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事件
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事件内容摘要:在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被人们普遍视为可靠的象征。然而,20世纪以来,银行危机并非如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极少发生,此文将从全i角度分析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的银行危机及其成因。关键词:银行危机金融危机一、1907年美国银行危机1.1事件介绍1907年,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Trust)大肆举债,在股市上收购联合铜业公司(UnitedCopper)股票,但此举失利,引发了华尔街的大恐慌和关于尼克伯克即将破产的传言。银行纷纷收回贷款,股市暴跌,民众挤兑,几家大银行濒临破产。当恐慌最终蔓延至美国全国各地,多家银行破产。1.2原因(1)通货紧缩。1907年5月到1908年6月的经济紧缩,尽管相对短暂,但却相当严重。“1907年恐慌”在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发生,当时有很多银行和信托公司被挤提。(2)存户对银行失去信心(3)美国缺乏法定最后贷款人。二、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2.1事件介绍2.1.11930年10月,第一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0年10月之前,歇业银行的存款或多或少地都要高于1929年的大多数时期,但这种现象并没有违背上一个十年的经验。1930年11月,上述银行存款总额达到了1921年以来所有月度数据最高值的两倍还要多。大量的银行破产,尤其是在密苏里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阿肯色州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等地的银行破产,促使人们普遍试图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转化为通货,或者转化为邮政储蓄存款,但后一种情况所占的比率要小得多。2.1.21931年3月,第二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私营银行Kreditanstalt银行倒闭,对整个欧洲大陆都产生了影响。紧接着,德国的一些银行于7月14日和15日倒闭,其他国家的银行也未能幸免,英国的短期资产在德国被冻结。[在这三年中,有5000家银行倒闭1931年5月。维也纳最大最有声誉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从而在欧洲大陆引起恐慌。7月9日,德国丹纳特银行也这样做了,随后两天,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1931年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2年后,美国和几乎所有大国也都这样做了。2.2原因(1)美元单方向流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债务流动和国际贸易角度分析,美国银行一直存在隐患,这是诱发20世纪30年代银行危机的直接原因。一战后美国的金融业飞速发展,一战后,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汇兑的主要手段,美国银行家开始向海外大量输出资本。1933年3月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许多美国银行面临倒闭的危机。(2)农业的灾劫加剧了银行危机美国的银行系统首先是在农村进入萧条而又脆弱状态的,农业地区的银行首先出现大批倒闭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很大,从而刺激了农业生产,农场主乘机把大片荒地开垦出来,美国农业得以快速发展,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升。到了20年代,农业普遍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到了20年代末,农作物的需求骤降。战争结束后,各国农业得到恢复并发展起来,农产品出口不断增加。美国一直以国家辅助的形式鼓励农业生产。当欧洲爆发金融危机时,美国的农业出口更加困难,农产品价格猛跌,美国的农产品更加过剩。联邦农业局在市场活动中损失了3.54亿美元。银行贷款无法收回,加剧银行危机。那些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也随即陷入困境。(3)金融业缺乏健全管理联邦储备系统和货币监管局还没有实现对金融业的全面管理。作为新成立的中央银行第一次实行全国性的管理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健全的地方。联邦储备银行没有把为数众多的州银行置于自己监督管理之下,没有对其他银行保持一定的约束和压力。联邦储备系统建立之后,很少有州银行参加该体系。(4)商业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出于盈利的考虑以越来越大的资产比例经营证券买卖和证券投资,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这是20世纪30年代银行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5)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危机也还部分因为美国战后繁荣的经济景象使得美国人对于危机没有认真对待,对金融秩序的健康发展过于自信。三、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国银行危机3.1事件介绍1984年,大陆伊利诺伊银行(也称伊利诺伊银行)倒闭,紧随其后美国又有超过43家的银行出现问题。3.2原因(1)宏观经济环境不利是危机形成的直接原因?引发储贷会危机的最初原因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利率的大幅度上升。1934年以来,联邦政府为了刺激住宅业,通过储蓄贷款协会发放长期、定息抵押贷款,而储蓄贷款协会主要筹集的是短期存款,这种期限上的不匹配已经潜伏着危机,在70年代末利率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储蓄贷款协会受到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由于受Q条例利率上限的制约,存款纷纷从储蓄贷款协会撤走,而转移到能提供高利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上;另一方面,利率的上升使储蓄贷款协会持有的抵押品的价值下降,造成资不抵债。(2)存款保险制度隐含的道德风险是引发这场危机的重要原因。存款保险的存在是为了吸引储蓄用于抵押贷款,由于储蓄贷款协会的资本不足、品种单一以及期限结构不合理,在没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储蓄者是不会选择储蓄贷款协会的,有了存款保险,不仅可以吸收储蓄,而且减少了挤兑,因此,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理事会(FHLBB)在对资不抵债的机构进行清理的问题上面临很小的压力;同时,储蓄贷款协会还利用放松管制的机会,高息揽存,高风险放贷。(3)美国银行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不当加剧了银行危机。首先,多头监管给金融机构以可乘之机。美国的金融监管主要由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和州立银行监管部门组成。由于各部门所处地位不同、监管责任不同,因而在监管理念、资本金要求、市场准入、处置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次,监管当局过分的宽容加大了道德风险。监管当局应将无力偿债的储贷机构及时关闭,但在80年代,美国的监管当局却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政策。第三,管制放松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配合。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放松了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允许新的竞争者进入曾经受到保护的市场,导致直接信贷市场扩张,银行业竞争加剧。四、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4.1事件介绍东京协和信用组合和安全信用组合等大型信用组合在1995年破产。紧接着,宇宙信用组合、兵库银行、太平洋银行、阪和银行业先后破产。从1994年以来,日本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事件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不断地发生。开始还只是一些中小银行发生破产倒闭,后来就发展到股票公开上市的大型银行,再后来又出现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倒闭。银行业曾经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但到了1996年底,却出现了连连亏损,20家主要银行中的16家银行赤字飘红,而这20家银行的总资产占全国147家银行总资产的74%。其中10家银行的经营收益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樱花银行略有增长外,其余9家均为赤字,平均每家亏损1613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700多亿元);3家长期信用银行如日本兴业、日本长期和日本债券则家家亏损,平均每家亏损5200亿日元;七家信托银行中的3家,如三井信托、安田信托和日本信托也是赤字,亏损金额分别为133亿、151亿和40亿日元。赤字危机导致日本城市银行中历史悠久的阪和银行破产,它与在此之前破产的兵库银行分别成为日本战后第一家倒闭的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开了战后日本大银行破产历史先河,令整个日本金融界震惊。4.2原因(1)80年代资产价格的恶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异常“繁荣”,为90年代的银行赤字危机埋下了隐患。1986年开始以地价、股价连续暴涨为代表的泡沫经济诱使日本的银行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和股市。据日本银行统计,泡沫经济破裂对日本金融界的直接危害仅银行无法收回的贷款的呆帐就高达50万亿日元。(2)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旧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3)超低利率和高干预是促使日本银行危机的政策因素。1986年连续5次下调利率,1987年2月降低到历史上乃至国际上的最低水平(2.5%)成为本世纪末的超低利率,与此同时,政府还9次调低贴现率,从6%降低到90年代的0.5%,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超低利率引起金融的扩张,对金融的高度集权和经济的过度管制在政策上有意无意地导致了这场深刻的银行危机。五、20世纪80至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5.1事件介绍1985—1989年,以芬兰、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出现了房价和股市价格呈倍数增长的现象。北欧国家为了解决经济过热问题,于1987—1992年间陆续升息,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及资产价格剧烈下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及民间消费行为,实体经济也遭受严重冲击。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银行危机6.1事件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阿根廷、智利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发生了银行危机。6.2原因(1)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取消了对资本项目的限制,贷款膨胀中的相当大的部分通过外部资本融资,有时由银行系统通过增加对外国客户的负债获得。这样就增加了这些国家面对外部资金流动的脆弱性。由于自由化导致银行贷款膨胀,为此承受的过度风险还造成了银行体系的脆弱。(2)放松的银行监管七、中东欧银行业危机7.1事件介绍2009年,即便是到了2008年上半年,当西欧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时,中东欧国家似乎还是旁观者,它们的金融体系依然表现稳健、货币仍然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它们的银行业也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新增贷款仍然高位运行,资产质量和风险表现似乎也处于安全边界之内。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当金融危机的脚步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跨进中东欧的时候,其曾经以高稳定性著称的金融体系发生了瞬间的大逆转,波兰、捷克等国深陷债务危机,众多中东欧银行顷刻间陷入了流动性紧缺、稳定性下降、脆弱性急剧上升,甚至濒临崩溃的危险局面,中东欧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第二波”的争论也随即不绝于耳。7.2原因(1)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次贷危机以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为依托,通过全球化的贸易、金融和投资等主干道向全世界扩散和转移,即便是在金融领域没有直接遭受重创的国家,通过与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密切关联而间接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再次验证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不仅是“利益”共享机制,更是“风险”共担机制。(2)在一体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在中东欧国家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它们在带来现代银行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开辟了便利廉价的融资渠道,使得中东欧国家银行业新增贷款增速一直处于高位运行,这虽然使其经济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供应,但同时也造成了微观经济主体过度投资、过度消费,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不良贷款率的快速上升埋下了伏笔。(3)在一体化的背景下,外币借款为中东欧国家银行能够在存贷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长期维持新增贷款的高速增长提高了可能性,使其银行业的外币负债比率普遍居高不下,汇率风险敞口巨大。当汇率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最终因外汇储备的不足而使本币大幅贬值,致使贷款者的还款压力显著提高,违约率上升,银行业陷入系统性危机。(4)中东欧国家在经济结构和银行业体制的相似性,以及本国银行主要控制人的相对集中,使得危机在中东欧国家和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能够通过共同借款人等机制快速传播、相互传染,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银行业的冲击力度。八、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8.1事件介绍1994年12月20日,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将被扩大到15%,比索被贬值。8.2原因(1)用短期外资弥补经常项目赤字。如果说外汇储备的减少、比索的贬值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而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2)以“汇率锚”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却高估了比索的币值,因为比索的贬值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也不足以抵销墨西哥通货膨胀率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差距,从而打击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据估计,在1991~1993年期间,比索累计高估了26%。(3)在实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没有加强对金
本文标题: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事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0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