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生心胸狭窄怎么办摘要: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探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重点针对小学生的心胸狭窄问题,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剖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价值在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心胸狭窄表现成因对策正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是潜在的,处于萌芽状态,往往容易忽视。而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下面,我就针对一部分小学生出现的心胸狭窄问题入手,从多方面剖析其成因,表现,以及对策,努力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一、小学生出现心胸狭窄问题的分析。患有心胸狭窄的小学生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伤,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生活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遇到问题容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可见,这种性格障碍的学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会受到影响,持这种性格的学生常常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同学相处融洽,别人对他只好敬而远之。我曾经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时,遇到这样一个学生,总是和同学处不好关系。有一次发展到和同学打架,被我叫到了办公室。他一进办公室就说:“和同学打架,我认为不是我的错。”因为他认为那个同学对他有歧视,用吐口水的方式来侮辱他,他自然不能容忍。并对此耿耿于怀,而实际情况却是那个同学感冒了,没有注意卫生而随地吐痰,但本身并没有针对他。可见,这种心胸狭窄的学生非常的偏颇、多疑、自以为是,而且,他们也很固执,总认为自己怎么想的别人就是怎么想的,自己是怎样感觉的就把感觉当作现实,也就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所以,这些学生缺少与别人和外界的“界限感”,难以分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难以区别想象和现实。心胸狭窄问题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生物遗传、早期经验、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此产生影响。其中,家庭环境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心胸狭隘的学生往往在幼年时就已经表现出这方面的缺陷,若家长和教师不善于引导他们,使他们改变这些不良性格,将来就有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足,给予及时的矫正和引导。二、克服小学生心胸狭窄问题的对策。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胸狭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正的方法和措施。我认为应积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1、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面向全体、理解、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保密事关学生心胸狭窄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同时,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2、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克服孩子的狭隘个人观念和封闭交往意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尽量让患有心胸狭窄的孩子置身于一个集体中感受爱的伟大,感受集体的重要,感受自身在集体中的存在。学生在集体中与同学真诚相见,以诚交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感受到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或是比较友好的,是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同学,朋友,尤其是对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而且让学生必须明确,在集体中与同学相处的目的在于克服自身的狭隘个人观念和封闭交往意识,寻求友谊和帮助,同时也给予别人各种帮助,彼此间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3、拓展兴趣爱好,丰富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学生心胸狭窄就会在一些小事上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甚至遇到一点委屈便耿耿于怀,和同学闹了一点别扭便不理不睬。作为教育者应让学生围绕兴趣爱好置身于文化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发展水平,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的一切。比如,在一次一年级冬季运动会中,因为选学生参加绕杆运球和接力赛跑两项比赛,其中班长两项都被选中,而另一名体育爱好者只有绕杆运球被选中,所以,他们之间发生了争执。体育爱好者不满意班长两项都被选上,认为自己才是最棒的,又认为教师偏袒班长。最后,我找了这名体育爱好者谈话,班长也主动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后来,他们两人在运动会中齐心协力,拼命冲刺,为我们班获得了全年级冬季运动会第一名的荣誉称号。可见,他们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奋力拼搏,是在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达到了心理相容,发展合作,巩固友谊。4、进行人际沟通,帮助孩子解除狭隘心理负担。学生在大量的人际沟通中,可以渐渐消除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的敌意和不信任,学生与学生之间常常会互相包容,经常会提醒自己不要限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会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会只是不痛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会不理不睬;学会对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学会在生活中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磨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过旺。记得一位老师刚接任小学四年级教学时,前半学期由于老师和同学们尚互不认识,由教师指定一位女生暂任班长。半学期后由于这位女生和同学关系不和,被撤换班长之职。于是该生就怀疑是某同学在老师那儿搞她的鬼,嫉妒她的才干,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压制,对班长撤换一事耿耿于怀、愤愤不平,认为同学与老师这样待她不公平,指责他们,埋怨他们。后来,我主动找到她首先表示理解她、同情她,以取得她的信任。“是呀,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换班长,至少也应该让你做好思想准备。”“你很乐意为大家服务。”“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女生。”“你应该有很好的前途,不管你是否继续担任班干部。”这位女生像碰到了知音一样瞪大了眼睛,并滔滔不绝地讲述起她的故事来。我耐心倾听,适时给予反馈与鼓励,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细致访问。我并没有一味地同意她的观点,而是旁敲侧击,指出自己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通过共情与真诚交流,这名女生开始对我产生了信任,渐渐地由不愿接受到开始接受自己有错的事实,并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最后,我们通过对这些事实的描述,辩论,使我们的意见达成一致。我又故意创造机会,营造和协氛围对她进行真诚的呼唤,她与同学之间和谐沟通,让她感受到了真诚的鼓励与对别人的信任,于是渐渐地消除了她对别人的怨恨。由此看来,个性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淀和反映,是人与环境及教育相互作用的产物。小学生的个性正处在塑造的关键时期。塑造措施有利,可以使他们养成优良的个性品质,为今后的个性定型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塑造措施跟不上或者有误,将导致不良的个性倾向或缺陷,严重时会铸成人格障碍。特别是小学阶段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胸狭窄问题,我们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家长都应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用爱的鼓励去调动孩子,用爱的感觉去滋养孩子,用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用爱的激情去回报孩子,让学生学会不为小事而生气;知道如果错了,就要坦诚面对;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感激竞争对手,拥有宽广的胸怀;学会宽容,走向快乐,成为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四有”新人。少年的狭隘心理,在思想上表现为:遇到一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有的学生听到老师或家长一两句批评的话就接受不了,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对学习、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这些情况在女学生中比较多见。在行为上表现为: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这些情况在男生中表现突出。形成狭隘心理的原因:首先,是家庭因素。狭隘的产生同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事的方法,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子女狭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另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溺爱的教育方法往往易形成子女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等品质,自然受点委屈便耿耿于怀,对“异己”分子不肯容纳与接受。其次是认识水平。中学生阅历浅、经验少,遇到问题后,容易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复杂,加之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容易紧张、焦虑,放心不下。如何克服狭隘心理:要克服狭隘心理,首先要加强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潜能,为社会做贡献,给别人,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一旦把眼光放在大事上,自己一时的得与失则算不上什么,对整体、全局有利的人与事就都能容纳与接受,使眼光从狭隘的个人圈子里放出去。抛开“自我中心”,就不会遇事斤斤计较,“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其次,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感,进行正当的人际交往。与人相处应热情、直率,善于团结互助,融“小我”于“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与沟通,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开阔心胸。再次,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拓宽兴趣范围,使自己时刻感受到生活、学习中新鲜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陶冶性情,从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强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
本文标题:学生心胸狭窄怎么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1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