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
1唐宋词研究(课程代码:07564)复习资料个人结合大纲整理,仅供参考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2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学习本课程需要在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同的是,它是以具体词家、具体词作的研读与学习为中心。《唐宋词研究》使用的教材为《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彭玉平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本课程重点:首先是掌握第一编:词学论略,理解词的名称、起源、体性、体制、风格等问题。在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重点掌握李白、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的作品及相关问题。在第三编:北宋名家词,要重点掌握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的作品及相关问题。在第四编:南宋名家词,重点掌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kuí、吴文英的作品及相关问题。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用的词的名称,了解词的各种名称的由来。理解“诗馀”说与“倚声”说。2.掌握词的起源,重点掌握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3.理解词的体性的种种说法,深刻理解“词为艳科”说、“要眇宜修”说以及词心、词3境的概念。4.熟悉词的体制。5.理解关于词的风格的几种说法。本编重点:关于词的名称的几种说法、词的体性的概念。本编难点:词的体性的概念以及几种说法。(二)课程内容第一章词名释例1.曲子、长短句、诗馀三种主要异称。2.曲子与音乐的关系。3.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4.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5.“长短句”的提出。6.“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7.关于“诗馀”的四种解释。8.“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9.“诗馀”的内涵。10.“倚声”的体制特点。第二章词的起源1.诗词同源说。2.词源《诗经》说。3.隋代初唐说。4.六朝乐府说。5.六朝浮艳说。6.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第三章词的体性1.音乐系统:燕乐。2.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胡乐、俗乐、清乐。3.词调与音乐的关系。4.缪钺提出词的特点是“细美幽约”。5.王国维提出词的体制特点是“要眇宜修”。6.宋代词人占籍最多的四个省份。7.境界说的渊源。8.“胡夷里巷之曲”9.胡云翼的“词为艳科”。10.王国维的“要眇宜修”。11.张炎的“清空”说。12.况周颐的“词心词境”说。413.王国维的境界说。第四章词的体制1.任中敏对词体的分类。2.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3.最先实施三分法的人名、朝代、书名。4.令、引、近、慢的四分法。5.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区别。6.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7.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阙、歇拍、过片、重头、煞拍等。第五章词的风格1.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2.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的感知。3.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4.王士祯对词派的划分。5.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6.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三)考核知识点第一章词名释例1.词的主要三种异称。2.长短句的提出以及与句式的关系。3.“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与它的四种解释。4.“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其体制特点。第二章词的起源1.词的起源的六种说法。2.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第三章词的体性1.词调与音乐的关系。“胡夷里巷之曲”的含义。2.缪钺提出词的特点是“细美幽约”。3.胡云翼“词为艳科”。4.王国维的“要眇宜修”的含义。5.境界说的渊源以及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含义。6.张炎的“清空”说。7.况周颐的“词心词境”说。第四章词的体制51.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2.最先实施三分法的人名、朝代、书名。3.令、引、近、慢的四分法。4.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5.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第五章词的风格1.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2.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以及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3.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4.王士祯对词派的划分。(四)考核要求第一章词名释例1.识记:曲子、长短句、诗馀含义;“长短句”之称由苏轼提出;“诗馀”的四种解释;“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诗馀是就词和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长短句是词的主要句式特点。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诗馀”的四种解释:1.以余力做余事,表示对词体价值的轻视之意。2.作诗歌的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4.为诗的声音之馀,而非体制之馀。“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已经出现。倚声是最能体现词体音乐性的一种称号。主要意思是根据词牌的音乐特性和格律来填词,重点强调音乐的本体地位。“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中唐时期。2.领会:曲子与音乐的关系;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3.简单应用: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第二章词的起源1.识记: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词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依据,主张词源《诗经》。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2.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6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调。第三章词的体性1.识记:燕乐;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胡乐、俗乐、清乐2.领会:词调与音乐的关系。3.简单应用:“词为艳科”、“细美幽约”、“要眇宜修”、“词心词境”说、张炎的“清空”说。“词为艳科”: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细美幽约”:出自缪铖的《论词》,他把词的特质和词的起源结合起来,是具有启迪意义的。“要眇宜修”:王国维提出,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四字体现出词的女性化和修饰性。在艺术上以“要眇宜修”为主要特点。“词心词境”说: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蕙心词话》。他的词心词境说相当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合反映。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张炎的“清空”说:张炎的“清空”是指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写得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所以显得板滞。在张炎的理解中,清空的词一定是蕴含着骚雅的意趣的,质实的词则未必。所以清空的词澄净精纯,能传达出词人淡泊的胸襟,在风格上则是一种含蓄与自然,峭拔与流转的结合。4.综合应用:王国维的境界说。王国维的求学“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一境界:晏殊《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难以区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质,而且,景情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的境界。7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是顿悟。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浑如天成。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第四章词的体制1.识记: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令、引、近、慢的四分法。2.领会:任中敏对词体的分类。3.简单应用:对具体词作体制的区分;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4.综合应用:词的体制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区别。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字数的多少令、引、近、慢四者区别在于音乐结构任中敏《词曲通义》列词体为寻常散词、联章者、大遍、成套者、杂剧词五大类。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上、下两片(或称“阕”)。上片的最
本文标题: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80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