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6课北宋的政治任县第三中学牛丽华【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与相关文献,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图片、北宋形势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音频)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毛泽东的眼里,他最佩服的五位帝王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其中的宋太祖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政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多媒体展示陈桥驿兵变图片)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期间穿插让学生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2)政治: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②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教师归纳: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职权:监察和行政权。作用:在于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于控制,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经济: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多媒体展示人物图片(林冲、高俅)通过比较进入第二部分学习。二:重文轻武的时代(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分别有什么作用?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分析: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中间穿插材料问题。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展示宋人科举考试图等图片。5.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活动:小组讨论北宋的社会发展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发?启发:1、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2、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3、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4、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促进科举制度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使得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冗官),财政开支庞大(冗费),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弱(冗兵)等社会弊端,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四、板书展示北宋的建立强化中央集权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目的重文轻武政策措施及作用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文标题: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2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