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红楼梦判词-教案-崔岩
课题:红楼梦阅读与影视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判词与人物的命运关系,能够将判词与人物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小说中处处有伏笔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指导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本质和曹雪芹对书中所写若干女子的才华的欣赏赞叹和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惋惜之情。【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封建社会必然会走向灭亡的本质【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清末曾经有副对联“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确,由于曹雪芹的原稿只有前80回留传了下来,后四十回因为借阅者迷失,所以《红楼梦》中有太多太多的谜需要我们去解,而许多专家学者一辈子皓首穷经就是为了让曹雪芹的心血能够传至天下,让咱们普通人不要被续作者高鹗和程伟元所蒙蔽。那么我们根据什么得知现在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违背了曹雪芹先生的原意呢?根据的是书中的前五回。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书的前半部分,埋下了许多伏笔,这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法,包括书中的很多诗、词、曲、酒令、谜语等文字,“无一字闲文”,处处隐含着对后文的预示伏笔。在第五回,在宝玉的梦境中,梦游了太虚幻境,其中有一位警幻仙姑,在每一个环节都陪着宝玉,主导着宝玉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其“目的”就是,期望宝玉能“以情悟道”——让宝玉领略仙界的风光也不过如此,何况人世间呢?同时,又让他去翻阅注写着相关女子的红颜薄命的册子和聆听同一性质的仙曲,希望他能从中醒悟——瞬息的繁华欢乐会落得大悲哀的结果。太虚幻境里有一个“薄命司”,取“红颜薄命”之意。大观园所有女子的“生死簿”,即《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都藏在这里。这就预示着她们无论地位高低、品质优劣、才智大小、容颜美丑,一概都没有好命运。所谓“太虚幻境”,完全是作者依据表述某种思想意图的需要凭空虚拟的。梦里的故事当然是假的,但作者借此表现的思想却不是文章游戏,而是寓进了很深的涵义,特别是十二钗的判词及《红楼梦》曲是全书的纲领,要仔细研究,认真对待。甚至可以说,读不懂第五回,就没法完全读懂《红楼梦》。二、给大家十分钟阅读原文,然后将判词与对应的人物连起来。(在太虚幻境,宝玉闻到的一缕清香,它的名字叫“群芳髓”,好像是多种花蕊的精髓,其实谐音为“群芳碎”,宝玉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谐音是“千红一哭”,喝的酒名为“万艳同杯”谐音是“万艳同悲”。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群芳碎了,无一不联系着书中众女子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师:下面我们快速地阅读一遍第五回的原文。请大家找出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分别是对应哪个人物?(10分钟)生:(阅读、浏览。)师:通过对前六回的影视作品的欣赏,哪位同学来谈谈你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印象?生讨论、发言回答。师:你们的回答见仁见智,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那么曹雪芹先生是如何认为的呢?宝钗的美丽曾令宝玉心动神移,宝钗的贤淑在贾府里有口皆碑,但贾宝玉为什么选择林黛玉作为他的知己?哪一首判词和曲子提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呢?下面我们就从这首判词原文: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可叹停机德”这一句就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薛宝钗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分守拙”,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她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是什么?三从四德,要求女子要安分守拙,只从事日常家务,以为过于聪明有才学反易招致是非。所以明代陈继儒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便成了名言。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簪雪里埋”就是预示。师:下面哪位同学来谈谈你对林黛玉的印象?生:回答。师: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绛珠草,后来神瑛侍者下凡来人间,绛珠草为了报答灌溉之恩,也下世为人,准备将一生一世的眼泪还他。所以林黛玉有草的柔弱和多情,她曾经作诗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林黛玉爱哭,也是因为她要报答神瑛侍者的恩情,并且她最后应该是泪尽而亡的。那么和薛宝钗的安分守拙不同,林黛玉的性格品质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而且几乎是锋芒毕露。“堪怜咏絮才”就是说她。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黛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而《终身误》里揭示的是贾宝玉的婚姻归宿,是与薛宝钗“举案齐眉”,却终身不忘林黛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后来斩断情丝,“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皈依佛门,想用这一行动来报答自己一生的知己林黛玉对他忠贞不渝的爱情,而薛宝钗也就独守空房,寂寞地了却此身。一、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诗词鉴赏】判词前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音yuan,谐“元”字音)。元春是贾家的大小姐,贾政的长女。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女官名),后来又被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势力,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妃”这层重要关系。“二十年”,大约是说元春懂事以来的年龄。她从贵族之家到宫廷,政治上的是非兴衰见的多了。石榴花开在宫廷里,比喻元春的荣耀。为了她归家省亲,竟然修造一座规模宏丽的皇家式的大观园,再看她元宵节归省时的盛大场面,简直无与伦比了。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命运无法与元春相比,可是元春的结局也不妙,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年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元春虽然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很少,但她的存在与否与这个大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着。二、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诗词鉴赏】判词前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这副画象征着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船和海是暗示她远嫁的情景探春是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生的。在贾家四姊妹中她排行老三,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一个。说她志向高,是她想有一番作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写她代凤姐管理一段大观园,把那么纷繁的事务,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干,其精明几乎不在凤姐之下。她在封建观念影响下,以自己是“庶出”为耻;加上赵姨娘为人卑琐,她就干脆不认她作娘。她同姐姐迎春懦弱的性格截然相反,人称“玫瑰花”,又鲜艳又有刺。在“抄检大观园”一回,她居然敢打那个大太太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个大嘴巴!多么令人痛快!凤姐随意作践赵姨娘,可是对其生的这个出众的女儿却丝毫不敢小看,还要“怕她五分”,独表敬重。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娇小姐,随着家族末落,命运也一样令人悲哀,年轻轻的就远嫁异乡,路远山遥,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判词前的画里画着两人放风筝,可能还有一个女孩儿同她一起嫁走,因曹雪芹没写完全书,不知是谁了。三、湘云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史湘云。判词前“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飞云”照应词中的“斜晖”,隐“云”字,“逝水”照应词中的“湘江”,隐“湘”字。湘云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的姑娘,即史太君的侄孙女。她生下不久,就失去父母慈爱,成为孤儿,在叔婶跟前长大。她到大观园来,是她最高兴的时刻,这时她大说大笑,又活泼,又调皮;可是一到不得不回家时,情绪就顿时冷落下来,一再嘱咐宝玉提醒贾母常去接她,凄凄惶惶地洒泪而去,可见在家时日子过得很不痛快。这样一个健美开朗的女儿,结局如何呢?“展眼吊斜辉”,就是说她婚后的生活犹如美丽的晚霞转瞬间即失。“水逝云飞”,可能是预示她早死或早寡。“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写她拣到宝玉丢的一只金麒麟,同她原有的金麒麟恰好配成一对。从回目“双星”的字样看,这肯定是对她未来婚姻生活的暗示。那么她的配偶是谁?是宝玉吗?似乎是,其实又不是。有些研究者根据“庚辰本”脂批:“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推断她可能同一个叫卫若兰的人结婚(第十四回秦可卿出丧时送葬的队伍里出现过一次“卫若兰”的名字)。或许后来宝玉把那只金麒麟再赠给卫若兰(犹如把袭人的汗巾赠给蒋玉菡一样),也未可知。因曹雪芹的书的全貌已不可窥,上述推测也只是推测罢了。四、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诗词鉴赏】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姣姣者。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入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扔掉。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未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是多惨的悲剧。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有别。五、迎春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诗词鉴赏】判词前“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这是暗示迎春要落在一个恶人手里被毁掉。迎春是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她长得很美,虽然没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因性格懦弱,又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后来她被其父许配给孙绍祖。孙绍祖的父辈是靠贾家的势力起家的。这个孙绍祖,很会应酬,在官场中很走运,正在兵部等待提升,所以贾赦就选他做了“东床快婿”。但是孙绍祖品质恶劣,连贾政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贾赦不听。迎春嫁过去之后,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六、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贾惜春。判词前面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喻惜春出家当尼姑。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厌恶世俗,向往当尼姑,小时候爱和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儿玩,后来又和妙玉成了朋友。惜春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天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
本文标题:红楼梦判词-教案-崔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18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