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增长核算高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增长核算方法(growthaccouting)的提出索洛(1957):《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阿布拉莫维茨(M.Abramovitz,1956):《1870年以来美国的增长源泉与产出趋势》。增长核算方法()((),()())t()()()()YtFKtAtLtYYYYtKtLtAtKLA由索洛的总量生产函数:两边对时间求导,得:增长核算方法()()()()()()()()/()()()()()()()()()()()()()()()YtYKtYLtttKYtLYtYtYtYtKtLtttRtYtKtLtYAtAtRtAYtAt上式两边同除以,并记:,即为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即得到总产出的增长率:其中称为索洛余数。索洛余量的含义索洛余量(solow’residual):TFP(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除生产要素量的增加之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长率,有时可以简化为技术进步。特例: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经济1()()()()()()()()()()KALYYYFKFALKLKLYKYLKYLYYtLtKtLttRtYtLtKtLt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因此,,代入索洛余数式,整理可得:总产出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都可以通过统计数据直接测定,如果是完全竞争经济,要素按照其边际生产力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因而,产出资本弹性正()()YKtKYt是资本收益占产出的比例(),据此,就可以计算索洛余数了。例子:计算索洛余值7%5%2%1/3()()()()()()()()()()()4%YtLtKtLttRtYtLtKtLtRt例如:某年度国民收入增长率,资本增长,人口增长,产出资本弹性为,经济的规模报酬不变。解:案例:美国1840—1960年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年均增长率要素的产出弹性要素对增长的贡献(收入向要素的分配比例)(增长率×产出弹性)国民生产净值3.56%劳动投入2.17%70%1.52%资本投入4.03%20%0.81%土地投入2.08%10%0.21%索洛留数(=3.56%―2.17%×0.7―4.03%×0.2―2.08%×0.1)1.03%丹尼森(1967)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德英国日本1953—19711953—19671950—19621950—19621950—19621950—19621953—1971国民收入增长率8.774.954.75.66.272.388.81劳动增长的贡献1.851.860.450.961.370.61.85资本增长的贡献2.11.150.790.71.410.512.1索洛留数4.821.943.463.943.491.274.86资源配置改善0.950.95规模经济的贡献1.941.94知识进展的贡献1.971.97其他不规则因素-0.04案例2:亚洲“四小龙”的增长奇迹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增长率:1966~1990年实际人均收入一直维持7%左右的增长率核算结论: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源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而不是全要素生产率(技术)的进步。所以,亚洲“四小龙”的增长可能不能持久。关于东亚增长奇迹的争论杨(AlwynYoung)在1994年的一篇论文“数字事实:东亚经济增长的经验统计”中应用增长会计学详细分析了东亚经济增长的源泉,指出过去三十多年来,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经济的不寻常的增长,几乎完全归因于投资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加和劳动素质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和其他影响索洛留数的因素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增长会计学还可以用于研究生产率下降的问题。关于东亚增长奇迹的争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技术进步的话,亚洲各国的技术进步几乎为零,根本就没有什么东亚奇迹。”1997年东亚的金融危机证实了克鲁格曼的结论?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时期EA(%)EK(%)EL(%)1953~199723.457.818.81953~19782.573.823.71979~199737.845.414.8(沈坤荣,1999)其中:EA: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EK: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份额EL: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份额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53~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速度为7.7%,其中资本投入的贡献为4.45%,劳动投入的贡献为1.45%,经济增长的76.7%是由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仅为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3.4%。而且,在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中,资本投入的贡献占有主导地位,为57.8%。可见,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大量投入增加来取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但是,从分阶段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2.5%,而改革开放后的1978~1997年,这一指标高达37.8%。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这一指标呈不断上升趋势。(沈坤荣,1999)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结论中国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不完全的市场与不完全的计划同时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各种摩擦和矛盾也十分突出,中国经济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低效运行的状态,体现出粗放型特征。而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增长核算方法的发展Denison(1967)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资源配置状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增长核算方法的发展JorgensonandGriliches(1967):(1)将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分解为数量增长与质量增长;(2)将劳动和资本投入按不同组成成分交叉分类,并以工资率和资本服务租赁价格作为计算劳动与资本投入不同组成成分的权数。计算TFP的结果Solow(1957):80%Denison(1967):30%JorgensonandGriliches(1967):24%案例: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1929~1982)增长因素贡献增长率(%)总要素投入1.9劳动1.34资本0.56单位投入的产量1.02知识0.66资源配置0.23规模经济0.26其他-0.03国民收入2.92(E.F.Dension,1985)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趋同问题——鲍莫尔(W.Baumol,1986)储蓄与投资的关系——费尔德斯坦与郝莱卡(M.Feldstein和C.Horioka,1980)投资与人口增长对产出的影响——曼基、罗默和韦尔(G.Mankiw,D.Romer,D.N.Weil,1992)鲍莫尔(W.Baumol,1986)iiiiNYbaNYNY1870,1870,1979,lnlnln1870,1870,1979,ln995.0457.8lnlniiiNYNYNY图形表示德朗(J.B.DeLong,1988)iiiiiiiuNYNYNYbaNYNY*1870,1870,*1870,*1870,1979,lnlnlnlnln图形表示费尔德斯坦与郝莱卡(M.Feldstein和C.Horioka,1980))074.0()018.0(887.0035.0iiYSYI费郝现象一国的投资率与储蓄率存在一对一的强烈关系。曼基、罗默和韦尔(G.Mankiw,D.Romer,D.N.Weil,1992)iiignsbay)](ln[lnln)12.0()12.0()]05.0(ln[ln48.187.6lniiinsy案例1:投资比率(百分比)与GDP的关系案例2: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与GDP的关系总结:增长因素分析法1))()(),(()(LKLKRLLKKYYtLtAtKFtYRLLKKLLYYK)(对生产函数进行全微分可以得到产出增长率的决定公式R为索洛余值生产率增长率等于产出增长率减去劳动力增长率
本文标题:增长核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0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