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
我的故乡,有百万坟墓。我的故乡,让战火烧尽。我的故乡,是多么不幸。我的故乡,有奥斯维辛。——勃罗涅夫斯基(波兰诗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MACHT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白桦林”死亡集中营里最后一站的等待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巨大的焚尸炉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集中营里的万人坑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运输尸体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幸存者只有7600多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会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男性的平均体重35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25公斤。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1—3段导语简述奥斯维辛的现状4—5段背景介绍过去这里是杀人工厂6—15段主体参观者的感受16段结尾奥斯维辛现状快速阅读、理清结构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细读文本、问题探究(1)“没有什么新闻”(2)为什么又要写――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关于作者的使命感:历史在远离,一切回归平静,面对阳光明媚,孩子嬉戏的现实景象,作者不希望曾经的历史重现,提醒人们别忘记历史。因为人类的遗忘充满了诱惑,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唯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的。唯有这样,它才能返回人类的心灵,获得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和力量。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来走进了集中营。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7-15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他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文中勾划出相应词句。(7-15)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遇难者的鞋子遇难者的遗物“…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部分死难者的照片“…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纪念长廊——沉思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4、文中有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找出加以分析。第八段:“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生命不息顽强抗争“怒放”,说明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第一、二段:“最可怕”,反语,景象虽美,但这里曾是杀人工厂,应该是灰暗的天空和沉闷的色调。如此反差,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懑和压抑沉重。“居然”,阳光明媚,白杨树婆娑起舞,小孩子嬉戏应是最常景,却是“居然”,吃惊,不可思议。四个“不应该”,这里曾经是地狱,而天真烂漫的儿童不可能知晓历史的沉重,容易忘记,所以“可怕”,写作者对人们忘却历史的隐忧。两个“永远”,反复强调,对纳粹的控诉与愤懑。第十三段:“木然”,对未来的绝望。“微笑”,镇定从容,超越死亡的威胁和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的希望和向往。“美好而又隐秘”,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面对死亡的从容,对自由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是邪恶与残暴无法战胜的。第十六段: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写周围的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嬉戏,以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表达对死难者的怀念。同时不管法西斯如何的猖獗,终被消灭,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光明与自由终已到来。也在告诫人们:珍爱和平。在结构上与标题和首段相照应,也强化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文章主题1、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2、对受害者的哀悼。3、对历史的反思。4、提醒大家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思考:本新闻曾获普利策新闻奖,为什么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获得如此殊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的比较: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效性新近发生事件十四年前事件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情感客观报道个人情感浓厚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获得普利策奖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总结: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吧!昨天就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确定,每年12月13日),我们也用这样的文字思考来祭奠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死难的千万中国同胞。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使德国赢得欧洲和世界尊重,重新站立起来成为一个强国。德国总理勃兰特下跪谢罪第一句:“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第二句:“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第三句:“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
本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0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