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建筑的防震思想
中国古建筑的防震思想作者:张鹏程,赵鸿铁,薛建阳,高大峰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刊名:世界地震工程英文刊名:WORLDINFORMATIONONEARTHQUAKEENGINEERING年,卷(期):2001,17(4)引用次数:7次参考文献(5条)1.李诫营造法式19502.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1983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19854.樊建江试论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机理1993(3)5.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北省地震局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照片集1985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杰.CHENJie中国古建筑抗震机理研究-山西建筑2007,33(36)对古代木结构的础石和柱脚连接,结构的平面和立面布置,梁、柱、额枋、雀替及连接,侧脚及生起,铺作层等方面的结构构造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机理,从而为现代结构的研究开拓思路.2.期刊论文李桂荣.郭恩栋.朱敏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6)本文根据我国古建筑在历次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破坏状况,总结了古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介绍了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结合泰安市古建筑实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给出了抗震性能分析结果.3.学位论文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2003该文经过详实的历史、考古资料整理分析,结合对中国现存重要古建筑实地调查、测量,通过一系列模型试验,系统研究分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这一独特体系的结构方法、历史演进过程,抗震机理及抗震效果.论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柔性抗震的结构体系和方法,分析揭示了古建筑木结构受力机理、振动反应模式和破坏模式,确定了结构计算简图,振动模型,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了殿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探讨,给出了适用于古建殿堂木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及结构动力方程.并提出了针对具体情况对古建筑文物进行维护、修复、加固的方法.这些研究对现存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检测、抗震鉴定、抗震加固具有实际意义.所揭示的中国古建木结构中早已使用的独特的抗震方法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期刊论文苗春生.赵慧杰.MIAOChun-sheng.ZHAOHui-jie关于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的分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根据我国古建筑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特点,通过对斗拱、梁、柱、额仿、雀替及连接,侧脚及生起等部位的结构构造进行研究,并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机理和抗震性能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具有借鉴意义.5.期刊论文孙燕娜中国古建筑抗震的奥秘-中国减灾2005(11)我国古代建筑中有经历多次强烈地震而完好无损的,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抗震的奇迹.探其究竟,发现他们在建筑上均使用榫卯结构,这种榫卯框架木结构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构架获得了发展的生命力,是我国古建筑称道于世的突出成就.6.期刊论文钟葵.李华东抗震的中国古建筑——山西应县木塔-科学之友2008(25)应县木塔的奥妙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它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建成近千年来,经历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据史书记载,在木塔建成200多年之时,当地曾发生过6.5级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7.期刊论文高大峰.赵鸿铁.薛建阳.张鹏程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变形及内力特征-世界地震工程2003,19(1)通过对三个严格按照中国宋@营造法式中有关大木作的形制与构造要求制作的木构架模型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与探讨了中国古代木造结构在相应状态下的变形及受力特征及其榫卯节点工作机制,通过对榫卯节点的转动弯矩与相应转角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榫卯节点的转动刚度,提出了该类型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并就额枋正截面上的最大应变与内力,作了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对比,两者吻合较好,从而证明了所选模型的合理性,为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8.学位论文匡磊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卯榫节点减震性能研究2004本文从结构仿生学这一全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古建木构这种特殊的框架结构的结构特性,从卯榫节点连接这一着眼点分析了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机理.认为在概念设计、构造、耗能减震等方面,其与现代工程抗震原理是相通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从现代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看,这种减震理论属于延性抗震结构体系的抗震思想,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中国古建木构的发展史及结构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从整个结构体系的角度,整理总结木构体系的抗震理论,包括木构梁架、柱架的水平地震反应分析,构架竖向构件的力学性能分析,并建立简要的力学模型进行说明.针对古建木构所特有的结构构件及其构架的抗震现象,亦做了相应分析介绍,如木构架卯榫连接的抗震机理、斗拱的作用,以及木构柱架的高位不倒翁现象、柱脚滑移与限位机制等.此部分的工作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将古建木构体系的抗震理论系统化,给读者以更完整直观的表述.第三部分则是针对古建木构卯榫节点连接的具体研究,此部分的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亦是整个课题前期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文中做了最为详细的解说.文中从相对微观的全新角度,着眼于卯榫节点摩擦减震的细节,对此节点进行建模分析.应用有限元方法,将新型的变刚度单元加入空间杆单元中建立卯榫节点的力学模型,并进行编程计算.从而得出了变刚度单元系数与杆端内力的关系曲线,根据此系数的取值范围,分析出卯榫节点摩擦减震的工作过程和详细机理,为整个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由前面几部分工作所得理论成果引发的三个问题的讨论、以及本课题的前景展望.古建保护、结构仿生、摩擦减震,这三个问题是目前建筑学和结构学界普遍关心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古建木构抗震理论的分析结果,针对古建保护与维修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从建筑学的角度对结构仿生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想法;应用ANSYS软件对卯榫节点的摩擦工作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并对摩擦减震在现代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提出设想.9.期刊论文高大峰.赵鸿铁.薛建阳.张鹏程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4)通过对三个严格按照中国宋@营造法式中有关大木作的形制与构造要求制作的木构架模型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与探讨了中国古代木造结构在相应状态下的变形及受力特征及其榫卯节点工作机制,通过对榫卯节点的转动弯矩与相应转角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榫卯节点的转动刚度,提出了该类型结构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并就额枋正截面上的最大应变与内力,作了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对比,两者吻合较好,从而证明了所选模型的合理性,为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10.期刊论文周乾.闫维明.周锡元.纪金豹.ZhouQian.YanWei-ming.ZhouXi-yuan.JIJin-bao故宫神武门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研究-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31(2)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千百年来历经多次地震考验而保持完好.为研究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以故宫神武门为例,通过引入反映古建筑榫卯及斗模连接的半刚性节点单元,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获得了神武门的主要频率和振型;通过输入三向Elcentro波(加速度峰值400gal),研究了典型节点的地震响应曲线,并讨论了斗棋、榫卯节点、侧脚及基底约束等构造对神武门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神武门的基频为1.07Hz,振动形式以平动为主,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变形很大,但能够保持稳定的振动状态;斗棋、榫卯节点、侧脚等构造均有利于神武门发挥其抗震性能.引证文献(7条)1.李军强中国木结构古塔与抗震分析[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6(19)2.YAOKan.姚侃.赵鸿铁木构古建筑柱与柱础的摩擦滑移隔震机理研究[期刊论文]-工程力学2006(08)3.翟慧娟西安东门城楼城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学位论文]硕士20054.李煜浅析抗震概念设计中体现的中国古建筑防震思想[期刊论文]-云南电大学报2004(03)5.吴兵.冯沛芸中国隔震技术浅析[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2)6.张鹏程.赵鸿铁.薛建阳.高大峰斗栱结构功能试验研究[期刊论文]-世界地震工程2003(01)7.张鹏程.赵鸿铁.薛建阳.高大峰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期刊论文]-世界地震工程2002(04)本文链接:下载时间:2010年4月18日
本文标题:中国古建筑的防震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8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