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就业状况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将持续严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门把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进行研究,体现了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切和重视。与全国总体形势比较,广州市经济较发达,就业状况较好,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与全国就业形势不太一致的地方。本文在对广州市历年从业人数与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发展状况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从经济计量的角度揭示出两者的关系,并利用就业弹性和回归模型预测广州市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一、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建国以后,广州市与全国一样,整体上经济持续发展,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从业人员数与GDP发展状况1.GDP增速明显高于从业人员增速。1949年广州市从业人员数为99.2万人,GDP为3.0亿元,到2003年从业人员数为521.1万人,GDP为3496.9亿元(现价,下同),分别增长了4.0倍和350.7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1950-2003年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11.5%。其中改革开放后,GDP的增速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1979-2003年GDP年平均增速为14.1%,从业人员数增长率则相对较慢,年平均增长率为2.7%。数据显示,广州市不同时期从业人数和GDP发展情况密切2相关,但由于受政策因素和经济增长方式、隐性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业人数与GDP的增长并不同步。解放初期,人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较快;90年代由于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加上改革开放10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快,1950-1959年和1990-1999年间,GDP年均增速均为16.4%;由于受自然灾害和政治运动等因素影响,1960-1969年和1970-1979年间的增长速度较慢,GDP年均增速分别是4.01和8.08%。从就业人数看,增速最快的是1950-1959年,年均增速4.11%,其次是2000-2003年,年均增速3.45%;而GDP增速较快的1990-1999年,从业人数增速是3.15%(见表一)。2.二、三次产业GDP与从业人员数具有明显相关性。从三次产业发展速度和从业人数增长速度看,2003年与1949年相比,三次产业的GDP分别增长了11.1倍、1025.1倍和425.4倍,增加值分别增加104.81亿元、1507.11亿元、1881.53亿元;同时期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分别增长56.1%、14.82倍和7.90倍,从业人数分别增加34.35万人、187.52万人和200万人,数据表明,除第一产业外,二、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与GDP的发展存在明显相关性(见表一)。表一:不同时期广州市三次产业GDP和从业人数增速单位:%1950-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2000-2003全市GDP16.404.018.0812.1716.3813.58#第一产业GDP增速6.087.984.9316.7714.343.28第二产业GDP增速25.622.528.0517.0021.9012.57第三产业GDP增速14.753.0910.1323.2022.5716.44全市从业人员4.112.663.302.263.153.45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速0.983.192.18-1.71-0.360.6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速13.981.384.783.473.813.4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速3.003.233.605.774.814.80(二)从业人数与GDP比例分析1.创造每亿元GDP所需从业人员数大幅降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隐性失业的逐步显性化,每创造1亿元GDP所需从业人数的比例呈现下降态势,从1950年的每创造1亿元GDP需29.6万人,下降到1970年的7.4万人,再到1990年的1.1万人,直到2003年每创造1亿元的GDP只需0.15万人,下降趋势相当明显(见表二)。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为什么近几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就业困难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的现象。2.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不同产业的从业人数与创造的增加值比例差异相当明显。由于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和隐性失业仍然存在等因素,虽然下降幅度相当大,从1950年的69.22万人/亿元,下降到2003年的0.91万人/亿元,但其比例在三次产业中仍是最高的。3.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超过第二产业。在1987年之前,第二产业每创造1亿元GDP所需从业人数小于第三产业的比例,1987年首次出现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与GDP之比小于第二产业,当时两者是1.60:1.36。随后几年,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与GDP之比大小有所反复,但从1998年起,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与GDP之比就一直小于第二产业的比例。上述情况表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快,劳动密集型的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家居服务业等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而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领域,如金融、保险、医疗等行业开始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超过了第二产业。4表二:部分年份从业人数与增加值比例表单位:万人/亿元年份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03从业人数与GDP的比例29.589.377.394.781.070.210.15第一产业人数与增加值比例69.2246.8730.7317.733.751.010.91第二产业人数与增加值比例13.144.673.362.940.910.200.13第三产业人数与增加值比例17.417.726.773.620.770.170.12(三)三次产业发展与从业人数结构分析1.从经济总量看,第三产业GDP比重居首位。解放初期,广州工业基础薄弱,而广州历来经商风气甚浓,是著名的商埠之地,在1956年之前,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最大,1955年,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占17.0%、38.7%、44.3%;1956年到1988年,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直至1989年,第三产业比重又超过第二产业,当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8.5%、45.0%、46.5%,以后几年二、三产业比重大小有所反复,但从1996年以后,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居于首位,2003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0%、43.1%、53.9%,同时期全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4.6%、52.2%、33.2%,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从从业人员结构看,第三产业GDP比重居首位。虽然解放以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一直呈现下降态势,但在1984年之前,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一直据首位;1984年到1995年,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开始居第一位。当年(1984年)第一产业人员比重已从1950年的60.5%下降为34.4%,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从1950年的12.7%、26.8%上升到36.2%、29.4%;1996年开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居第一位,2003年广州市三次产业5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8.5%、38.4%、43.2%,同时期全国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9.1%、21.6%、29.3%,广州市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就业弹性分析就业弹性是指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就业增长多少个百分点。通过就业弹性,能够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考察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潜力。由于第一产业长期存在隐性失业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隐性失业的显性化,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将会有所下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GDP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对就业的拉动效果。经测算,广州市2001---2003年总体就业弹性分别为0.10、0.06和0.0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又经计算,2003年广州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是0.04和0.15。计算表明,1980-1989年和1990-2003年广州市总体就业弹性分别是0.186和0.208。据有关资料,1980-1989年间的全国总体就业弹性是0.34,1990-2003年间总体就业弹性为0.12,1990年后,全国就业弹性下降相当明显。为什么在1990年后,广州市就业弹性有所提高,跟全国相比,会出现相反趋势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1)在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深入进行,三次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有大量的隐性失业存在,引起就业弹性系数虚高,而广州市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小,相对来说,虚的成份少一点。(2)2003年跟1990年相比,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同时期全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不到2个百分点,而不论是全国还是广州,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均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据有关资料,全国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为0.34,第三产业就业6弹性为0.54)。这也同样可以作为解释为什么全国就业形势严峻,而广州就业环境宽松的原因。二、广州市从业人数与GDP增长的经济计量分析著名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资本投入和劳动力当作自变量,把经济发展指标当作因变量,由此可见劳动力投入与GDP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知道,从业人员数与GDP既存在相关关系,又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利用1950-2003年的数据建立如下模型。1.利用GDP和时间T变量建立模型一:In(J)=0.1095×In(G)+0.0236×T+0.3247×D-0.0851×In(G)×D+4.4484+[ar(1)=0.52](2.32)(6.90)(2.44)(2.60)(51.10)(4.02)模型说明:J代表从业人数,G代表GDP,T代表时间序数(T=年份-1949),D为虚拟变量,当年份大于等于1981年时,D=1,年份小于1981年时,D=0;模型第二行数字为各变量的T统计量(下同)。模型的其它指标是: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69,统计量F=3398.229,残差平方和S2=0.03,DW=1.9981,In(J)与In(g)间的相关系数r=0.9618。经检验,上述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良好。能够反映从业人员与GDP和时间变量的关系。由于存在虚拟变量D,模型可分解为两个模型:1981年前:In(J)=0.1095×IN(G)+0.0236×T+4.4484+[ar(1)=0.52]1981年及以后:In(J)=0.0244×IN(G)+0.0236×T+4.7731+[ar(1)=0.52]这个模型揭示出两个现象:第一,广州市从业人员数量与GDP的关系在1981前后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具体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影响,1981年后,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创造7每亿元GDP所需从业人员由1981年的4.457万人下降到2003年0.149万人,而在1981年之前的31年只是由1950年的29.58万人/亿元下降到1980年的4.78万人/亿元。第二,虽然由于模型存在时间T变量的影响,模型的系数不能直接反映就业弹性,但仍可看出GDP对从业人员数的拉动有弱化趋势(由于1981年后的IN(G)的系数0.0244小于1981年前的系数0.1095),这可从就业弹性进行验证,据测算,广州市1950-1959年的就业弹性为0.250,1960-1969年为0.663,1970-1979年为0.409,1980-1989年就业弹性为0.186,1990-2003年就业弹性为0.208,80年代后就业弹性下降相当明显。2.利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和时间T因素建立模型二:In(J)=-0.1689×In(g1)+
本文标题:广州市从业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3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