就是被弃置的潜在的财产。可以说早期的许多保持运动都受这一洛克模式对荒野理解的影响。比如平肖。8.2荒野理想•第三个荒野模式也很流行。浪漫模式认为荒野象征着清白和纯洁。荒野未开发和未破坏区域最后的保留地。它认为荒野是天堂。荒野代表着从文明的破坏性影响的回归。在荒野上,人们可以成功地感觉到最高真理及精神美德。8.3荒野“神话”:当前的争论•这些对荒野的不同理解对当前的环境主义有显著的影响。显然,平肖的保持主义把荒野理解为巨大的自然资源库。但浪漫主义模式对当前的环境主义更有说服力也更重要。其中代表缪尔,且缪尔对荒野的论证也影响着当今我们对公园和保护区的理解。•浪漫模型是否对荒野区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确实,有些荒野区符合浪漫观察家所说的那令人惊叹的美丽景色。然而这个模型还是有问题。评论认为荒野观点在科学、历史和伦理角度都有严重的缺陷。8.3荒野“神话”:当前的争论•首先,说荒野是“神话”听上去很奇怪。荒野只是一片空间,是个自然的客体,一块自然空间怎么是个神话呢?•其次,评论认为所谓公认的荒野观点在事实上和科学史都是不全面的,在伦理上也是值得怀疑的,在政治和实践意义上是不可接受的。•它把“未开发的荒野”看做比较善良和温和的地方。许多浪漫的风景确实如此,但沙漠、极地、雨林等是及其恶劣的环境。另外,这种公认的观念会把人类看做脱离了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营养,但与自然有着根本性地区别,这种观点也会鼓励道德独裁(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和冲突(人对抗自然)。公认的观念有一定的文化偏差,它扭曲了事实。比如,北美环境主义浪漫化首批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的土地。事实上,欧洲殖民者发现的土地已经被当地土著居民使用了许多年。公认的观点将荒野看做静态的、没有变化的地方。公认观点认为只要我们简单地任其自然,荒野就会保持其自然的未受开发的状态。但
本文标题:环境伦理学第八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78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