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大一国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一、国学概说1、国学的含义国学的核心是儒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2、“文”的本义在中国古代指各色交错纹理。3、广义文化包括人类的一切物质创造和精神活动双重内容。它包括了物态文化(人有意识进行的各种物质生产)、制度文化(制度、国家、法律、教育等)、行为文化(民俗民风等)、心态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四种。4、狭义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领域。其中,心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侠义国学的核心5、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6、国学的分类标准A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考据学、伦理学等,其中以儒学哲学为主流;B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C以《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部为重;D、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7、“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就是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直至生命的呵护。8、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伦理9、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天人合一的包容和谐精神。第二,自强不息的奉献奋斗精神(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首先是说,天时运动不止、生生不息的。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人应当像辽阔的大地一样,以它厚实的胸膛承载着大地上的万物而默默无闻。)第三,以人为本、修身崇德的人文精神。二《大学》1、《大学》解析【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1、三纲:儒家倡导的三种做人的根本行为准则:1)明德:弘扬挂光明正大的品德。2)亲(新)民:使人弃旧图新,革新的意思。3)人修养的最完善的境界。八目:实行三纲的八条具体行动指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八目之间的关系:(1)修身是根本(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实现修身的途径(3)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5、“修身”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核心,是根本的一条。我们的根底是“修身为本”,讲究内修。三、《论语》选段导读(一)“仁、义、忠、信(P136,并结合选段5)”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忠恕..: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6、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选段导读(二)“修身明德”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7、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10、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11、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选段导读(三)“智勇力行”“崇礼贵和”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一)对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剖析及其他观点介绍:(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第一,“仁”是政治的需要与根本。第二,“仁”的内涵实质是对现实的人的关爱。第三,“仁”的基础是“孝”。第四,“仁”要成为君子的最高志向,要体现在行动上,不能只是空谈。第五,如何具体实践仁爱?(1)首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弟妹,尊敬自己的兄长。(2)要“汎(泛)爱众”(《论语.学而》)。(3)把对人的普遍关爱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为“忠恕之道”。(4)儒家又把对人的“仁爱”进一步放大推广到对大自然、对其他生物、环境的关爱上去。(5)先秦儒家还认为,要做到“仁”,必须要有勇气,有时可能还要做出牺牲。(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能与人相处而能提出与容纳不同意见,小人则是表面上苟同而实际上却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四、《孟子》孟子发展孔子的学说形成:(1)正气说(2)民本论(3)性善论(一)立志养气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译文】不能显达便独善其身,先达得志了便要兼顾天下之人。核心不害人,而利他人实质要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修养。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胁暴力不能使之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二)民本民生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论)【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三)仁爱正义1、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3、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本文标题:大一国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16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