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目录一、研究背景二、评价指标三、研究方法四、数据分析五、研究结论一、研究背景2003年9月,广东省领导提出“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概念,又称“9+2”,包括广东、福建、海南、湖南、江西、云南、四川、贵州、广西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内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总结泛珠三角区域在过去十年合作发展中经济差异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变,则对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的经济合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泛珠三角洲区域概况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较高产业增长率,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意义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的地理优势和要素资源优势决定了深化泛珠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泛珠三角区域作为国家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国家战略,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泛珠等区域合作。从地理区位看,泛珠三角区域北接长江经济带,西南对接孟中印缅、中巴两大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化泛珠区域合作有利于形成与建设长江经济带南北相应的空间格局,可以增强与外国市场对接的能力,有利于加快促进“一带一路”和“两廊”战略的实施。同时,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和扩大合作领域,对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港澳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产业与产业结构一、产业的概念与划分二、产业的演化规律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目录1.产业与产业结构2.主导产业及其选择3.投入产出分析4.中国产业结构导向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较高产业增长率,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一、主导产业的定义与特征一、产业概念与划分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习惯上,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分别简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产业概念与划分产业划分(克拉克)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指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由于第三产业门类庞杂,人们在克拉克对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对第三产业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主要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主要为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和社会性的基础设施产业。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它各业,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警察等。3.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为了统一各国的产业分类,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这一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业、旅店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4、两大部类和农轻重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并相应地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也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部类(第Ⅰ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第Ⅱ部类)。农轻重分类法将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由于该分类方法没有包括对服务业的分类,今天已经很少使用。5、要素密集度分类法根据各类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一般可将经济活动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分类有利于揭示区域要素禀赋构成与生产优势,有助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要素密集程度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经济关系的影响。6.区域产业功能分类法根据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可将各类区域经济活动分为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又称专业化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区域分工格局中所处地位与作用、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主要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行配套,以及产前和产后的产业延伸。基础产业,为保证区域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发展与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和服务业。二、产业的演化规律雁行模式理论霍夫曼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就业人口比重1978199020002008第一产业70.560.15039.6第二产业17.321.422.527.2第三产业12.218.527.533.201020304050607080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库兹涅茨法则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在工业化阶段(前、中期),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前、中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这样,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就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在工业化前、中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也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00时间00100产业所占比重经济成熟期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图示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人均GDP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00.10.20.30.40.50.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人均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霍夫曼定理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霍夫曼比例第一阶段5(±1.0)第二阶段2.5(±1.0)第三阶段1.0(±0.5)第四阶段1以下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小,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必然趋势。当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重工业的比重将大体上处于一个稳定状态。1932,赤松要认为日本的工业化遵循着“雁行模式”发展,即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受国内的资源与市场的约束,只有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向工业国输出消费性商品,与工业国交换输入工业设备,然后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替代性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并进一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绘成图像,犹如雁群列阵飞行。雁行模式理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历三个阶段: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出口阶段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国内替代阶段在对其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靠进口满足需求;进口阶段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只靠农业,是不能维持和促进大国、大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无工不富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最重要出路。贫国变富国,首先要实现“农业革命”,然后进行工业革命。就工业化而言,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工业主导产业也不一样。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工业的比重逐步增加。这是因为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工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前后向关联度高的产业,特别是任何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都需要矿业、原材料工业作基础,庞大的重工业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替代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主导力量。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又表现为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这就是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化进程。制造业结构的深加工化反映了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依赖程度逐步下降的趋势,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本和技术投入。3.技术集约化过程,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技术集约化不仅表现为所有制造业部门都采用越来越高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的工艺,并实现自动化,而且表现为大批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得以兴起和发展,并逐步成为工业的主体。技术集约化过程中,科学技术将日益成
本文标题:区域产业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18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