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20190326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2019年3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高1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广东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我国“一国两制”实践新探索,肩负着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再出发,肩负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肩负着践行新发展理念时代先锋的重要使命。规划结构2目录前言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规划实施发展基础3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机遇挑战世界经济不确定大湾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制度不同资源环境压力1个国家2种制度3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3种货币国际上没有先例战略定位4五大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发展目标5到2035年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国际一流湾区空间布局: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6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核心引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强强联合引领带动: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重要节点城市: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7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港澳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按照与内地研发机构同等待遇原则•支持珠三角九市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香港澳门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8珠三角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广州深圳香港增强广、深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巩固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建设深圳、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建设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信息、能源、水资源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建设优化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9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0《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建设美丽湾区打造生态防护屏障①建设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建设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建设“蓝色海湾”•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建立健全海岸线动态监测机制。•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重要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面保护区域内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北部生态屏障湿地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②水气土固废制度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深圳河等重污染河流系统治理推进城市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实施珠三角九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开展粤港澳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强化跨境转移监管,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生态水网蓝色海湾联防联控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③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转变。加强城市绿道、森林湿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统建设,鼓励低碳出行。碳减排绿色产业资源节约绿色生活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力争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企业切实落实废弃产品回收责任。其他:推广碳普惠制试点经验,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11教育人文休闲就业医疗社保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建设人才高地。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推动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推进大湾区旅游发展。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构建大湾区旅游品牌。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密切医疗卫生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完善港澳与内地间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推进社会保障合作。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深化社会治理合作。在尊重各自管辖权的基础上,加强粤港澳司法协助。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12深化粤港澳合作,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投资便利化。落实CEPA框架下对港澳开放措施。•推动贸易自由化。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拓展“一试三证”。•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携手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携手开拓国际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13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规划实施14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广东省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加强沟通协商编制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重点防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大督促问责力度支持内地与港澳智库加强合作探索成立联合投资开发机构和发展基金加强公众参与谢谢!
本文标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2019032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3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