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精准扶贫的措施、成效及政策2017-08-1714:40宣讲家网施红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字号: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解决存在问题必须深化精准扶贫。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施红老师做客宣讲家网,介绍我国扶贫成效、贫困标准及扶贫开发进程,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梳理我国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基本方略和政策举措,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和具体政策落实。关于精准扶贫问题,学习这篇报告就对了。说到精准扶贫的意义,就不能不提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之一,就是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也就是说,对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并使之精准脱贫,我国才能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我国扶贫成效、贫困标准及扶贫开发进程(一)我国扶贫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共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而到2016年,贫困发生率降至4.5%,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4335万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更是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近年来,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深入推进扶贫发开工作,在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不断加深,脱贫难度日渐增大的条件下,脱贫攻坚工作仍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足见成效之显著。(二)我国贫困界定和贫困标准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贫困的概念:贫困一般是物质生活困难,即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艰难境地。针对这一界定,我国提出了各阶段的贫困标准。比如,1986年的贫困标准是206元(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贫困人口1.25亿人;2001年的贫困标准是865元(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贫困人口9423万人;2011年的贫困标准是2300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贫困人口1.66亿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困标准水平的不断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贫困标准现价为4000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现行2300元的贫困标准是一个怎样的标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按这个目标要求,我国制定了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即“2010年价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那么,这一标准能达到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可支持每人每天1斤米面、1斤蔬菜、1两肉蛋等食品,可保障每人每天2100大卡热量和60克左右的蛋白质,满足健康生存的基本需要;同时还可支持基本的衣着、用品、水电、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非食物消费支出。另外,这一标准若按购买力平价换算是每人每天2.2美元,略高于国际通用的极端贫困标准1.9美元。联合国在2030年发展议程上提出,全球要在2030年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我国到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个目标比联合国明确的全球目标提前10年完成。我国将走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的前列。(三)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演变第一阶段(1978-1985):体制改革带动脱贫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承包权。这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有数据统计,1978年至1985年,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1.25亿,年均减贫17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3.6%下降到1985年的15.5%,年均减少2.6个百分点。这种农村制度扶贫所带来的脱贫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第二阶段(1986-2000):以“县”为单位的扶贫开发1986年,我国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确定国定贫困县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的革命老区县。由此开始,我国以“县”为单位进行扶贫开发。1994年,我国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调整国定贫困县标准: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定县退出国家扶持范围;到2000年,贫困人口下降到3000万人左右。第三阶段(2001-2012):以“村”为单位的扶贫开发这一阶段,在全国范围内选定14.8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覆盖率达到83%。我国开始对这些贫困村进行扶贫开发。第四阶段(2013-至今):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将扶贫瞄准机制精确到“农户”层面。在这一阶段,有很多扶贫创新,主要为: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县到村,现在到户;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创新扶贫考评体系,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这是精准扶贫的“四个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他在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一)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满怀深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1.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命感、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还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而且他还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度、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拔苗助长、图虚名。”4.内源扶贫——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所以他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5.社会扶贫——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6.阳光化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7.扶贫开发要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组织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强化“五个意识”,即责任意识、攻坚意识、精准意识、创新意识、廉洁意识。三、“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基本方略和政策举措(一)总体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和“两个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指的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指的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两个确保”指的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总体目标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目标的实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二是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地解决,也就是到2020年脱贫对象将由绝对贫困人口转为相对贫困人口;三是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二)基本方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核心内容是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1.“六个精准”“六个精准”,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它解决的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扶持谁”,强调扶贫对象精准;“谁来扶”,强调因村派人精准;“怎么扶”,强调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如何退”,强调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从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无一不强调精准。2.“五个一批”“五个一批”,实际上是脱贫攻坚的实现路径。“十三五”期间,重点通过发展产业脱贫3000万人左右,劳务输出脱贫1000万人左右,易地搬迁脱贫1000万人左右,低保兜底脱贫2000万人左右,积极推进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生态保护脱贫,资产收益脱贫。在这些路径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产业脱贫,只有产业发展了,才有长效机制,脱贫才可持续。第二位的是劳务输出脱贫,就是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人口输出。第三位的是易地搬迁脱贫,让农村贫困人口从不适宜居住的地方搬出。接下来的就是低保兜底脱贫以及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生态保护脱贫、资产收益脱贫。(三)政策举措1.加大财政投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这说的就是财政投入,同时习总书记还强调了县级扶贫资金的整合,他说:“支持贫困县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脱贫规划为引导,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举措,一方面强调增加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强调资金整合使用。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向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注入2500亿元资本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2.加大金融支持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扶贫资金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扶贫小额信贷产品。贵州省推出的“特惠贷”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标题:精准扶贫的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5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