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建筑史第三、四讲
第三讲建筑意匠第一节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统治阶级将顺天意作为其统治的理论依据。模拟天象秩序以求合法和永恒。1、祭祀建筑一般是最重要的建筑。2、城市布局模拟星象方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长安、明清故宫等城市布局模仿北斗七星、墓室壁画星象图等)3、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二、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对自然的态度是顺应、包容、模仿,建筑环境追求最大的自然化。例子:中西方园林设计的思想基础与布局形态各异。中国园林追求高仿真的自然化的设计,欧洲古典园林为几何式构图园林。三、阴阳有序的环境观是对环境秩序的认同,事物存在的两面性,即:正反、阴阳、天地、昼夜、水火等。1、方位存在主从关系,以东为尊,先左后右。2、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依存又主次有别。山为阴、水为阳,南为阳、北为阴,高为阳、低为阴等。3、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与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要求相结合被逐渐规范和强化四、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内向型:受数千年来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决定,国家城市强调内部发展,无对外拓展的野心;由于封建社会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和限制人员流动,城市建设注重家庭为单位的建设,即合院式住宅为主,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开放空间、交往空间)关注甚少。尚祖性:血缘崇拜导致对祖先、传统、制度的较强的维护,思想领域的变革较少发生,建筑制度较少发生变革,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得以传承。中庸:过犹不及,避免思维的变革,是一种维护传统的有力工具。第二节选址与布局一、对环境的分析和利用•近水利而避水患(满足农业灌溉)•防卫性好(定都主要原因)•交通顺畅、供应有保障(元大都)•注重小气候(通风、日照)•理想的景观模式(将景观与自然天象、节气联系起来,相信景观对人的生存质量的必然影响,容易导致迷信观念)•有良好的环境主体(人和)二、对环境的改造和变通•理山、治水、调整方位趋利避害、兴修水利(都江堰、大运河)、调整方位、修建风水建筑(风水塔、风水林)变通方位,建筑布局不拘泥南北向,主要取向“好”的“方位”。建立在嫡长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度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建筑要求中正)以院落空间为经营基础的对称秩序成为大至城市、小至建筑群的理想模式,一旦有可能就予以实现,尤其是皇家建筑和官府建筑。三、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中国传统建筑群中的均衡对称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的轴对称,其差别在于一方面受阴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群不仅关注形式,尤其关注其内涵。另一方面,建筑群的均衡对称布局理想一旦受具体的场地、地形、交通等因素制约,就不得不作实际的调整。古代匠师正是通过巧妙的对位调整,在改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园中围绕水面的诸多建筑物轴线并不互相干行。所有的法线都指向一个大致确定的中心区域(不是—个点),每个建筑物的扭转即使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在一定的程度内,法线指向中心区域的相互关系并末变化,这就是在变换条件下保存不变的关系,是种拓扑关系。称之为向心关系。向心关系相邻的轴线在以接近互相垂直为特征,不断地改变着方向,这种在长轴方向上互为相反、互为否定的趋势在对建筑面作平行移动时并不改变,因而也是一种拓扑关系,称之互否关系。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的山与水的构成关系上尤为明显。四、同构关系与自然次序互否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面互相包含的关系。•颐和园万寿山东坡有一水院“谐趣园”,昆明湖中有一小岛南湖岛。一为山中之水,一为水中之山.中国众多的古典园林虽千差万别,都在这二个方面可以找到相同的结构关系,因而这三种关系都可称为同构关系。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易经思想的太极图来统一表达它们,它形象地蕴含了向心、互否、互含三种关系。我们还可以发现若干著名园林的平面与太极图同构。互含关系五、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第三节审美与建筑设计一、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趣味二、空间与屋顶艺术三、模数制与结构体系四、地域文化与建筑的乡土性第四讲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节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一、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筑呈现二元化特征2、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二、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随着殖民输入的建筑(教堂、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等)是本时期新建筑的主要构成;2、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租界地城市建筑活动大为频繁,建筑规模、数量逐步加大,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建筑类型更为丰富。3、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社会处于战争状态,建筑活动趋向停滞状态。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开始形成。二、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中西交汇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旧体系的“洋化”、外来建筑体系建筑的“本土化”;1、教会学校“中国式”做法。后期“中国式”的特点是在现代建筑中关注屋顶、屋身的组合。代表人物:墨菲(燕京大学)、格里森(辅仁大学)3、南京中山陵的设计竞赛标志着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复新的建筑设计活动;中国建筑传统复兴的活动中的建筑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第二节中国近代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一、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1、早期:“外廊样式”(以带有外廊为主要特征)2、欧洲古典式:折衷主义建筑三、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1、外国建筑师导入的“新建筑”和现代建筑2、中国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认识和实践现代建筑思潮的导入“现代式”建筑的创作实践一、历史格局•解放后初期的建筑活动多从属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改革开放后,建筑市场化活动逐步开展,建筑思想、建筑潮流大量涌现,但不够成熟,与本土传统的建筑文化结合不够紧密。第三节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二、历史分期和各时期建筑状况•自律时期(1949-1978)学习苏联经验,“古典主义”成为设计潮流。“国际式”建筑风格受到批判。•开放时期(1978-现在)建筑活动与市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建筑师逐渐关注市场需求和国际建筑界的思潮变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第四节中国现代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一、自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1、历史主义的延续与发展,代表作品有:重庆人民大会堂等•2、务实与求索:对建筑风格、建筑地域文化的探索和尝试。代表作品有:北京和平宾馆等•3、政治因素建筑作品国庆工程: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4、新建筑的尝试扬州鉴真和尚纪念馆(1973),广交会建筑等二、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1、域外建筑师的作品北京香山饭店上海金茂大厦•2、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1)中国特色建筑的再探索阙里宾舍(1985,戴念慈)古典的建筑元素、院落组合为主,表现传统意境。•(2)南国新风与深广建筑师群广州白天鹅宾馆•建筑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内庭园空间为岭南园林风格。•(3)时代技术美的追踪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度468米•东方明珠塔十一个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球体晶莹夺目,从蔚蓝的天空串联到如茵的草地,描绘出一幅“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如梦画卷。•(4)在结合层面上的开拓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位于中国南京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该馆占地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该馆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筑成一座纪念性的墓冢。•(5)新古典风韵的创造北京丰泽园饭店•几何式构图元素、精致的建筑细部,比例精巧。•3、“欧陆风”•欧式建筑风格,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主要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制作出古典的形式,借此再现区域的文化和传统。•喷泉、罗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这些都是欧式建筑的典型标志。•(6)地域文化的表达敦煌航站楼;几何式构图元素、精致的建筑细部,比例精巧。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等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第三、四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8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