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扶贫慰问调研活动专题报告——宝鸡市陈仓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018.1.25.)根据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宝陈脱贫组发[2018]03号文件”《关于开展扶贫慰问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局主要领导带队于元月下旬看望并慰问了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全体干部以及部分贫困户。通过走访慰问、访谈交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扶贫工作现状和贫困户发展需求,帮助扶贫干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困难核问题,形成此次脱贫攻坚慰问调研活动专题报告。一、基本情况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局由赵世明副局长和王荣新副局长带领6名机关干部(其中:两个贫困村第一书记2名、两个村驻村工作队员4名),分别进驻了县功镇杜村和新街镇史家湾村开展扶贫工作。县功镇杜村: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人口为152户5362人;其中贫困户为40户,涉及贫困人口153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6.3%和28.5%。驻村第一书记为我局抽调药材公司计财股长李卫军同志,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为赵世明副局长,驻村工作队员有靳雅宾、刘忠平同志。新街镇史家湾村: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人口为258户966人;其中贫困户为78户,涉及贫困人口258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0.2%和26.7%。驻村第一书记为我局借调干部晁锋同志,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为王荣新副局长,驻村工作队员有牛建军、刘文斌同志。县功镇杜村和新街镇史家湾村,均为我区西部山区贫困村,当地大部分村民祖祖辈辈的传统产业,主要以靠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豆类、核桃、花椒和山杂果为生,也有部分农户以林果和饲养少量的家畜、家禽为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才逐步出现了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增收方式和小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以及牛羊饲养等。由于受地理条件制约,两个村的农田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基本属于靠天吃饭的山地农业村,村级集体经济严重匮乏,村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文盲半文盲普遍存在,村民旧的思想观念及其生活方式根深蒂固。二、工作情况我局所包抓的两个贫困村,分别选派第一书记各1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各3人。两个村共118个贫困户中,局机关3分别确定帮扶责任人24人,按照每位局领导帮扶4户、每位股长帮扶3户、每位机关干部帮扶2户的原则,在两个村帮扶118户411人,做到帮扶工作责任到人。两个村贫困户总计118户411人中,因居住环境和交通不便致贫的6户18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7.7%和4.4%;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19户53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16.1%和12.9%;因子女上学致贫的5户20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4.2%和4.9%;因缺劳力缺技术及其他原因致贫的88户320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74.6%和77.8%。两年来,在驻村工作队与第一书记以及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两个村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异地移民搬迁、产业项目支持,以及我局协调组织的就业和职业技能、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等扶贫措施,两村118户411人的贫困户中,现已有85户306人实现脱贫,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72.0%和74.5%;其中2016年脱贫74户273人,2017年脱贫11户33人。截至目前,两村还有33户105人还未脱贫,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28%和25.5%。三、工作措施根据上述扶贫工作现状,按照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局所包抓的两个贫困村,将计划于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要完成此项目标任务,既要确保这两年已脱贫4的人口不得返贫,又要保证剩余贫困户年内全部实现脱贫,我们做了以下几点: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主体的合作组织和互助机构,在巩固现有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对还未脱贫的33户105人剩余贫困户,采取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制定好帮扶计划,落实好帮扶措施,以确保两村按时实现摘帽。二是创新工作方式,做好“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脱贫工程,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引进博仁药业公司和史家湾村秦乐合作社与59户贫困户结对,建设良种黑柴胡繁育基地100亩,使贫困户增收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做好扶贫项目,投资26万余元,在史家湾村推进30千万光伏长期产业项目,共惠及69个贫困户,每户入股3808元,项目建成后,每户每年可参与分红约1000多元,可成为贫困户每年稳定收入的一部分。四是落实扶贫政策,在史家湾村积极实施危房改造和异地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共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协议13户,搬迁房屋现已全部建成,目前已有8个贫困户入住;危房改造2户3人,已全部完工并入住;教育扶贫享受两免一补23人(其中大中专院校2人、义务教育阶段18人、幼儿阶段3人);帮助2人实现创业、34人实现就业;金融扶贫有意向贷款贫困户12户,贷款金额58万元;兜底保障25户(低保17户、五保8户)全部享受低保和五保政策。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引导村民摒弃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进一步加5快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史家湾村投资16万元,对一、二、三、六组居民人畜饮水进行改造,铺设管网1000米,使全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投资44万余元,对三、四、五组以及搬迁户的1270米村组道路进行硬化;投资26万元,修建移民搬迁点1000米排水渠工程已完工并通过验收,并对全村居民生活用电实施了农网改造。四、存在问题1.缺乏内生动力。有些贫困群众,在易地搬迁初期,故土难舍,总担心收种不便,适应不了新环境,几经动员不愿搬迁,待别人搬迁后,看到那么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搬迁;国家支持产业发展,怕学不会新技术,不愿尝试新事物;鼓励其外出务工,又怕苦怕累,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瞻前顾后,观念陈旧,缺乏内生动力。2.医保覆盖需完善。贫困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患有重大疾病、慢性疾病或因残疾致劳动力缺失致贫,有些贫困户一人得病全家致贫,脱贫后一人得病全家返贫。如史家湾村贫困户杨红生,儿子患神经性纤维瘤,在合疗医院没有专门的诊疗科室,只好到私立医院就诊治疗,每年看病费用均在万元以上,2017年仅手术费一项,就高达9万余元无法正常报销。3.脱贫要求固化。“五个一批”的第一批便是“产业就6业发展一批”,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低保兜底一批”的贫困户外,均要发展足够数量的种植、养殖产业才能通过验收,从而获得国家的资金扶持。然而两个村的贫困户中,均存在有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在家只剩老弱病残幼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想按要求发展足够数量的种植、养殖项目,难度可想而知。4.产业培育难度大。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导致产业培育压力增大,加之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均受其客观条件和成长规律限制,从而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效益也无法得到提升,同时无论哪种产业均有一个时间过程,因此,如何做到产业选取长短结合很难有效把握。5.帮扶工作担子重。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深入,扶贫工作越做越细、难度也越来越大,驻村工作队以及局机关帮扶责任人基本都是疲于应付各级督导和检查,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加班加点填写报表、整理数据,或者在入户核实和完善各项扶贫档案资料上下功夫,加上资料填写要求标准经常变动,填了改、改了再改,每次还要入户签字,既增加了帮扶干部工作量,还引起贫困户厌烦,使“资料扶贫”与“数据扶贫”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扶贫工作的主导地位,很难把时间和精力真正放在为贫困户解难题、办实事和出谋划策、共谋发展上来。五、设想和建议71.切实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切实解决贫困户资金技术不足、产业发展单打一的问题。2.支持功利产业项目发展。应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切实解决好少数发展养猪养鸡等功利产业项目的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3.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对因病因残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应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对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加强教育引导,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明确扶贫工作任务与分工。应把属于扶贫工作中贫困户档案资料整理、充实与完善方面的工作,全部交由村上安排专人负责,确保驻村工作队以及帮扶责任人能有足够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实地走访查看,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本文标题: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1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