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构想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与方法
Ⅹ广义建筑学的构想《廣義建築學》吴良镛——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2013/12/0511·为何提出广义建筑学2·何为广义建筑学3·建筑专业设计的修养三个问题:2城市问题人口爆炸环境危机一、从社会背景看建筑学的发展(一)居住问题仍是当代重大问题一、从社会背景看建筑学的发展3•1963年,戴洛斯会议及《戴洛斯宣言》;•1972年,人类环境斯特哥尔摩会议行动计划;•1974年,世界人口行动计划;•1976年,人类居住问题温哥华会议提案;•1980年,人口与城市未来,罗马宣言;•1984年,人口与发展,墨西哥宣言;•1985年,巴塞罗那大城市会议;•1986年,墨西哥中小城市会议;•1987年,联合国住房年,全名为无家可归者住房年;以国际建协近年来的大会议题而论,反映也至为清晰:•1978年,建筑与国家发展;•1981年,人一建筑一环境;•1983年,当前与未来建筑师之使命;•1987年,房屋与城市一一建造明日之世界;•1990年.文化与技术。4技术政治经济社会...更高的立足点+5(二)传统建筑学概念在拓展中传统建筑学深度广度广义建筑学6构想1、不是否定,是拓展;2、不是堆积,是整体思维;3、理论上,向巨型学科开拓,实践上,无需好高骛远;4、有利于:建筑师树立全局观,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决策者改善管理体制,研究者开拓研究领域,实践者开阔事业。7二、广义建筑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一)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筑的人本时空观(二)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时空观(三)发扬文化自尊——建筑的文化时空观(四)提高系统生产力——建筑的经济时空观(五)美好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创造——建筑的艺术时空观8广义建筑学的研究过程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职业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传统建筑学建筑与城市美好宜人的环境创造出发探讨回归9三、建筑师的修养(一)哲学、科学与文化艺术修养(二)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修养10环境知觉理论《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11流行的三种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流行的三种理论12简介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惠太海默与苛勒、考夫卡等人以研究研究人对图形的知觉为契机,扩展研究领域,最终形成格式塔心理学派。德语格式塔意为形式或图形,还有组织的含义,中译为“完形”或音译为“格式塔”。简单的说格式塔在心理学术语中的含义就是,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完整的现象具有它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格式塔知觉理论13基本观点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即便他们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整体限先于部分,而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2·同型论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都有同样格式塔的性质,是两两相对应的,因而它们都是同型的(或同构的)。既然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同型的,那么它们之间就有着相对等的关系。“相对应”是理解同型的关键,亦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里现象。3·场作用力这一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即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14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企图在知觉范围内对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在一定的场内,我们并不是对所有的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推举衬托地位成为背景,所称图地之分。(图地关系)丹麦学者鲁宾是这方面的先驱,绘制了著名的两可图形。1516(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对象。(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图地关系类似时,图地关系可以互换。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718感知对象不分或难分,成为暧昧或混乱的图形,视知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造成的闪烁而感到疲劳。环境设计中的意义暧昧图形1920212223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主题——观众在随意和轻松的情景中第一眼就发现索要观察的对象。242·群化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我们自然而然的观察时,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使他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这种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形。两个条件:a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简单形状;b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一合乎逻辑的连续性。252627283·简化原则心理学家发现,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的信息越少,那个对象被感知的可能性越大,即简单几何体容易被感知为图形。而且人们在对视觉刺激组织时,也喜欢采取尽量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1)良好完形原则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2)简洁原则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29优点1.从理论上阐述了直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一传统信条找到科学而翔实的依据;2.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作和引申,对环境设计有广泛影响。缺点1.其原则主要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难以对真实环境中的视知觉满意的解释;2.由于过分强调直觉,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影响,因而也难以对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做出恰当的反映。格式塔组织原则的优缺点30简介生态知觉理论是由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的,他的研究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例如寻求生活资源和配偶、预防伤亡、成功的旅行等。生态知觉理论31基本观点(1)环境的提供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因此,对我们来说,不需要从环境作用于我们的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经过重建和解释的中介中去建立意义,这种意义已经存在于环境刺激的模式之中——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态特性的直接产物。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称这种功能特性为“提供”。人在观察客体时,“你看到的东西怎么样”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么”。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3233一根树枝34(2)知觉反应和先天本能传统知觉理论主张知觉是由刺激引起感觉后转化而成的、间接的,因此称为间接知觉论。吉布森的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人与外界接触的直接产物,它是外界物理能量变化的直接反映,不需要思维的中介过程。他认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因适应环境需要,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逐渐形成了一种根据刺激本身特征即可直接获得知觉经验的能力。换言之,知觉是先天遗传的,不是后天学习的。为了证明这一理论,他和她的妻子埃莉诺·吉布森等做了一个叫“视觉悬崖”的著名实验,又叫“视崖实验”。35从环境与行为关系的角度说,环境的“提供”包括三重含义:(1)环境对象要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即让需要他的人能方便的到达它所在的位置;(2)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脱离功能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由环境的物质特征直接显示出来的、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3)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格式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3637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善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启发。38简介概率知觉理论是由埃贡·布伦斯维克提出的。埃贡·布伦斯维克[EgonBrunswik(Brunswick)1903.03.08-1955.07.07],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最初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工程学,后来对心理学发生了兴趣。可以看到他之前是学习工程的,所以他的理论就更加强调后天的理性的探索与学习。概率知觉理论39基本理论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去恰好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的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是使人误解的环境线索。观察者会对真实情景进行概率判断,情景中的多义性便减少,这种概率判断被布伦斯维克看作是对真实环境性质“最恰当的赌注”或“有训练的推测”。40•“缪勒——莱尔错觉”4142•透镜模型43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有两层含义:(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444546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而概率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是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不同学派知觉理论之间的关系47《环境知觉理论在灾后重建地区的反映与应用》一,简述环境知觉理论二,调研灾区居民对某些环境情景的心理回应三,理论与案例结合分析四,总结
本文标题: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构想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