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的点画之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书写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书法的概念中国书法:通常指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书法艺术。使用特定的工具与材料,按一定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点画,塑造字形,安排行间字距,组织篇章布局,从而表达书写者的情感、意趣和思想。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汉字,古老而优美,一字一图画、一字一故事,它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之间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效,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汉字及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数千年来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点画形态和字形结构发生了多次美妙的嬗变。汉字的演变举例书法的点画书法的点画,是书法作品中的笔画线条的泛指。狭义的点画,是指隶书产生时才出现的包括隶书在内的楷书、行楷中的一笔一画。隶书之前的篆书和之后的行草书的点画则更多是以线条的形式呈现。点画之美点画之美是指具有美感的书法点画线条。无论何种书体,它的点画线条都须具有力度、厚度、韵律节奏,并能传达神情意趣。与绘画线条不同,它不依附于任何自然之形,而有着独立的艺术生命和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点画之美甲骨文点画之美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发现。点画之美甲骨文点画之美甲骨文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字形有大有小、又长又短,笔画较细,结体有的疏落错综、有的密整庄重,章法初具对称、稳定格局,整体古朴多姿、情趣充盈。点画之美金文点画之美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点画之美金文点画之美金文点画之美金文点画之美金文金文笔划曲中有直,笔道遒劲雄美,运笔有力,形体瘦筋,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点画之美小篆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碑文为秦始皇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李斯书法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惜此碑毁失已久,今峄山实无此碑。现所传者,为南唐徐铉临写,重刻于长安(今西安市)现存西安碑林。点画之美小篆小篆是篆书的一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点画之美小篆小篆的线条简洁质朴、圆融含蓄、匀细劲挺、婉转流畅、回环盘曲、藏头护尾,笔势多下垂。因为它劲挺圆融、状如曲铁,温婉圆润似玉箸,故又称“铁线篆”、“玉箸篆”。点画之美小篆下垂护尾匀细藏头点画之美小篆点画之美小篆点画之美隶书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碑刻,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现存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点画之美隶书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立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方圆兼备、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匀适调和,结字章法规矩合度,深具宗庙之美。点画之美隶书史晨碑:《史晨碑》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点画之美隶书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碑石在山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原石今置山东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点画之美隶书张景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存12行,行23字,共229字。存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1959年出土。碑文记述乡民张景包修土牛、瓦屋等设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徭役之事。此碑属隽永秀劲一派,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端庄自然,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点画之美隶书隶书以波势著称。隶书中毛笔的功能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线条在小篆的基础上变断为连、化弧为直、改转为折,产生了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笔画。点画有肥瘦、用笔有轻重提按、起止有藏露之别。“蚕头雁尾”是典型的隶书笔画,富有装饰性、更具表现力。其笔画多向左右伸展,有翩翩飞扬之势,纵笔较短更显灵动。构成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点画之美隶书点画之美隶书小篆隶书连转折断小篆到隶书,变连为断、改转为折、化弧为直,由纵转横。点画之美隶书蚕头雁尾横画波浪形,左右伸展,竖画较短,字形扁平。提按露锋藏锋点画之美隶书藏锋露锋按提撇捺左右伸展,字形扁平,呈横势。藏锋点画之美隶书点画之美隶书点画之美隶书点画之美楷书楷书:点画法度森严、一丝不苟、精致多变,具有装饰性,形态完备、独立。横平竖直、方正妍美,直线居多直中见曲、藏露结合以藏为主,提按变化丰富,对比强烈,形成横轻竖重、撇轻捺重等节奏规律,用笔技法更为丰富。点画之美楷书欧阳询(557一641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点画之美楷书颜真卿(709-784),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风遒劲。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点画之美楷书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其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点画之美楷书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书画家,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点画之美楷书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点画之美楷书斜点如鸟之翻然侧下,取其斜势。横如千里阵云,舒展开阔。平捺如生蛇渡水,抬头平尾,生动自然。撇如象牙,坚挺锋利。竖弯钩犹如浮鹅戏水,昂头翘尾,生机盎然。点画之美楷书藏锋露锋藏锋悬针垂露方圆圆“律”字的点画变化之美,两撇长短、轻重、角度都不一样;两竖长短、起笔、收笔也不同,一垂露、一悬针;五横长短、轻重、提按不同、起笔有顺锋、有逆锋,收笔有方有圆、均回锋。点画之美楷书点画之美楷书点画之美楷书点画之美楷书点画之美楷书点画之美楷书点画之美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点画之美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点画之美行书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xì),各有诗,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点画之美行书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人为“二王”,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其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点画之美行书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点画之美行书《祭侄文稿》,亦称《祭侄季明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23行,234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其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其点画用笔舍弃转折、勾趯等处的刻意求工,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结体变严谨端庄为宽松多态,章法随势有紧松、疏密之变化,体显出颜真卿书法的艺术创造力和高层次的书美意趣。
本文标题: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16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