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摘要:唐朝从玄宗时代起,各地割据的藩镇,也即方镇,就成为悬在历朝帝王头上的利剑。藩镇势力极盛时,朝廷政令不能达到的地方,有50多个州,“自国门(京城之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藩镇割据之地,成为国中之国,唐朝最终被宣武节度使出身的朱全忠所灭。唐朝统治者处理藩镇问题有很多失误。本文试从多个方面分析藩镇割据的管理失误之处并对藩镇割据进行反思,同时分析宋朝统一的管理妙处并总结中国历史分合发展的共同之处。关键词:唐藩镇割据、宋和平统一一、藩镇割据概述唐朝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唐朝开始实行募兵制。同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开始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来保卫边疆。因为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因此基于均田制、府兵制瓦解,周边各族环伺的现况,即使藩镇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并不完美,唐玄宗也还是选择了这个方式,而实际上藩镇制起初也确实是最为有效且低成本的。决策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来看,可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而唐玄宗做出设节度使、建立藩镇制的决策显然属于不确定决策,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果然,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节度使的权利日益膨胀终成中央无法掌控的封建军阀,藩镇割据的滥觞也由此而生。之后便发生了令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仍未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藩镇问题,导致藩镇进一步发展,最后形成了藩镇割据。二、藩镇割据形成分析(一)经济条件:均田制破坏,庶族地主兴起,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他们直接影响了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开元、天宝以来,打破了封建以前的封建等级限制,皇室、贵族、官僚、僧侣和富豪无视政府的均田法令,“比置庄田,恣行兼并”,地主土地私有制有了很大的发展。皇室、贵族官吏凭借政治特权,以借荒、置牧、包佃的名义占夺民田。思想上,隋唐时代,佛教与道教都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更为兴盛,僧侣们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成为特权阶级。封建商人和一般地主则更多地用买卖方式无限2制的兼并土地。这样,土地迅速地向不同身份的地主手里集中,使得官僚贵族占有大部分土地的同时,庶族地主也在急剧地扩展土地。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化,人民流离现象频繁,最终导致了府兵制的崩溃。大批的均田农民成为流民,他们被迫成为庄田主的租佃农,不仅要向庄主缴纳租赋,还得为庄田主服各种杂役,进行无偿的劳动。庄田经济的发展,使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大庄主拥有大量财富,并招收流亡的农民到其庄田内劳作,直接影响了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其不得不依靠地方,于是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强大,各藩镇节度使独占本镇财赋不入于朝廷,结果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藩镇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表现,各藩镇节度使为了保持和巩固本镇大土地所有者或大庄主的利益是藩镇出现的主要经济原因。可见,均田制的破坏使得长期以来把持政局的门阀大族阶层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这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二)外界条件:玄宗时出现了严重的边疆问题。东北的奚族和契丹渐渐强大,经常对唐进行骚扰;西域的大食有东侵动向;南面的南诏数败唐军;西面崛起一个强大的吐蕃,直接威胁长安的安全。所以,需要在边疆地区布置重兵。可是府兵制的破坏使各军府无兵可派,无奈之下,只好变府兵制为募兵制。(三)军事力量: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发展,节度使集财政、军事、行政于一身,成为独霸一方的封建军阀,拥有与中央抗衡的军事实力。唐玄宗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均田制的破坏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再充当需要自备粮草装备的府兵,于是募兵制发展起来。招募职业兵戍边,以节度使统领。长期戍边,不再更代。当时应募的士兵多是小贩、无赖等亡命之徒,根本不接受军事训练,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归附唐政权的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唐政府开始大量任用少数民族人为边帅,率精兵守边防。少数民族与汉人相互歧视,节度使利用民族矛盾,减弱与中央的直属关系。同时,藩镇开始仅仅掌管所属地区军队(不是全部),朝廷另委刺史掌管行政,兼管一部分军队;同时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分别负责考察官吏,视察战乱或受灾地区,管理财政,主持屯田,调运粮食等。不久,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不但如此,节度使还管辖所属各州刺史。于是,境内全部军队都归节度使掌握,并握有政权、财权等各项权力。他们在境内任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去征收赋税。节度使迅速坐大,拥有跟朝廷抗衡的实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封建军阀。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因而他们拥兵自重,欲脱离中央自立。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3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各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扩充到全国,使得唐朝面临更大的统治危机。安史之乱平息后,藩镇数量激增。当时众多在平叛过程中立有战功的将领需要封赏,于是朝廷又任命了一批节度使。这样委任的节度使很多,以致“方镇相望于内地”。同时一些已经归顺的安史旧将需要安置,朝廷担心他们降而复叛、战端重开,因而对他们采取了姑息政策,拿出河朔三镇(即黄河以北三镇,包括魏博、成德、幽州)安置他们,任其为节度使。将这些反覆乱臣、悍将安插在朝廷鞭长莫及的河朔三镇,并委以节度使重任,后患无穷,种下了日后长期动乱的祸根。(四)唐中央政府(管理者)的腐化助长了藩镇割据的形成。①声色犬马。领导在组织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好的领导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然而,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认为“承平日久”,不再重视立纲陈纪。唐玄宗被所谓“开元盛世”的荣光冲昏了头脑,天宝年开始,便不再过问政事,终日只想安享逸乐,实在是没了“领导”该有的样子,尤其是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奢欲,营建宫室,赏赐无度,耗费了大量的财物。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成了这副模样,自然是无法发挥其指挥、协调、激励组织的作用,其结果便是严重的吏治腐败。唐中央政府权力下跌,政治更加残暴,统治者生活糜烂,官吏贪污成风,人民负担着繁重的徭役赋税,人民起义不断发生,中央政府难以维持对地方的有力统治,上层建筑摇摇欲坠,逐渐失去了遏制藩镇的能力。同时各地藩镇节度使投其所好,密谋发展。如胡人安禄山,得玄宗赏识,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有雄厚的实力反叛。②奸臣当道。组织中的领导者是复数而非单数,造成藩镇割据状况的固然有核心的唐玄宗,然而整个领导班子也都脱不了干系。彼时,相继掌控宰相大权的李林甫和杨国忠皆为奸佞小人,在他们的操纵下,朝廷乌烟瘴气。李林甫忌贤妒能,“口蜜腹剑”,闭塞言路,专权达十九年之久。杨国忠除做宰相外,还兼领四十余职,整天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同时,唐初本以文臣主边事,但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后,改用蕃族寒人,提拔蕃将为节度使,边镇的军事不断增强,如胡人安禄山兼河东、范阳、平卢节度使,兵力达18万之多。③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只要企业达到一定经营规模,企业主管就不可能直接地、面对面地组织和指挥全体员工的劳动。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要求他委托一些助手代理部分管理事务。因此,玄宗时期,不止节度使握有大量经济、军事等特权,宫内的宦官内掌禁军,外为监军,破坏法纪。久而久之,二者开始相互勾结,使藩镇有时间和空间发展势力,逐渐可以与中央抗衡。④朋党之争。由于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弱化,朝堂上朋党之争亦愈演愈烈。朝臣争权夺利,不惜与4藩镇相勾结,打压异己势力。也为藩镇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机会。⑤外重内轻。当时承平日久,很多人以为内地可以取消兵备;朝廷还禁止民间收藏武器。京师等于无兵,猛将精兵都聚集在边镇上,内外失去平衡。当时全国有57万军队,其中有49万部署在边疆地区,为节度使所控制,中央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8万人左右,局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变为外重内轻。而且,中央禁军多是雇来凑数的商贩、游民、富家子弟,不禁训练,根本不能打仗。在这种内轻外重的畸形局面下,藩镇割据已是不可避免了。⑥控制无力。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以有效实现预定目标。为此,有效的控制需要满足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和弹性控制的标准。然而,在开元后期,对藩镇势力的不断膨胀,唐玄宗恍若未睹,没能在其势力尚不足与中央抗衡时将其遏制住,反倒天真的宠信着安禄山等人,终于酿成了悲剧。显然中央未能做到适时适度的控制,更遑论弹性控制了。⑦循序守旧。管理在动态环境中,仅靠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因此藩镇割据问题的形成与统治集团忽视创新的作用,一味守成,不思进取也有关系。三、藩镇割据的利弊(一)藩镇割据的利处:1)藩镇与中央的关系实际上是有(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御边型和(东南)财富型四种的,而不单单是所谓的割据对立。2)唐王朝通过设立藩镇在中原地区可以防遏内部的叛乱,在西北、西南等地则可以抵御外族的侵略,同时东南富庶之地还可以源源不断的为中央输血。而即使是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割据势力,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的。3)经济上,藩镇割据促进了井田制的彻底崩溃,私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同时藩镇割据造成的地方经济不平衡带来的商品经济的活跃,一定程度上还引发了整体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变革。4)阶级关系上,藩镇的动乱和战争,消灭了一些关陇土族和山东土族,促进了门阀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使庶民地主势力逐渐上升,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削弱。5)统治结构上,地方节度使对中央的独立,藩镇统治区骄兵悍将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封建社会固有等级结构的变化。6)意识形态上,节度使为争取自身势力的巩固和发展,“不拘一格降人才”,促进了意识形态领域5向思想比较自由开放的宋学的转化。(二)藩镇割据的危害:1)藩镇割据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由于藩镇和唐中央以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所以他们之间的斗争不断。如德宗朝的“四镇之乱”、宪宗朝的“淮西之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阻碍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由于藩镇势力的强大,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严重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为了削弱藩镇势力,唐朝廷也在缩小了的地盘内变本加厉地掠夺人民。9世纪初年,江南只有一百四十万民户,却要负担唐朝八十多万军队的粮饷,历史上称之为“两户养一兵”。3)各镇军阀在辖区内横征暴敛,搜刮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四、宋朝统一措施(一)军事制度: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第二,内外相维政策。第三,兵将分离政策。(二)地方藩镇:第一,削实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即支郡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一些五代以来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后来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第二,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第三,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6五、其他时期统一措施举例(一)汉武一统: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制;颁布“推恩令”,完善封建法制。军事方面: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出
本文标题:藩镇割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5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