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人的生命自控工程天津师范大学辛犁洲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二零零七年一月修改稿2本文目录内容提要关键词第一部分中华性命学简史及其本义一性命学前提:黄、老、孔的开创工作(一)道乃“无-太”镶嵌结构,为万物母1《黄帝四经》:三个贡献(1)万物依“一”道而生(2)“有”乃“阴-阳”结构(3)万物皆有性命2《道德经》:两个贡献(1)道:“无-有(太)”镶嵌结构(2)修道:出生入死,损益有则3孔子:“性命”即人的生命结构(二)小结:五个要点二“孟、荀”人性公案(一)“公案”简述(二)孟、荀人性论的共同逻辑起点(三)孟子的人生命观1孟子的“性命”说2“命”:后天必然3人生命的内容与动力4对生命的态度:存心养性5孟子的两个不成熟6孟子“性命”观简式(四)荀子的人生命观1荀子的“性伪”说2人皆可“伪”:超越“先知先觉”3唯“积”而成34“性伪”机理:“气生知‘心·义’”结构功能5荀子的人生命观(五)“孟、荀”人性公案的整合1再问“人性善恶”几个为什么2区分两个问题:人性界定与人性价值评价3荀子论善恶机理与性伪矛盾:“生-知”结构4道义壮性论与心义统性论:异曲同工5性命即“内-外”结构运动6荀子的人生命观(六)结语1孟、荀的共同基础2荀子后起立辨的贡献三《周易大传》、《黄帝内经》和《礼记》:框廓蓝图(一)《周易大传》三底蕴1三极之道乃“阴-阳”一大道2“性命”之学:穷理尽性,正性命,通黄中3文明以止,化成天下4三个框廓作用(二)《黄帝内经》两个贡献1进一步丰满“人”2揭示精髓:“不治已病治未病”(三)《礼记》的两点补充1“性命”修行与人的教化本一事2“性命”修行具有阶段性四成熟标志:《周易参同契》(一)框定“性命”内涵(二)性命修行理论体系化1性命学的理论根据2性命双修的内容43实践操作的关键诀窍4理想境界:“宗祖”而和天5警戒普遍性偏邪五性命学本义(一)性命内涵揭示了人生命三层矛盾1“性”乃人生命中先天自组织力2“命”乃先天生命力与后天际遇惯性表达3性、命的连用与分用4“生命”与“性命”5人性命(生命)的三层次矛盾运动(二)性命学的实质贡献(三)中国古典生命科学的生命观第二部分中华性命学的三个理论根基六根基1:人生命内驱力结构运动1两种内驱力(1)内驱力1:生存欲求(gene:DNA)(2)内驱力2:认知探究欲求(meme:?)(3)内驱力耦合体(meme:?/gene:DNA)2人生命内驱力结构示意图及其说明(1)人生命内驱力结构示意图(2)示意图的注释(3)对认知探究内驱力的七点说明(4)生存内驱力与认知探究内驱力的比较3小结:人生命内驱力结构运动内容七根基2:人生命动力结构1人生命动力2人生命动力体系5(1)人生命动力体系示意图(2)示意图的说明3人生命动力结构观念的几个要点(1)动力:内外因素相互作用(2)动力体系:多重虚实结构(3)动力表征:三流汇换中的行为和精神(4)人行为的历史方向4小结:人生命动力结构运动内容八根基3:精神归根论1精神本义文献考(1)《黄帝内经》:精神即生命自组织表征性现象(2)《金宝内炼丹诀》:元神、欲神(3)《真诠》:元神、思虑神(4)《清静妙经纂图解注》:元神、识神(5)《脉望》:阴神、阳神(6)《乐育堂语录》、《脉望》:元神先天,主宰生命2文献考察小结(1)诸“神”归位(2)“元精”自性即元神(3)欲神即“元精”自性的后天展开(4)“元精”自性与欲神的关系(5)精神的构成3精神与三我论(1)段正元的三我论(2)精神结构、三我论的矛盾运动内容现代描述(3)示意表的认识要点5精神归根之路(1)《黄帝内经》:精神内守(2)《易经·系辞》:无思无为,感而遂通(3)史蒂芬·霍金认为“虚时间”是真实时间:现代科学的归根征兆6(4)小结:关键环节第三部分性命运动三规律和应用范例九性命学三条规律和目标1以内环境平衡为基础的内、外环境平衡律2内源信息功能系统畅通律3本能结构耦合认知制导律4目标:实现生命自组织,超越生命局限十应用范例1内圣动力学(1)儒家八目(2)《礼记·礼运》:大同世界(3)《礼记·大学》:前提与提纲2内守保健学(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基本原则(2)恬淡虚无:前提与任务(3)真气从之:生命信息流的感受(4)精神内守:五步入门法(5)病安从来:绿色保健效应(6)炼习作业参考文献与注释图表目录图表1-1道:“无-太”镶嵌结构及对应知识示意图图表2-1“心义”结构示意图图表2-2荀子生命观示意图图表5-1中国古典生命科学的生命观示意图7图表5-2人生命的核心矛盾运动示意图图表6-1人生命内驱力结构示意图图表6-2文化结构表图表7-1人生命动力体系示意图图表8-1精神结构和“三我”矛盾运动内容描述表图表10-1性命修持阶段、重要环节的水平状态及其HR价值简示表图表10-2“精神内守”体位要穴示意图简式目录简式2-1孟子的“性命观”简式简式2-2“心·义”功能结构简式简式2-3荀子的“人生命观”简式简式2-4孟、荀“人生命观”对比简式简式2-5孟、荀治世主张对比简式简式4-1舒眉(无心)定睛无息简式简式5-1“性命”的先、后天结构简式简式5-2广义与狭义生命对比简式简式7-1人的一般特征简式简式8-1精神结构简式8人的生命自控工程天津师范大学辛犁洲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在现代条件下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华传统性命学这个问题,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中华性命学从开创、奠基到成熟的简史。第二部分,性命学的三个理论根基,其中根基1:人生命内驱力矛盾运动;根基2:人生命动力结构体系及其运动;根基3:精神结构论。第三部分,性命运动三规律与性命学范例,三条规律是以内环境平衡为基础的内、外环境平衡律、内源信息功能系统畅通律和本能结构耦合认知制导律;指出性命学的目标是超越生命局限;提出性命学的三个范例为内圣动力学、内守保健学和潜智开发学,重点介绍了内守保健学。在上述论述中提出以下主要观点:第一,中华性命学是中华人学中关于人生命矛盾运动的古典生命信息科学和技术,它以对生命内在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揭示为根基,把中国“道为万物母”的古典哲学实践化为生命信息科学,并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技术。第二,中华性命学揭示了,人生命内驱力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的内容,即人的生存欲求与认知探究欲求两种本能的内在耦合矛盾运动,形成本能耦合内驱力,推动生命活动。在本能内驱耦合过程中,要坚持认知制导律。第三,中华性命学还揭示了,人生命的动力结构体系,包括生命内驱耦合力即先天内源、后天外源生命信息功能系统之间的结构性运动,还包括生命内驱耦合力与环境耦合体之间的结构性运动。其实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三流汇换”,其中生命自组织信息流具有调控物质流、能量流的方向、性质和强度的制导决定作用。第四,中华性命学还揭示了,人的精神,就是人在三流汇换中躯体各功能系统的活动外化于体征的现象,分为元神(阳)和欲神(阴),欲神又有显与隐的区分;精神结构,就是各功能系统及其外化体征现象的内在结构性关联。清末民初大儒之一段正元的三我论中的一我和二我都属于欲神,其一我是显性表达,二我是欲神的隐性存在,即人的先天遗传本能,三我是人的精神之根元神,即生命形成当初和复杂性进化台阶形成之时,由“不知其然而然”的大自然造化的生命信息功能(信息程序)。在实际中,并没有三个“我”,“我”只有一个,但一个“我”的精神结构有三层而已。第五,本文归纳了中华性命学提出的人生命运动的三条规律:其一,以内环境平衡为基础的内、外环境生命信息协调平衡律,即以先天内源信息系统与后天外源信息系统之间信息谐调平衡为基础的内、外环境平衡律即N·meme:?·s/B·gene:DNA·H内、外谐调平衡律。其二,在后天生活条件下先、后天信息功能系统矛盾中,先天内源信息功能系统最容易被阻损,因而保持先天内源信息功能系统畅通第一重要,称为先天信息功能系统畅通律即B·gene:DNA·H经络信息系统畅通律;其三,内驱力耦合悟知制导律即人的两种本能协同互补中的认知制导律;中华性命学的目标,是实现生命的自组织,超越生命局限,提高生命境界。关键词性命学人生命内驱力人生命动力结构人生命运动三规律内守保健学人的生命自控工程9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中华性命学,是中华人学[26]中关于人生命矛盾运动的古典生命信息科学技术,是中华人学的精髓。它以对人生命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揭示为根基,把中国“道为万物母”的古典哲学实践化为生命信息科学,并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技术。第一部分中华性命学成熟简史及其本义一性命学前提:黄、老、孔的开创工作(一)道乃“无-太”镶嵌结构,为万物母“性命”是指人的生命的结构。生命从何来,又终归何处?这是讨论“性命”问题的前提,黄老以及其后的孔子相继对此作出明确论述,成为中华性命学得以建立的基础性前提。1《黄帝四经》:三个贡献(1)万物依“一”道而生长沙马王堆出土之《黄帝四经》论述了“道”的特点和功用,并提出万物依“一”即“道”而生的论断。《黄帝四经·经·前道》曰:“道有原而无端,用这实,弗用者□。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40,69]在《称》中又曰:“道无始而有应。其未来也,无知;其已来也,如之。”[40,76]在《经法·论》再曰:“极而反者,天之生(性)也。”意曰:循环往复,是天道本性。与《道德经》所作“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和“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描述相似。可概曰:道有源有应而无端。道有源泉、能因应化生万物,但因其循环不已而无法把握它的开端点。《黄帝四经·道原》又曰:“亙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亙一为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已。万物莫已,古无有刑(形),大迥无名。天弗能复,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蛟蟯。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不可察,深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蛟行蟯动,戴根之徒,皆取生。”[40,088]这段话的大意是:在时间开始的远古当初,“通”和最初的虚空是合一的,没有分别和动变,弥散整个时空,无边际,无始终,无昼夜,充满神奇微妙,精巧安排不拥挤,古无止境。万物无不依赖它,但它从来就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它大得天遮不住,地装不下。它能小到不能比它再小,却又能大10到不能比它再大;它能充满四海之内,又能包容四海于其内。它在阴湿处不会腐烂,在阳焰处也不会烧焦,它一直这样不毁不灭,但却能适生于直行和蠕行,因此鸟得到它而能飞行,鱼得到它而能游动,兽得到它而能奔跑。万物得之而生,万事得之而成。人人依赖它,却不知其名称;人人都用它,却都未见过其形态。一,是“上道”的名号;虚空,是它的住所;无,是它的本来品性;和于万物,是它的功用。所以,高远的上道,因其高远而无法察看,其深奥也无法测度,显露时不好给它个具体名称,扩散时也不好描述它的形态,任何谁和东西都不能号令它。天地、阴阳、日月、四时、星辰、大气、虫类、植物,都依赖它获得生命。总之,道的特点是虚无,有源有应而无端,其功用在化生万物。(2)“有”乃“阴-阳”结构《黄帝四经》提出“有”即万物,乃“阴-阳”结构的论断。在《经·观》中曰:“黄帝曰:□□□□□□为一囷(同今“圈”)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因以为常,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牝牡,牝牡相求,会刚与柔。刚柔相成,牝牡若刑(形)。下会于地,上会于天。得天之微……”[40,43-44]意思是:天地未出现时是一团混沌,没有昼夜晦明交替,因此也没有阴阳,我也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种状态。后来,混沌分化为阴阳两极,进而化为四时,并以此作为常则而因循之,效法日月的光耀公行爵赏,仿照日月亏损薄食隐遁刑杀。……阴阳相互匹配,阳刚与阴柔亦相因相成,乃有万物雌雄。阳刚与阴柔在下和会于地,在上和会于天。懂得了隐微不显的天道……我们必须注意这种“阴-阳”结构,如
本文标题:人生命的自控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9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