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青少年厌学心理探析案例:青少年厌学——学习真没意思有位母亲最近来访,她很苦恼。儿子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他的妈妈很是焦虑,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直截了当地告诉妈妈,他现在很厌学,也正要找家长来联系呢!他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心理分析:厌学是青少年学习生活中,教师与家长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它是由学生对所学课程或授课教师产生心理不相容而形成的消极情感的外泄。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错误率高;学习不主动等。长时间的厌学,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从而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也会使家长非常苦恼。造成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观上看,或是因为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如考试失利、排名落后、努力难以取得成就,从而感到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的心理;或者是个体的懒惰、不思进取造成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学习者要经过“苦海”的磨炼。由于懒惰、不思进取,学习处处遇到困难,就自然讨厌学习了。客观上看,教材内容的陈旧、单调、枯燥也会引起学生的厌学。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62%的人由于对所选课文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难以理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育者往往也是厌学的一个直接原因。教育方式的不当或不尊重受教育者,往往也会造成厌学。曾有一位大学生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我曾经非常喜欢历史,但到了高中后,历史课经常是一种模式,即学生先看,看完后老师把重点一勾,剩下时间去背,再然后是考试,慢慢的我就讨厌历史这门课了。”指导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不例外。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老是受到批评、指责,而很少受到表扬、夸奖的话,那2么他自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在这一点上,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没有感应感的原因,是学习困难而造成的,还是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如果是学习困难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家长可作具体的辅导,甚至可请家教辅导,以提高学生成绩。如果是家长的过高期望值造成的厌学,就要立即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的情绪自然就会消失。一、厌学心理的含义及不良影响(一)厌学心理的内涵厌学心理是指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活动单调、枯燥、乏味、没劲对听课、做作业、复习考试等感到厌倦,并将学习看成是一种生活的沉重负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导致辍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初、高中生仅为10.7%和4.3%。厌学心理作为当前青少年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它与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格格不入,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二)厌学心理的不良影响厌学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更为严重的是,厌学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学生因厌学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和人民。有厌学心理的青少年表现为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情绪情感上消极悲观、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而这些都将影响到儿童的整体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1、存在情绪障碍大量研究表明,厌学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障碍如学习和考试焦虑、睡眠障碍、对自身能力过分担心等。曾有报道说有35%的厌学儿童有抑郁心理,并对学校存在不满情绪。因此,由厌学引起的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2、社交能力低社交能力包括社交意识、伙伴关系、社交技能和社会适应等问题。研究表明,厌学儿童对社交能力和社交重要性的意识较低,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差。3、问题行为多研究表明,儿童的问题行为与学习障碍并存,约有1/3的厌学儿童存在问题行为,甚至有进一步导致犯罪行为的可能。因此,儿童的厌学往往与其反社会行为有着密切联系。3二、厌学心理的产生过程虽然,厌学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厌学并非从来就有。儿童来到世界以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探知未来世界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很好的诠释。儿童在幼儿园中几乎不存在厌学问题,到小学一二年级也很少有学生的厌学问题,只是到了中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的厌学问题才逐渐增多。而且即使是厌学的儿童,他们也并非对学校的所有生活都厌倦和厌恶,有的厌学儿童,对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或技术性课程、工艺性课程很感兴趣,甚至有某些专长,他们在文化课的课堂里,常常注意力分散,频频出现离位行为,可是对某些活动却表现得十分投入,注意力稳定而集中。可见,学生厌学是学生走进学校生活以后而逐渐形成的。那么,厌学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如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水平很低,缺乏自信等。厌学心理是逐步形成的,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焦虑阶段、怀疑阶段、恐惧阶段和自卑阶段。(一)焦虑阶段焦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产生冷淡和焦虑意识。这里预定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的终极目标,比如考试的成绩上,还体现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做作业时,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等。当这些目标没有能够实现(如果把这些目标理解为人的一种学习需要,那么,人没有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就是人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的意识,产生不安的情绪。但这时学生对学习仍有信心。而且适度的焦虑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压力,而适度的压力又会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习还是有好处的,能促使学生努力去改变这种状态,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不断进步。但焦虑程度过重,或不断地、频繁地产生焦虑,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怀疑阶段。(二)怀疑阶段学生对学习的怀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在学习上多次失败,对自己或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常常不能实现,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似乎不是一块学习的“料子”。但这一阶段,学生对学习仍未完全丧失信心。怀疑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学生在学习上遭遇多次失败和挫折,而每一次失败和挫折都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一方面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如不满、冷淡和敌视等不良心理。这时,如果有学习成功的机会出现时,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信心又会增加。但如果经过学生自己的4努力却仍然不断地失败,则学生的学习心理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恐惧阶段。(三)恐惧阶段学生对学习的恐惧阶段,是指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明显的障碍,真的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上课听不懂、对学习毫无兴趣、一听到学习就头痛等。在恐惧阶段,学生的内心上会伴随着想逃避学习的心理发生。当学生内心产生恐惧,而又无法逃避学习时,学生的心理就会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即自卑阶段。(四)自卑阶段学生对学习上的自卑阶段,是指学生把学习上的失败,全部归结于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以至于彻底失去了学习信心。常言道,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学生彻底失去了学习信心,就等于是学习上“心死”了,学生一旦产生这种学习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则不但学习学不好,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个学校生活,使其整个学校生活笼罩在自卑的心理阴影之中。三、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学生产生厌学,始于不能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伴随着学习上的不断挫折和失败。而这种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及智力的原因,但最主要的不是反映在知识的或智力发展上的差异,而是学生心理状态发展上出现了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最终导致学生放弃了学习的努力。而这种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原因则主要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教育环境造成的。(一)厌学心理的主观原因1.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机不足包括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成就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成就动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信念非常重要,它将激励个体努力获得将来的成功;相反,缺乏这种成就动机会限制个人的努力以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表现在对学习好坏不在乎;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对学习基本上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精神面貌萎靡不振,懒散、拖沓,常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缺乏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原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显然是为了应付。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5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2.学习兴趣缺乏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如一些学生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兴趣转移的原因,除了自制力不强外,还有其他心理因素,游戏录相疯狂刺激,新奇变幻,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3、学习策略不当学习策略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对各门课程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的策略,这些策略将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直至完成学业。调查中,60%的学生觉得“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我似懂非懂”,25.9%的学生“常常走神”,或“根本听不懂”,并且课后也不想弄懂,经常抄作业,甚至不交作业。29.4%的学生认为“本人基础差,学习吃力,即使努力了也不会有多大进步。”这部分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对学习产生焦虑,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有些学生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心理压力很大,因而产生消级情绪,阻碍学习,且恶性循环,这些学生缺乏探讨有效学习策略的能力,导致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业差,需借助外力促其学习。4、抗挫折能力较弱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而上述不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密不可分,即学生非智力因素不良的主要责任在于环境和教师。(二)厌学心理的客观原因1、家庭因素6家庭的社经地位相关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学习环境等都会对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重利轻智,驱使孩子过早步入商海;家庭的不良环境,如父母离异,经常争吵,致使孩子心灵扭曲,由无法安心学习发展到失去学习兴趣;父母过高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水平差距太大,孩子因心理压力过大,难以承受,就用消极对抗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等。2、学校教育方面教师的信念,师
本文标题:青少年厌学心理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4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