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测试题三
1/7种群和群落测试题三一、选择题1.就一个湖泊而言,群落是指该地域中的()A.所有鲤鱼B.所有的生物及无机环境C.所有的动物与植物D.所有的生物2.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3.在一个池塘里的鲤鱼中,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的个体较多,这个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稳定型兼衰退型4.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5.图4-46表示鹞鹰攻击不同鸽群时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能表示鸽群防御能力的大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单独的鸽子比在鸽群中的鸽子被鹞鹰抓住的频率更小②鹞鹰攻击较大的鸽群时,不太容易成功③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④攻击成功的比例与鸽群的数量成反比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6.某一生物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能是()A.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B.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C.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D.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7.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的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A.46B.25C.12D.968.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棉田中的害虫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C.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鸟D.一个池塘中的单细胞藻类9.有一个自然村落南北各有一口池塘,这两口池塘中生活着()A.一个鲫鱼种群B.两个鲫鱼种群C.一个甲鱼群落D.两个甲鱼群落1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11.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A.有规律B.可预测C.有一定方向D.永远进行,无终12.图4—47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则下列选项中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2/713.图4—48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14.图4—44所示是某鱼塘中一种鱼的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最终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这种鱼产下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那么图中当初始密度高时,最终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变化的原因是()A.鱼塘中有害废物的积累B.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而影响密度C.死亡率刚好与出生率持平而影响密度D.出生率超过死亡率而影响密度15.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个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一座山上的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16.生物群落的特点有()①有一定的分层结构②植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③有相当数量的植物种类④最底层是草本植物⑤高层是木本植物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④⑤D.②③⑤17.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A.共生B.寄生C.腐生D.捕食18.捕蝇草的两片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小虫进入触动腺毛时,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营养,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A.竞争B.捕食C.寄生D.互利共生19.在一个茂盛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3/7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20.下列各项,对实现池塘中某种鱼类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意义的是()A.池塘中该种鱼类的总数B.调查影响该种鱼类的所有生态因素C.调查该种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D.调查该种鱼类的种群密度21.会导致田鼠种群内个体间竞争加剧的是()A.发生流行病B.鹰数量增加C.繁殖力提高D.迁出率增加22.有人把水葫芦引入到一个热带国家,结果它在短期内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不仅阻塞航道,而且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其原因可能是()A.没有天敌B.气候适宜C.繁殖率高D.以上都对23.下列哪些措施不利于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A.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B.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C.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D.治理沙漠、管理草原24.农田被弃耕以后,最早在弃耕的农田上定居的生物是()A.一些小灌木B.一些多年生杂草C.一些一年生杂草D.地衣25.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为A.湖泊→湿地→沼泽→草原→森林B.湖泊→草原→湿地→沼泽→森林C.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森林D.湖泊→湿地→森林26.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年龄组成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27.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28.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29.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30.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现有人口的数量B.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C.现有人口的年龄组成D.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31.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A.依次增加B.依次减少4/7C.基本不变D.没有规律32.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为:()A.88只B.86只C.90只D.92只33.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34.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35.下面三种曲线是同种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6.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二、非选择题1.图4—50所示是某一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1)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___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2)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点。(3)此种群进入该地区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28.图4—51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A点后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_防治。(2)在A点开始后,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______________.(3)由E点开始的防治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5/7(4)F~I段种群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______________.(5)一般认为防治害虫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试用生态学原理解释?(6)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____。(7)根据生态学种间关系原理再写出两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__________。3.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和_____,其中_____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____。(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算________个体。(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____。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____。4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5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_______________。(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__尾。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③第7d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同学实验操作中有2处错误B.在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测试题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5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