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市场影响doc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市场影响杨高宇作者简介:杨高宇,(1978—),经济学博士后,国信证券发展研究总部研究员。摘要: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经济任务的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供给侧改革”,充分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思路从传统的重需求管理和重短期刺激向供给与需求“两手抓”的重大转变。政策的重大转变,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未来市场走势产生巨大影响。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宏观背景市场影响一、引言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经济任务的关键。2016年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是在需求面走软的背景下,对供给端实施结构性调整,达到降低企业成本、化解过剩产能以及增加新兴产业供给的目的。传统的“需求侧管理”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框架,主要通过刺激消费、出口以及投资需求来促进经济发展。而“供给侧管理”则从经济的供给端入手,通过解除对人口、资本、土地和制度等要素的抑制,增加有效供给,提振经济活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供给侧改革”,充分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思路从传统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向供给与需求“两手抓”的重大转变,政策的重大转变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未来市场走势产生巨大影响。二、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一)传统要素增长红利放缓亟需供给侧改革释放新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特征。然而,随着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的空间逐步缩小,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的综合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储蓄率下降、投资支撑经济增长的贡献缩小,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面临动力切换与结构转变,对此,亟需供给侧改革释放新活力,将潜在的供给需求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增长动力。其一,要素高投入难以持续。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要素的高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约束趋紧,要素高投入模式难以为续。以劳动力为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在202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减少155万人,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表1: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单位:亿元)年度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投资总额20051289.7458.2640.12388.020104224.2397.02033.06654.220113469.4444.42112.46026.220125062.7500.52690.48253.620135223.0849.72964.59037.2变化率(%)3.269.810.29.5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其二,能源高消耗难以持续。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日益扩大,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能源依赖度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高收入国家的1.8倍,是中等收入国家的1.2倍。近年来,我国原油、天然气、煤炭三大主要能源的进口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攀升。以原油为例,2009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50%的警戒线,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3.1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9.6%。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相当突出,环境成本占GDP的比重日益增加。2013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903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5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2%。其三,低成本优势无法持续。长期以来,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以及低土地成本、低环保成本、低资源成本等,我国企业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指数逐年攀升,劳动工资亦逐年提升。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导致环保成本的提高,房地产泡沫导致土地成本的提高等,都在不断推升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二)供需错位亟需供给侧改革发力引导供需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运用凯恩斯主义调控手段,确保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近年来,推行凯恩斯主义造成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刺激虚假需求导致产能过剩,商品服务供需市场呈现出“支付意愿强、有效需求高、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特征。商品服务市场结构性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的“供需错位”,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路障。一方面,传统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和汽车等行业;房地产供给过剩,去库存压力较大;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如服装、鞋帽、玩具等传统消费品,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和新兴产品供给明显不足,“代购潮”、“海淘热”、“疯抢马桶盖”不仅透视国内供给未能及时与消费同步升级,且显现国内供给端管理制度建设的滞后。此外,面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问题,国内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三)经济结构扭曲失衡亟需供给侧改革调整结构我国要素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性和政策性扭曲,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资本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环保价格等未反映出其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以及与其使用有关的负外部性,从而导致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生产过程的高资源消耗强度以及相应而来的浪费和污染,造成经济结构扭曲失衡。从需求侧来看,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要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目前,我国需求侧结构失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内外需失衡。虽然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出口依存度有所下降,但目前还是偏高(2014年我国出口依存度在20%以上,比日本高6%左右,比美国高13%左右)。第二是投资消费失衡。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基本都在50%左右,即使与其他投资率较高的亚洲经济体相比,我国当前的投资率也高于日本、韩国处在相同发展阶段时的投资率,甚至高于其历史上最高的投资率。图1:我国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率数据来源:Wind资讯。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为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在上升,并已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014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关系是9.2∶42.6∶48.2。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矛盾表现为高耗能、高污染等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制造业大而不强,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整体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支撑力不足。图2:我国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率数据来源:Wind资讯。三、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从产出的角度来看,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取决于五大财富源泉,即劳动力、资本、土地及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当前我国五大财富源泉都受到某种程度的“供给抑制”,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围绕如何激活五大财富源泉,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一)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劳动力方面,要解除对人口和劳动力的供给抑制。2011年我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通过全面放开二孩、推出延迟退休制度,推进新型城镇化、放松户籍制度、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以此来释放人口红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中人口要素的纵向持续,户籍制度改革则有利于劳动力的横向流动。据估计,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未来每年平均新增小孩规模预计将在200万左右,每年带来新增消费将超过700亿元。此外,随着新生人口的增加,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需求势必将会增加。同时要实施人力资本战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释放新的人才红利,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二)资本供给侧改革资本的供给侧改革要解除对资本供给的抑制,提升资本的供给与资本的使用效率。可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市场分割,释放市场投资主体活力;全面深化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抑制地方政府竞争性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推进利率市场化,降低融资成本;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财税成本;建立市场化的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补充企业资本金等。此外,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图3:我国劳动力供给拐点(三)土地及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源供给侧改革土地方面,要释放农村土地的资本属性和流转属性,使土地成为资本市场上可交易的生产要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效益。一方面稳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另一方面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资源方面,要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等。(四)技术创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要从依靠普通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新效益和新空间,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此,要解除技术和创新抑制,建立创新型的科教体制;推动政府引导基金与民间社会资金的结合支持创新;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通过科学可持续的要素报酬分配机制和风险报酬补偿机制,激活优势要素供给,引导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创新要素生产力。此外,建立和完善创新行为的风险退出机制,鼓励经得起市场甄别和考验的、有潜在需求支撑的创新,通过有偿的和激励相容的资本支持模式,防范低效率创新。(五)制度创新制度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行政体制方面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把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好,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要通过建立有法律效力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来确定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边界,消除不作为和乱作为,继续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改革红利,为市场伸展打开足够的空间。财税方面,要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成立财政引导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奖励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发展;加大减税力度,通过结构性减税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去企业减负;推进个税改革,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调整进出口关税,降低国内亟需的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关税,取消或降低部分过剩产能产品出口关税,鼓励过剩产能出口,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方面改革的核心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因此,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实施方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发挥保险市场保障作用,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提升资本的供给效率。国企方面,要分类推进国企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资证券化;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引入非公经济战略投资者,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员工持股,激发国企竞争活力等。四、供给侧改
本文标题: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市场影响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4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