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数松果》教学反思北师大版教材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一是因为每只手都有5个手指,在学习时学生可以把手作为学具;二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5个5个地数数,并且比较熟练;三是2个5,3个5,4个5,5个5,……9个5的和很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掌握口诀的编制过程。这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比较轻松。而学生顺利地掌握5的乘法口诀,又为后面学习其它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一、创设情境,让孩子自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学一开始,我就呈现了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和松鼠宝宝在森林里忙着采集松果的情境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可以怎么数?”的数学问题的兴趣。二、新知探究,以先引导再模仿学习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由于学生没有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引导学生如何将1×5=5的算式说得简单一些,同时用简单、明白的语言让学生清楚的知道1×5=5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表示,2×5=50可以用乘法口诀“二五一十”表示,3×5=15可以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表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口诀中的“一五”“二五”“三五”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后面的“五”“一十”“十五”是乘法算式的积。接着,再让学生进行模仿编4×5=20、5×5=25……的乘法口诀。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着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联系,同时也体会着编口诀的一些要领(先编乘数,再编积)和编口诀的一些习惯(积小于10才加上“得”字),并了解乘法口诀的来历。当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后,我再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储备,他怎么能探究出一点什么来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摆正教师角色的定位,需要学生探究的,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研究;需要老师指导的,教师也要积极进行指导。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出现“五六三十”和“六五三十”两种情况,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会体会到“五六三十”读起来比较顺口。又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一定会出现“五七三五”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朗读,知道整数的读法里不是这样读数的。正是这样一些简单的对比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自觉地避免以上错误,比老师直接告诉把小的乘数编在前面,积是几十几时不要漏掉中间的“十”等等,效果要更好。三、记忆口诀,采用意义识记和按规律识记相结合。乘法口诀的学习是一个很长的记忆能力训练的过程。理解是意义识记的基础,重复是机械识记的基础。二年级学生机械识记的能力还是占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前面环节的编制5的乘法口诀,找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识记。后面练习的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多次不断重复的基础中进行机械识记。当然,机械识记也不能一成不变,这样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因此,在记忆练习中,我使用了多种的形式,如:闭上眼睛背,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开火车背口诀等等。学生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不断地反复强化,熟记了口诀。在这节课中,我还充分利用即时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学的开心,学的轻松。总之,本节课从童话故事入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但是如果在练习的过程中,多去帮扶后进生,在知识的转折点、过渡点再讲慢一些,语言上再精练一些,指令性强一些就更好了。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我将扬长避短,多向身边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
本文标题:《数松果》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8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