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香港文学第一节香港文学概说第二节香港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家第三节香港诗歌创作及代表诗人第四节香港散文创作及其代表作家香港位于珠江口外侧,原属广东省东莞县,后划归宝安县。这个原来只有几千人口的海岛渔村,现已发展为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有1095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高度现代的商业大都会,有“东方之珠”的美誉。第一节香港文学概说香港文学发展历程香港文学是近代以来随着香港开埠,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在这一特定区域、特定时间里,不断与外来文化和外来文学思潮交会、冲撞、融合,经历了与内地文学的互相延伸到独立品格的追寻,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现代都市文化特征的中国文学的分支。它以衍自母体又区别于母题的独特性,显示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一、香港旧文学1874年,王韬合办《循环日报》并创办该报副刊1900年,《中国日报》创刊,开辟“鼓吹录”副刊1903年,《世界公益报》创刊,开辟“无所谓”副刊消遣、趣味主义和鸳鸯蝴蝶派等旧派作品二、香港新文学(2040)(5090)抗战前期萌芽开拓期至年代抗战时期内战时期转型期自立繁荣期至年代繁荣期(一)萌芽开拓期——抗战前期(1937—1939)1928年,香港文学“第一燕”《伴侣》创刊,刊载了大量的白话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翻译作品及评论。并由此产生了《铁马》、《红豆》等优秀期刊。传统上认为《伴侣》是香港新文学的起点。《伴侣》创刊号封面及版权页开创时期(1937-1939):在“辟荒”和启蒙的基础上与大陆抗战文学运动相衔接。抗战前期香港文学运动的特点:1、复刊和新办的鼓吹抗战文艺和刊载抗战文学作品的文艺杂志、报纸副刊,成为抗战文艺运动在香港开展的有力支柱。2、诗歌和戏剧运动蓬勃兴起。3、在理论上大力促进文学与时代与战斗的人生紧密结合。4、从文学创作来看,形成了一支经常写稿的核心队伍,杜埃、林焕平、袁水拍等便是台柱。萌芽开拓期——抗战时期(1939—1941)繁荣时期(1939-1941):以中华全国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的成立为标志,一批新的报刊出版,如《华商报》、《时代文艺》、《笔谈》、《大众生活》等。香港文艺界统一战线形成。文人南下香港,有三种类型:一、暂时寄寓香港或把香港当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夏衍、胡风等;二、虽也是暂寄寓性质,但居港时间较长,而且创作了有影响的作品,如茅盾、戴望舒等;三、由暂寓转为长住,在香港走完人生最后旅程,如许地山、萧红等。内战时期,香港又一次成为内地作家的避风港,内地作家开展并参与了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萌芽开拓期——内战时期(1946—1949)这一时期香港文学的主要特点是:1、香港生活已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2、来港作家创作数量、质量并举,获大面积丰收。如茅盾《腐蚀》,萧红《呼兰河传》,许地山《玉官》等。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纷纷在香港文苑发表作品,如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戴望舒等。4、本土作家的创作也有较大发展。(二)自立繁荣期——转型期(50-70年代)50-70年代,香港文学处于转型期,这是香港左右两翼政治力量分化和对峙的时期,也是香港经济从低谷走向起飞的重要转折阶段。50年代,整个文坛主潮向右转,主要宣泄个人哀怨落拓情怀和悲凉心境,透露出鲜明的对大陆新政权怀疑和不满的思想倾向。50年代——自立期1、反共的“美元文化”(“绿背文化”):批判共产主义,宣扬美国文化张爱玲:《秧歌》、《赤地之恋》2、爱国进步文学徐纡:《江湖行》、侣伦:《穷巷》60年代——现代主义传播期1、背景(1)社会发展的要求:工商业发展,各种观念变化(2)文学发展的需要:旧的文艺传统、样式需要革新2、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杂志:《文艺新潮》、《潜水湾》、《新思潮》、《好望角》作品:李维陵《荆棘集》、昆男《地的门》作家:刘以鬯、西西、也斯70年代——通俗文学繁荣期1、背景(1)严肃文学受大陆“文革风”影响,走进死胡同。(2)经济迅猛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2、通俗文学的发展通俗文学(言情、武侠、科幻)出现繁荣景象。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使通俗文学攀上了高峰。武侠小说双骄:梁羽生、金庸科幻小说大家:倪匡言情小说代表:亦舒、林燕妮框框杂文代表:胡菊人、简而清、沈西城80年代以来,香港文学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随着祖国开放政策的实施,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交流日益频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通俗文学盛行;都市言情小说、诡异言情小说、财经言情小说,拥在不少读者;科幻小说领一时风骚;前卫色彩的探索性文学也在发展。自立繁荣期——繁荣期(80-90年代)最早感应“九七”回归的小说,有刘以鬯的《一九九七》、叶尾娜的《长廊》、陶然的《天平》、梁锡华的《头上一片云》。代表作:施叔青“香港三部曲”(《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荆》、《寂寞云园》)1、书写香港百年2、南来作家小说70年代,中国允许回国华侨返回原居住地,陆续有一批批新移民从国内到香港定居,这些人中产生了一些作家,如陶然、颜纯钩、王璞等,被后来评论家称为“南来作家”。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颜纯钩《背负人生》、《天谴》王璞《补充记忆》3、女性空间198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创作是香港文坛一道活跃的风景。代表作家及作品: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钟玲玲:《爱莲说》《爱人》辛其氏:《红格子酒铺》黄碧云:《其后》、《温柔与暴烈》、《双世女子维洛列嘉》4、新实验小说指1990年代出版小说集的一些年轻作者董启章、罗贵祥、心猿的小说。这三位作者都受过比较文学研究的训练,有开阔的阅读视野,他们质疑传统的叙述“真实”的倾向,致力于在小说形式中引进新的元素,寻求多元的表达。董启章:《纪念册》、《安卓珍妮》、《双身》罗贵祥:《欲望肚脐眼》心猿:《狂城乱马》第二节香港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家一、金庸二、梁羽生三、亦舒四、李碧华五、侣伦六、黄谷柳七、舒巷城八、西西九、施叔青十、刘以鬯一、金庸金庸(1924-),浙江海宁人,原名查良镛,著名报人、武侠小说家、社会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和学者。文学作品:《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还有《越女剑》学术研究:《色蕴论》、《袁崇焕评传》、《成吉思汗及其家族》、《全真教考》等。政治评论:写有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切中时弊,笔锋犀利,有《香港的前途》评论集。金庸作品1、作品影射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弱点;2、作品是香港社会的一种折射;3、作品以古代生活为题材,却体现出现代精神;4、作品洋溢着任情至性的浪漫情怀;5、作品富有深厚的文学内涵,语言畅达明快,雅俗共赏;6、作品的历史知识与社会知识十分丰富;7、作品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金庸作品特色二、梁羽生梁羽生(1924-2009),原名陈文统,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等。1、小说内容选取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历史事件的重现;梁羽生把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古龙的小说基本抛开历史背景,用感性来直探人生。2、小说武功特点金庸小说的武功,融中国武术和诸子百家文化等传统文化于一炉,境界高深、神奇莫测;梁羽生小说的武功,一招一式,细腻逼真;古龙小说的武功则以“怪招”取胜,重境界而轻招式。金庸、梁羽生、古龙武侠小说风格比较3、小说人物性格特点金庸小说人物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矛盾复杂性格;梁羽生小说的人物性格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古龙小说多写变态人格,体现神秘怪异的人物性格。4、故事情节构思金庸小说往往开篇平平,随着事件的发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梁羽生小说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淡,结局荡气回肠;古龙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而动人。5、作家语言风格金庸小说的语言,典雅古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且又诙谐逗趣;梁羽生小说的语言,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古龙小说的语言则是多采用短句,力避平铺直叙,挥洒肆纵。。三、亦舒亦舒(1946-),原名倪亦舒,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5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1973年,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后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亦舒作品至今已结集出版小说和散文200余种,其中长篇小说100多部,如《我的前半生》、《没有季节的都会》、《圆舞》、《心扉的信》、《明天给你送花来》、《我们不是天使》、《不羁的风》等等。亦舒作品特色1、拥有地道的香港气息与浓郁的都市味道。2、重视女性的思想、智能、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3、爱情观浪漫而不脱离实际,敢于直面现实人生。4、孤独和寂寞是小说中突出的情绪主调。5、追求平等的两性关系。6、小说常常以悲剧结局,揭示了人性深层的悲剧。7、语言简洁晓畅、泼辣直率,富于艺术性,篇章一气呵成。四、李碧华李碧华(1959-),原名李白,原藉广东台山。曾任小学教师,同时担任人物专访记者、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先後在刊物撰写专栏及小说。代表作《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秦俑》、《诱僧》等。李碧华作品1.小说:《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纠缠》《生死桥》《秦俑》等。2.电视剧本:《七女性》《北斗星》《年青人》《小时候》《狮子山下》《岁月河山》《烙印》《霸王别姬》等。3.电影剧本:《父子情》《细圈仔》《窥情》《胭脂扣》《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秦俑》等;舞剧作品《搜神》、《女色》。4.散文集:《白开水》《爆竹烟花》《红尘》《青红皂白》《戏弄》《镜花》《绿腰》等。李碧华小说特色1、作品浪漫性与社会性相融合。2、把“传奇”和现世的爱情并置、比较。3、把普通的情节特定化,赋予角色流动而多变的功能。4、善于在古典情怀中抒发华美的悲哀,经营浪漫的凄迷。五、侣伦侣伦(1911~1988),本名李霖。原籍广东惠阳,生于香港。主要有长篇小说《穷巷》《恋曲二重奏》、《特殊家室》,中短篇小说集《都市风尘》《爱名誉的人》等,散文集《无名草》、《向水屋笔语》等。《穷巷》描写一群不同职业、不同身分的“卑微者”的悲苦生活。在情节安排上,小说充满悬疑性和巧合性,引人入胜。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穷巷》六、黄谷柳黄谷柳(1908~1977),原籍广东梅县,生于越南海防市。1927年到香港,做过工人、店员等。代表作长篇《虾球传》,另有《反饥饿》、《旗袍》、《生命的幼苗》等八个独幕剧。《虾球传》以二战结束后的香港社会为背景,具章回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朴实等特点;有浓郁的南方色彩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它塑造了忠厚、善良、侠义、勇敢和追求光明的流浪儿童虾球的形象,描写了这个贫苦少年从香港浪迹广州,最后进入东江游击区的曲折经历。《虾球传》七、舒巷城舒巷城(1923-1999),原名王深泉,生于广东惠阳,1948年重返香港。是香港第一代本土作家,被誉为香港的“乡土作家”。以粤味语言生动描绘香港的社会风情,刻画香港草根阶层的心理。短篇小说集:《山上山下》、《雾香港》、《伦敦的八月》、《曲巷恩仇》;长篇小说:《太阳下山了》、《白兰花》、《巴黎两岸》;诗集:《我的抒情诗》、《回声集》和《都市诗钞》等。八、西西西西(1938-),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香港葛量洪学院毕业,曾任教师,现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城》《鹿哨》《候鸟》等。《我城》《我城》,西西传诵三十余年的著名巨著,风格独特,被认为是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我城》整部小说写城市,更写观看城市的方法。用年轻人的角度模拟七十年代现实中的新事物,近乎陌生化的手法指向对所风事物的重新思考。九、施叔青施叔青(1945-),台湾著名现代派女作家,台湾彰化人。1978年移居香港,现任亚洲节目策划顾问。系列“香港传奇”的小说(后结集为《一夜
本文标题:香港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2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