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及教法学法分析黄河涯中学白福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四个领域:“数与代数”“整式运算”“空间与图形”“课题学习”,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本册书供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有理数约21课时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约8课时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约18课时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约14课时一、本册教科书的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第一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在本章,有理数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于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第二章《整式加减》本章是学生完成有理数学习和字母表示数后整式运算的第一章,主要研究整式的加减运算。整式的加减运算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由于用字母表示数,能更一般地表示数量关系,因而本章学习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运用方程、不等式建摸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本章最终目的是学生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而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它们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处理上:注意承接小学已有的字母表示数的基础,加强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加强式与数的类比教学,加强列式表示数量关系训练,培养学生符号翻译能力,抓重点环节,加强练习,打好基础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始终,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在许多教科书中,整式及其加减运算作为基础知识,通常集中安排在一元一次方程之前。在本书中,是将有关整式的内容分散地融于对方程的讨论之中,不过于强调式的概念,只要它们能自然地为讨论方程这条主线服务即可。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主要内容是对图形的初步认识,教科书首先从大量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以及进一步认识点、线、画、体,在此基础上,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等活动,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本册教科书的编写特点(一)承上启下,注重基础(二)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三)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五)体现科学进步,关注数学文化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册书是全套教科书的基础,从整套教科书的安排来看,《标准》中有些相应内容的要求,是学习了全套教科书后应达到的,不是这个阶段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拔高。例如,从数学学科的内部来看,整式及其加减运算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预备知识,而本套教科书不像过去许多教科书那样先安排整式,再讲一元一次方程,而是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通过例子解释了一些运算(合并含未知数的项、移项、去括号等),对于整式系统深入的讨论留待后面章节完成。这样处理是为了突出重点,适当精简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时,应了解教科书的上述变化及其用意,抓住方程这条主线,突出对方程的讨论,带动有关预备知识的学习。特别要把握好相关整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作过多的补充和延伸,以免冲淡主题。(二)利用好选学内容(三)适当加强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书的内容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其中像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列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一些基本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不同几何图形的相互转化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后续学习十分重要,因此,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加强练习,加深对其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要注意,这里适当的加强练习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练习的数量,而是要在让学生在切实掌握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以及“复习巩固”“综合应用”等栏目下的习题的基础上,重点地、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基础练习,让学生打好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更高层次的(如“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四)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七年级数学先学后教与兴趣教学方法的运用法现在我区正在大力提倡和开展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我觉得应该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高效的生动性、趣味性。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新教材以“目标教学”“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探究、“思考”、“归纳”、“练习”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自学有趣、自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1.培养阅读习惯。带着问题读书,讨论,归纳。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自学探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3.培养观察能力。4.培养小结习惯。教学小结环节,可设计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七年级学生数学学法指导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偏重于对教的研究,而研究学生的探究,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重视对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我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做法: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根据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等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1.预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上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的剖析;(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七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三做: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七年级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3.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咨询指导。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9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