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QAIT有效教学模式
QAIT有效教学模式人们形容现在的课堂,像戏台,像市场,像茶馆……还有人以为这就是课改下的理想课堂。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坚强而有力的互动情境,是一个有多种结构的功能体。就心理学角度而言,课堂是一个培养人类心智的互动环境;就行政学而言,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学校行政体系中的一个基层细胞;就社会学而言,课堂是个微型社会,是社会大系统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个小系统,是学生个体自行建构生活意义的环境。由此可见,课堂不仅是聚合教师和学生的一个物理空间,而且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越来越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静态与执行走向动态与生成,知识的整合和有效性比知识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完整性更重要,教师也越来越从讲授者与传递者发展为设计者与决策者,课堂也就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学科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创。难以想象在效率低下的课堂里能够达成上述目标。可见,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率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总之,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一、追溯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有效教学不是回归原点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们就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探索降低教学所耗、增大教学所得。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到《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卢梭的“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再到杜威“做中学”无一不孕育着“有效教学”的思想。有效教学作为舶来品是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现代机器化大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以追求高效率为目标的科学管理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二是典型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被运用于教学研究,学校教学被分解成各个部分和环节详加研究,以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有效教学最早的指导思想是旨在通过对学校教学过程的分解、控制,追求教学行为的有效结果,它有利于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去除冗余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比照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在对人性内涵、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学科知识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已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提倡有效教学绝对不仅是为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不是因为加班加点打消耗战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而要借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弥补,仅仅是着眼于学生考试分数的话,那这样的有效教学真的又回到了出发时的原点。二、有效教学的变革随着教育历史的漫长发展,学习理论的变革,使有效教学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从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到为认知建构而教学的学生中介取向,再发展到为情境性认知而教学的生态化取向。(一)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结果——行为)对有效教学比较早的、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探讨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这类研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决定作用,因此是一种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认为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作为外部刺激,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二)为认知建构而教学的学生中介取向(结果——中介——行为)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的影响,有效教学的研究将其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向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直接控制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通过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调节等中介过程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受控于教师,而是主动地加工信息,建构理解。为此,有效教学的研究转向探讨如何在充分考虑学生这一中介变量的前提下,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进学习者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建构,促进学生理解不同学科领域中的信息并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将学生作为关注的主体,探讨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建构过程及影响条件等问题。(三)为情境性认知而教学的生态化取向(结果——生态——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生态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共同影响,加之对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欠缺、社会化延迟等状况的不满,有效教学的取向逐渐从认知建构转向了情境性认知,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置于开放性的、与外界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中来考虑。生态化取向的有效教学主要以学习的情境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强调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情境的相互作用,认为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境理论对学习进行了重新的界定,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总的说来三种取向的有效教学在理论依据、教学措施等方面各有侧重: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认为,学生获得经验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通过确立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与计划,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以保证所有学生达到理想的水平。学生中介取向的教学则认为,学生的兴趣、能力、方法与活动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关注、理解并识别这些差异,通过教学的引导、指导,并提供实践机会等,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资源,丰富自身,改善内在心理结构。生态化取向的教学强调学校学习是一种团队的活动,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各种团队的活动。教师是良师益友,通过营造、创设实践活动的氛围与场景,引导学生逐步成为有能力的实践者。虽然三种取向的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们所提出的各种教学原则和策略能够在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其独到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同时彼此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三、有效教学理念----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什么提有效教学(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三)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四)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五)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如下述讨论的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四、QAIT有效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说明了高质量课程的主要特征。QAJT分别代表教学质量(quality)、适当性(appropriate)、诱因(inducement)和时间(time)等四个特征。教学质量指课程质量和课程呈现的质量,也就是教师的讲演、提问、讨论、辅导等一系列的教学呈现活动,对学生有意义,使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的适当性指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程度,也就是已有的知识水平。诱因指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受激励的程度,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程度。时间指教师给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是否充足。这四个方面通俗地讲即教师对教材的讲授方法,材料的恰当选取,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给予教材学习充足的时间保证。斯莱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QAIT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只有当以上四个因素都合适,有效教学才能成为可能。QAIT模式就如同一个大链条,只有环环相扣,才能显现出整个链的力量。一、教学质量QAIT模式中的教学质量是指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材料。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质量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较高,意味着教师所呈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并且也易于记忆和运用。决定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对于生而言,课程的意义常常是决定他们是否付出努力的最主要因素。(一)信息呈现的条理性与组织性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信息变得有意义。为此,教师要以清晰、有组织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确保学生理解所教授的概念并能应用到新情境中去。奥苏伯尔认为,教学应本着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进行。具有条理性和组织性的知识呈现,既能为学生把握学科系统提供帮助,使学生形成知识的层级结构,又能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图。(二)将新信息和学生的先前经验联系起来图式理论认为,有意义的信息是以相互联系的事实或概念网络的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如果新信息能够很恰当地嵌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则这种信息比无法嵌入的信息更容易理解、学习和保持。意义学习需要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学习者应该具有大量的先前知识经验,并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去理解和整合新知识。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运用什么样的图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新信息与学生的先前经验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三)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知识对学生的意义性,教师应采用一些认知策略。其中,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对将要学习的主题的引导性表述,它为新信息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且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这种策略可以使学生关注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教师有效地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组织者,以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解复杂知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引入概念模型,或者呈现能体现各成分间相互联系的图表。概念模型的利用可以将信息组织和整合起来。当概念模型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时,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内容,而且也能更好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概念模型的一种典型形式是知识网络图。知识网络图以图形的方式来展示主要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在学完某些课程内容后给学生呈现知识网络图,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的记忆保持。决定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监控学生目前学习的进展情况,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调节教学进度,使学习既不过快也不过慢。二、教学的适当性教学适当性是指教师确保学生准备新课学习的程度。如果学生具备学习新课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新的学习对学生既不过难也不过易,教学适当性程度就高。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为前提。所谓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生的学习准备包
本文标题:QAIT有效教学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9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