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章1949—1976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序言·关于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一般认为,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文学伴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大体经历了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1989)、90年代、新世纪五个历史时期。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与文艺体制“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出席代表824人。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作政治报告,会议听取了郭沫若所作的《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以及茅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建国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与文艺体制建国以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新民主主义迈入到社会主义。这种转变必然要求和引起作为精神生产、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发生相应的变化。40多年的历史事实也证明,文艺只有适应时代,坚持为人民,才能有所生存与发展。因此,无论从社会对文艺的要求和文艺的主导方针看,还是就文艺自身的实践道路而言,当代文学都具有了不同于现代文学的性质。它限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这种性质使当代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和特征,显著地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与时代的文学。二、在批判中确立体制的权威(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由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迅速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当代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显露出了五六十年代“左”倾文艺思潮的端倪。二、在批判中确立体制的权威(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胡适派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其历史背景、政治意图和具体做法,与批判《武训传》大体相同,在文艺界尤其是文学研究领域,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进一步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并引发了接踵而来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二、在批判中确立体制的权威(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升级为政治上的对敌斗争,在全国掀起了粉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胡风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造成建国以来罕见的错案。它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生痛苦,而且导致了文艺思想的混乱,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极度膨胀,恶化了人文环境和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严重损失。二、在批判中确立体制的权威(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钟惦斐《电影的锣鼓》(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灰色的帆篷》南丁《科长》刘宾雁《本报内部消息》(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邓友梅《在悬崖上》李威伦《幸福》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有关作家作品介绍王蒙,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79年平反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6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简介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第9期《人民文学》上发表。作品描写了某区委组织部新来了个年轻人林震,他了解到组织部长刘世吾和工厂建党组长刘新对生活缺乏热情和敏感,对工作不讲原则,对人民失去了责任感,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林震尖锐地批评了机关工作中的消极因素。小说表现了强烈的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主题,刘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典型意义。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邓友梅,1931年出生于天津,上过4年小学,久居北京。1941年回山东故里,当新四军交通员。尔后被抓到日本做华工,服苦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国,随即参加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先后当过通讯员、文工团员和见习记者。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前,陆续发表《在悬崖上》、《沂州道上》、《“抹灰大王”认师》等作品,其中《在悬崖上》获1956年《鸭绿江》优秀小说奖。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粉碎“四人帮”后才重新执笔。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理事。《在悬崖上》简介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恋爱故事:设计院的技术员与工地会计员自由恋爱,结了婚,夫妻生活十分美满。设计院分来一名年轻的女雕塑师加丽亚,技术员见异思迁,恋上了加丽亚,几乎导致家庭的破裂,而他对加丽亚的追求也遭到了拒绝。技术员悔恨交加,与妻子重修于好。从艺术上来看,应当说这篇小说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它的结尾显得过于“行色匆匆”;而小说所着力表现的:以“我”的轻浮、薄情、虚荣反衬妻子的质朴、善良和纯洁,却因妻子形象的单薄和苍白而显得并不成功。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长江边上一个名叫四圩的小村庄。6岁随家人迁居靖江县夹港。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八年。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并在此后主编了《苏州杂志》。《小巷深处》简介《小巷深处》原载于1956年《萌芽》杂志,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小巷深处》描绘了(妓女)徐文霞这种惨遭旧社会蹂躏过而现在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的精神生活,因此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轰动了文坛。徐文霞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曾经有过屈辱的、不光彩的过去。但她对人、对生活充满爱心,向往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因为过去的耻辱,她不敢接受青年们的爱情,在与张俊相爱之后,又从心底感到愧疚。这胆怯和愧疚实质上是从反面证明了她的善良与纯洁。她迫求美好、纯洁的事物,因此不愿让自己的耻辱去玷污别人。张俊也是一位纯洁、善良的青年。在得知自己热恋着的姑娘曾经做过妓女之后,他虽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犹豫和深刻的痛苦,但最终还是勇敢地去敲徐文霞的门。小说最后写到张俊在心灵上战胜传统观念之后决心继续爱徐文霞,没有写二人相会的场面,而是写到张俊举起手来敲小巷深处徐文霞的门的时候便嘎然而止。这种结尾含蓄而又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有关作家作品介绍原名冯钟璞,于1928年7月26日[1]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祖籍河南南阳。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时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三生石》,长篇小说《南渡记》,散文集《丁香结》等。有《宗璞文集》四卷。丈夫为“人本主义者”(宗璞语云)蔡仲德。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红豆》简介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最终,江玫拒绝了齐虹邀她一起去美国的请求,而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小说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二、在批判中确立体制的权威(五)文艺界的反右斗争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把虚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展开群众性的批判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使他们含冤受屈,从文坛销声匿迹,造成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二、在批判中确立体制的权威(六)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与此相适应,文艺界也开始实行文艺政策的调整,通过召开会议、制定文件、发表文章,以及甄别平反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家作品等途径,落实党的文艺政策。调动了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复苏。二、在批判中确立体制的权威(七)“左”倾思潮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新的损失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新局面,很快又被“左”倾思潮的升级吞没。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由于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且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使文艺堕落成为阴谋家施行政治陷害和篡党夺权的工具。“左”倾思潮愈演愈烈,更加严重地摧残了文艺事业,直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导致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堕落。思考题1.名词解释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双百方针”2.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出现了哪些优秀作品?3.你如何理解“左”倾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造成的损害?中国当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17年)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国当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17年)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李准《李双双小传》、《灰色的帐篷》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青春万岁》赵树理《“锻炼锻炼”》、《登记》、《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宗璞《红豆》、《弦上的梦》孙犁《山地回忆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1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