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高校的工科专业不能培养工程师
发信人:saintsoso(己任),信区:HitTopic标题:zt中国高校的工科专业不能培养工程师发信站:两全其美网(MonJun119:09:292009),本站(lqqm.net)60年代清华大学欢迎新生的一个标语闻名全国:“欢迎你,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著名大学培养工程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年这个标语常常被大学生们当作清华大学骄傲的标志。可是中国的教育家们可能万万想不到,时隔半个世纪,现在中国的大学已经不将培养优秀工程师当作什么业绩了,甚至也不能培养出工程师了。一流高校以培养出国留学生为荣,二、三流高校以争得生源,维持学校生命,赚取更多的利润为最高目标。在现时中国高校里,生存获利是根本目的。学校小,规模不够大,效益差。就千方百计拼凑出一间综合大学,而不管实际的师资力量如何。然后大量增加新专业,扩大招生面。间间高校都保持在校生万人以上。师资不够,就无限制地增加教师工作量来应付,根本不考虑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效果。规模可谓大了,可惜教学质量一落千丈。中国的大学已经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了。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与民工基本画等号。这导致中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企业欠缺大量合格的工程师。而另一方面,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千千万万大学生无法就业!高等教育的失败,在中国社会和工业迅速作出了反应。在2006年中国科改委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是一个令人难受的结果:中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个结果在中国高层人员讲话中多次被引用。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5月24日,在第九届科博会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指出:中国现在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一半以上的技术是靠引进。全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左右。”科技部副部长尚勇说,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的“瓶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实“万分之三”这个数据还是含有大量的水分的。如果剔除象华为、中兴之类的“香蕉”企业,估计万分之一都难以保证。企业没有自主技术早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实,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极少有人提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企业的技术从哪里来?当然得依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就算从国外引进也必须依靠技术人员消化、吸收啊!企业的技术人员当然主要靠中国自己的高校培养了。企业没有技术,当然与社会的经济政策失误有重大的关系。但是缺乏技术人员绝对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直接证明了中国高校没能够为中国企业培养出有用的技术人才!从而间接证明了3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失败!在高等教育中,最典型的数IT领域了。以计算机学科为例,全国几乎任何一家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每年毕业的计算机大学生不下十万。但是遍数中国的计算机行业,除了一个半伦不类的WPS之外,就几乎看不见任何一个象点样子的计算机项目了。这么多的计算机专业人员都能够干什么啊?全部都是只能使用计算机而已啊!认真审核高校计算机的科研项目,绝大部分都是一些项目开发和应用的项目而已。根本没有一点核心技术的创新味道!其他专业情况类似,绝对好不到哪里去。解放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的高校曾经为中国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工程师。当年的一个本科生,几乎就是单位的主要技术力量,就能够挑起单位企业的技术大梁。例如当年的一个规模不算太大的哈军工就几乎抗起了中国军工工业的半个天空。记得71年笔者所在的地方邮电局,一个北京邮电学院的本科生就能够全力承担起一个晶体管研究所和工厂。在没有多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研制出第一代产品。就算一个高中毕业生也是重要的技术力量。例如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中的描述,一个高中生就能够成功设计、安装一个水电站。这在现在,就算是大学本科生也做不到的啊!2000年,我曾经对一个自动控制方向的电子专业班本科学生作过测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设计一个供电保险丝!差距所谓十万八千里。2007年,我审阅了一个电子专业一百多份被评估鉴定为合要求的毕业设计。状况惨不忍睹,几乎所有设计都是连设计指标都没有的抄袭品!但是最悲哀的是,这样的设计居然还全部评议在中等、良好以上,而且优秀也占了10%(这是指标规定)。最近我在一些大型的通信企业调研,也顺便了解企业接收的学生情况。这些企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校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没有工程能力,没有掌握通信工程设计方法和规范。引用一个通信设备生产企业人事资源部经理的话如是说:“80年代以前,只要是专业对口的学生,哪怕是中专生,到厂三两个月也就上手了。现在?就算华南理工和清华的都一样,没有两年绝对上不了手。”“所以公司收人只看工作态度,不看技术水平。”“只看工作态度,不看技术水平。”现在求职的大学生们可能想不到吧?因为大家都没有技术,只能挑一些工作态度好的了。这也是企业的无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是怎样造成的?下面我们将目光转向高校。现在高校的教学状况实际工程能力不是工科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学校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员问题。”这是毛主席当年在延安对抗日军政大学的指示。实际上,这个指示对所有学校都有普遍意义。现代的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基本要求是能够发表论文和为学校得到多少科研费。发表论文也主要看发表在什么等级的杂志。至于论文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对实际工程和科研有没有价值,甚至是怎样的手段发表的都不重要。发表论文成了高校教师升职、评职称的最重要依据。而教师的工程能力就根本不考虑。在这样的规范制约下,将所有高校教师都制造成一些毫无实际工程能力的书呆子和空谈家。面对与实际工程技术联系密切的专业课程,在上课的时候也就只能照本宣科。现代中国高校教师照本宣科的能力之强也是罕见。无论什么专业课,就算自己根本不懂的也无所畏惧,照读是也!例如本人在作基层教学管理干部时发现一些专业教师,已经教授本专业课程多年,但是却连本专业设备都没有碰过。甚至没有见过实际设备的大有人在。而这些教师甚至还是拥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这些“专家”们指导的毕业设计或平时的工程设计课题甚至连国家基本设计规范和标准都不知道。在这样的教授们统治的高校教育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方针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笔者在高校期间就经常与这些教授和管理者们争论毕业设计是否应该符合专业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标准这些低等的“原则”问题。无奈之下就干脆要求指导下的学生作毕业设计的时候“表面格式按照学校要求,内核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毕业后在工作中“抛掉表面格式,保留内核才是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但是个别教师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左右由绝大部分这些教授、专家们领导的整个学校的。因为在高校,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教师是绝对的个别分子。在目前的教师制度下也不可能成为高校的主流。教师的素质是影响高校不能培养合格工程师的重要因素。历届高校学生教学状况分析对于学习,学生的主观性是起决定作用的。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是再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用的。从72年恢复高校招生到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可以这样两个大阶段。一是1972年~1976年的工农兵学员阶段。二是1977年后的恢复高考制度的改革开放阶段。1977年后这个阶段其实可以细分为下面的几个阶段:1)1977年~1979年:所谓的老三届;2)1980年~1985年:完全国家公费和毕业包分配阶段;3)1985年~1989年:实现部分收费和毕业自谋职业阶段;4)1989年~1999年:全面实行收费,并学费迅速提高的过渡阶段;5)1999年以后:实现高校扩招和学费进一步升高阶段。具体过程参考下面的资料: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直到1989年,国家才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只收200元,但总算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1993年,我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1996年在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2000元,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1997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人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制度变化。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北京市的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年每生介于4200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学费介于5000-6000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突破一万元,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专业较低。各种B线大学学费高至万元以上。如果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角度分析,第一阶段的工农兵学员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很好的,但是文化基础总体偏低而且参叉不齐。从整个年代比较和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评价,教学质量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比不上85年以前,但是高于85年以后)。但是教学的灵活性和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理念方面是最先进的。因此在学生的文化基础总体偏低而且参叉不齐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很多在后来都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在第二阶段中,无论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学质量各个方面评估,公认的老三届(1977年~1979年)是最优秀的。笔者认为这一方面学生的素质高是主要的。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制度受文革影响,还保留那比较灵活、先进,以实际相结合也是重要因素。从1966年停止高考以来,积存下10届的毕业生。例如1978年实现全国统考,全国报考考生过千万,实际录取才仅仅24万。低于1%的比例,学生素质高也是理所当然。例如1978年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二名的尖子在免试进入南方某名牌大学数学系,一年后竟然因为无法跟上班上的进度而退学。可以想象当年这个班学生的素质之高。对比现在,一个12、3岁的儿童特招进入高校就可以在班中指手画脚真是天地之别。例如在78届学生中,应届高中生比例在50%,其他社会考生占50%,其中64~66年高中“老三届”学生比例在1/10左右。班上成绩前几名学生鲜有应届生。以后从80年到1999年扩招前,学生基本都是以应届生为主,文化基础偏差不大。但是教学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教学制度逐渐“完善”,实际是逐渐僵化;二是从85年后国家不在包分配和收费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主观积极性所导致的。99年后教学质量更加一落千丈,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是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这是教育产业化所形成的恶果。如果不讨论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仅仅从教学制度上分析。我们发现从1977年到2009年形成的两条曲线: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曲线和教学质量曲线。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曲线从低往高走,而教学质量曲线却从高往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教学质量成反比!虽然很难拿出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评价这两个曲线,但是总体事实是社会和教育届教师们所公认的。这个现象使人不能不思考现在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教学制度、方法死板僵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如果不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建立在:考试、考核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和实验、实践管理制度三个方面。1)考试、考核管理制度中国的考试制度从科举制度到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尽管受到非常多的批判(最严厉的批判是毛泽东的),但是始终不能废止,而且现代的应用还越来越广,几乎任何场合都以考试为重要依据。这自然有它难以取代的地方。但是考试制度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副作用巨大。特别是作为大学教学过程还是将考试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考核手段的弊端就更加严重。首先,考试并不能真是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学生开一门课并非仅仅是要求学生去读一本书,而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学习过程。注意,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看最终的考试“结果”。学生必须完成这个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必须根据这个全过程来衡量。而绝对不应该仅仅凭借一份考试卷来评价。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是完全能够用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的。前提是学校在考试管理制度上
本文标题:中国高校的工科专业不能培养工程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8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