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生理学》教学大纲(专科)
1华西青羊校区生理学教学大纲(供成人大专各专业使用)前言生理学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医学课程体系基础医学课程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发生机制及其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奠定必要的生理学基础。本教学大纲所列的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部分的目的要求是根据编写全国成人高等医学学历(专科)教育教材——《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制定的,课程内容中,掌握内容以黑体字表示,职业助理医师《生理学考试大纲》内容用横线表示,了解内容未作标记。本大纲中未列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本大纲中的要求以临床医学、护理学专科为主,其他专业可按大纲规定适当取舍或更动,参考性学时范围80—100,理论课与实验课之比为4:1。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人体同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性与阈值,兴奋与抑制),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神经、体液,自身调节。了解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内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兴奋性:兴奋性概念,兴奋性和刺激阈,刺激与反应;人体与环境;人体与外环境;内环境概念,内环境稳态概念及意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反射及反射弧);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自动控制:反馈的概念,正反馈、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和细胞间传递的机理与特征。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骨骼肌的收缩功能。内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原理;极化、去极化、超极化的概念、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原理;兴奋的引起和阈电位,局部反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和特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细胞间的信号转导方式及过程。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掌握血量、各种血细胞的功能,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基本过程,ABO血型与输血原则。了解各2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内、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内容: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血浆、血清的概念,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PH值。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基本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内、外源性凝血。纤维蛋白溶解过程。ABO血型系统分型原则,血型抗原与抗体。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掌握心脏的射血与充盈活动规律,心脏泵血功能评价及影响因素,心肌细胞生物电变化,心肌生理特性,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动脉脉搏,静脉血压及回心血量,冠脉和脑循环的调节。内容:心脏泵血功能,心率与心动周期概念;心脏射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心脏内压力、瓣膜和血流方向的变化;心输出量的概念,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音。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心肌细胞生理特征。正常心电图波形及其意义。动脉血压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动脉脉搏。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微循环功能和调节,组织液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他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自身调节。冠脉血流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及影响因素。脑血液循环特点和脑血流量的调节。第五章呼吸目的要求:掌握肺通气动力和阻力,肺部气体交换影响因素,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内容:呼吸的概念意义及基本过程。呼吸道的主要功能,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时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负压及其生理意义。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与顺应性,肺弹性阻力,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胸廓的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活量、时间肺活量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换气的概念,气体交换原理,气体扩散速率,肺换气与影响肺换气的因素,组织换气。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呼吸运动调节: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呼吸基本节律形成机制,肺牵张反射概念过程及意义。动脉血PCO2、PO2和[H+]变化对呼吸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目的要求:掌握胃内消化和小肠内消化,消化液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基本过程。3内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道运动的主要作用,胃肠激素概念、分泌;主要作用以及作用途径,促胃液素对消化腺分泌的主要作用。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与吞咽。胃内消化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运动形式,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成分及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及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分泌及调节。小肠运动形式与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分泌和运动,排便反射,大肠内细菌活动,食物中纤维素的作用。吸收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吸收的机制和途径,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目的要求: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和意义,机体产热与散热过程,体温调节。内容: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概念及意义。体温体温概念,正常值及生理变异。机体产热与散热(机体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整合作用和调定点概念。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目的要求:掌握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泌尿功能的调节,尿的排放。了解尿的浓缩与稀释功能。内容:概述肾脏的功能。尿量的正常值,多尿、少尿、无尿的概念。肾脏结构特点,肾脏血液循环特征。尿生成基本过程。肾小球滤过作用:滤过膜;有效滤过压及肾小球滤过率,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重吸收方式和特点,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影响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因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交感神经、抗利尿素醛固酮、心房利尿钠肽对尿生成的调节。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应用。排尿反射。第九章感觉器官目的要求:掌握眼的调节,基底膜振动及行波学说。了解感受器的分类及一般生理特征,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听觉功能检查方法,前庭器官的功能。内容: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功能,眼的折光系统与眼的折光异常。视维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特点;视杆细胞的感觉换能作用;色觉的三元色学说与色盲。视力、暗适应与明适应,视野和双眼视觉。4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微音器电位,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学说。前庭器官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目的要求:掌握突触传递,外周神经递质分类、受体和作用,丘脑感觉投射系统和痛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脑的高级功能。内容: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传导速度,神经纤维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元间信息传递方式(突触概念)。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外周神经递质与受体,突触前受体。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突触传递过程。中枢抑制: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中枢信息传递的特征。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功能核团,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痛觉:皮肤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休克,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肌牵张反射的概念及其类型,牵张反射的反射弧。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去大脑僵直,小脑、基底神经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条件反射的概念及意义,条件反射的形成,人类条件反射特点(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及意义)。人类的学习与记忆过程,学习与记忆的机制,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现象。脑电图测定、波形及形成机制,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与睡眠发生机制。第十一章内分泌目的要求:掌握激素作用途径和作用原理,甲状腺、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胰岛及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内分泌腺分泌的调节。了解激素作用特征。内容:激素概念、分类、作用的一般特征、作用机制、分泌的调节。神经垂体激素的作用与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的调节(生长激素与促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维生素D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第十二章生殖目的要求:掌握睾丸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及月经周期。内容:睾丸的功能及其调节,卵巢的功能及其调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本文标题:《生理学》教学大纲(专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7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