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文地理学-第7章-聚落和城市化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聚落起源与发展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聚落聚落,即居民点,人类定居的场所和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史纪.五帝本纪》注有“聚谓村落也”;《辞源》则谓“聚村落也,为人所聚居”后词义扩大,包括村落和城市;我们采用的定义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1)概念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研究内容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聚落的内部结构;聚落的分类聚落地理(3)聚落地理研究的意义聚落的形成、分布、内部结构和体系等规律,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协调经济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有直接的作用。第1节聚落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二、起源与发展三、城镇标准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1、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地理学家)。2、分类(1)城市的地理环境(2)城市形态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湖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和矿山城市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组群式城市星状城市一城多镇(3)城市职能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我国城市职能分类(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和特殊职能的城市)●举例☆行政(政治)、文化职能——北京☆综合性职能——各省会、地级城市、☆工业城市冶金工业——马鞍山、攀枝花石油工业——大庆煤炭工业——大同、六盘水机械制造——洛阳、齐齐哈尔汽车工业——十堰市、长春☆交通城市——河港、海港、铁路枢纽城市☆旅游城市——桂林、井冈山、黄山(二)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3、乡村(1)一般类型的乡村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2)活动型村落(3)特殊类型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和经营性农场。二、起源与发展(一)城市起源(二)城市的发展(1)防御说(2)集市说(3)社会分工说第一次(农业Vs.畜牧业),出现了村落;第二次(农业Vs.手工业),出现了城市;第三次(手工业Vs.商业),商人的出现西方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村落的发展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①原始的居住地②古代村落③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④现代村落的发展城市的公共活动设施发达城市发展与军事功能关系密切(营塞城)首都规划建设体现君主权威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军事功能(筑城防御)商业功能(物产+区位+交通优势专业化城市)半殖民地功能(A、三沿城市B、铁路沿线城市;C、工矿城市)社会主义功能(城市化进程波折;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分区等)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2019年。——“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50年代未、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1980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十六大: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讨论焦点: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小城市重点论★城乡一体化论★大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中、小合理结构论村落的发展1)原始的居住地——穴居、巢居等2)古代村落(1)欧洲村落(农牧结合,以村落为中心)(2)游牧聚落(季节性游牧——蒙古包,帐篷式住宅)(3)季节聚落(山地游牧)(4)烧田聚落(热带雨林、草原、季风区移动性聚落)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1)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出现专门化村落(种植园等)(2)村落布局差异4)现代村落的发展(日本、美国、中国)A、中国村落B、西欧村落C、移民村落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A、人口数量B、行政中心C、城镇特征D、两指标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3.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5.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1.城市2.镇我国设置镇标准——正式颁布1984年乡人口〈20000人,非农业人口2000人;乡人口〉20000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政治、经济地位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工矿区、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不足2000也可设镇;第2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的机制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内涵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增大;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三)标志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强;城市的功能增加;城市体系趋于完善;二、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城市化(四)逆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香港高密度发展经验:建筑物的外围环境:良好的规划与设计,从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空间,建筑科技,交通管理,大型物业发展,公众教育。(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广州市上海南京路——稠密而庞大的人群外围市区: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城乡结合部。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2)工业的扩展3)住宅的扩展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工业化后期向服务经济的结构转型中。1、产生原因(1)城市核心区过于密集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2)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机制不断完善。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和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只能向外围转移。(3)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工具的完善。2、结果(1)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2)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3)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也被迫迁往郊区;(4)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3、特点(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4、评价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退,大城市的规模仍在扩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只是城市扩展方式转为低密度蔓延。2、原因(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1、定义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四)逆城市化阶段三、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超过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0102030405060701002003004005008001000100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制造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美元)(%)图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图01020304050601949195219551958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图2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农村资源减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服务水平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受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2、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3、消极型和积极型城市化4、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1、向心型城市化是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各种政府机构、企业和公司总部不断向城市核心区聚集,带来人口和产业向心聚集的城市发展格局。2、离心型城市化分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1)外延型城市化是城市的建筑区渐次连续向外推进和延伸,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展。(2)飞地型城市化是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出现了在空间上与中心城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区保持密切联系的一种方式。如卫星城。•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1、景观型城市化城市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直接衍生创造市区的过程,是传统城市化的直接表现形式。2、职能型城市化城市职能在地域空间发展扩散,不从外观直接创造市区,而是从职能上间接向城市过渡。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2、消极型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缓慢所造成的。•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2、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1、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过度城市化(0ver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划分的城市化类型3、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4、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三)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城市化的预备期城市化的发展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
本文标题:人文地理学-第7章-聚落和城市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9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