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据此完成1—2题。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A.太阳大气的燃烧B.太阳内部的核聚变C.太阳内部碳元素的燃烧D.太阳表面的核聚变反应2.下列因素与太阳辐射能分布呈负相关的是A.太阳高度B.距日远近C.大气厚度D.大气透明度下图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影响③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A.云量大小B.下垫面状况C.正午太阳高度D.太阳活动24.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云量增加B.环境污染C.冰川消融D.人口增加下图为30°S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5.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平均流速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6.下列四地中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的是()A.M处的东岸B.M处的西岸C.N处的东岸D.N处的西岸图1为大陆西岸的某河段示意图,图2为图1中EF处的河床横断面图。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各题。图1图27.下列关于EF处河谷的说法,正确的是()A.EF河谷地处断层,岩石破碎,流水侵蚀而成B.EF河谷形成主要是向斜谷,流水侵蚀C.EF河流的西岸比东岸流速快,侵蚀强D.EF河谷是背斜顶部受张力,流水侵蚀而成8.图中河流()A.位于南半球B.有凌汛现象3C.①②③处侵蚀较④处严重D.冬季主要是地下水补给9.当该河流枯水期时,一艘由波斯湾驶向马六甲海峡的邮轮()A.逆风逆水B.逆风顺水C.顺风顺水D.顺水逆风如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下题。10.O、M两点的温差最大可接近A.4℃B.3℃C.2℃D.1℃11.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M点的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12.图中与M、P、N一线近地面等压线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A.①B.②C.③D.④读“某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降水量随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13~15题。413.图中山地A.位于非洲大陆B.雪线高度约为5000米C.气温最低的地方降水量最丰富D.降水最多的地方海拔约为6000米14.图中处于山麓地带的甲地,其自然带最有可能是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荒漠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15.图中乙地的河流A.以地下水补给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B.冬季河流流量大C.有结冰期和凌汛D.夏季河流含沙量大下图中甲半岛近海受离岸风的影响涌升流活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6.图示盛行风向发生的季节及成因A.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冬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夏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7.甲半岛沿海地区分布有条带状热带沙漠气候。其成因是5①冬季受东北信风的影响②夏季受离岸风的影响③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④受沿岸寒流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8.据材料信息推断甲半岛近海域A.形成世界重要渔场B.海底油气资源蕴藏丰富C.海上交通运输繁忙D.海底地势起伏大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下列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M地7月受上升气流影响C.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D.M地1月受上升气流影响20.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影响图中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高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D.影响图中自然带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读图,完成下面各题。621.图中两条小河的流量相当。进入小镇的引水线最合理的是()A.①B.②C.③D.④22.小镇通过上述线路引水,由于过度引用河水将导致()A.甲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B.甲河下游方向河段水量锐减C.乙河下游方向河段净化能力下降D.乙河下游方向河段河水季节变化加大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三峡地区河流阶地结构与旧石器时代遗址综合剖面”图,回答下题。23.图中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C.地壳间歇性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沉积24.任一级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A.相对稳定B.持续下降C.持续上升D.反复升降25.早期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最主要原因是()A.水运便利B.便于农耕C.军事防御D.气候湿润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7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如图所示),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流域冬季盛行西风,大风天气多。纳木错沿岸虽然河流众多,但在入湖口处均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此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纳木错鱼类数量非常少,而且鱼类个体也十分小。(1)指出纳木错沿岸河流的分布特点。(3分)(2)说明纳木错沿岸河流难以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8分)(3)分析纳木错湖水中鱼类数量较少且个体小的主要原因。(8分)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8材料:智利南北长4352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有漫长的边境线,大致以安第斯山脉为界。其东邻阿根廷,两国间主要以公路运输联系。智利物种众多,植物百科全书确定的植物物种有2200种以上,动物物种也丰富多样。如图为智利和阿根廷政区图、智利境内部分区域水系图。(1)分析智利与阿根廷两国主要以公路联系的原因。(3分)(2)分析智利物种丰富的原因。(3分)(3)分析智利30°S以南河流航运价值不大的主要自然原因。(3分)(4)为什么智利地震灾害频发但造成的人员伤亡不多?试分析原因。(8分)928.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4分)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时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2)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8分)(3)以C地所在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分)10答案和解析【答案】(25*2=50分)1.B2.C3.A4.C5.C6.D7.D8.B9.A10.C11.C12.B13.B14.C15.B16.D17.D18.A19.A20.B21.D22.C23.B24.A25.B26.(19分)(1)入湖河流呈向心状;河流大多分布在湖泊南岸和西岸;湖泊北岸河流数量很少。(3分)(2)沿岸河流以高山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上游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泥沙含量较少;下游河口地带地形坡度较大,流速快,泥沙难以沉积;湖岸地带风速大,风浪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入湖河流难以形成适宜的沉积环境;河口外滨湖区水深坡陡,不利于浅滩露出水面。(8分)(3)地处高原腹地,水温低,鱼类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海拔高,空气稀薄,湖水严重缺氧(溶氧量小),鱼类成活率低;入湖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河水矿物有机质缺乏,鱼类机体抵抗能力差;地处内流区,湖水盐度高,湖水中浮游生物稀少,饵料贫乏,营养条件不足。(8分)27.(17分)(1)两国以山为界,地形复杂,公路适应性强;皆为发展中国家,公路建设投资小;两国国境线漫长,公路机动灵活。(3分)(2)跨纬度广,具有热带到温带的气候类型;山体垂直高差大,垂直分异明显;兼备海陆生物。(3分)(3)河流短小,流程短;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流流向基本一致,没有形成水网。(3分)(4)智利地处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灾害;智利人口稀少,人口密度小;地震频发,政府制定应急预案,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强。(8分)28.(14分)(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两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4分)11(2)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为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童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8分)(3)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2分)1213【解析】1~2.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故选B。本题考查与太阳辐射能分布呈负相关的因素。太阳高度大,地面受热面积小,单位面积获得辐射能多,太阳高度小,地面受热面积大,单位面积获得辐射能少,呈正相关,A错;距日远,得到太阳辐射少,距日近,获得太阳辐射多,正相关,B错;大气厚度越厚,太阳辐射经过时被削弱的越多,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大气厚度越薄,削弱的少,到达辐射多,呈负相关,C正确;大气透明度好,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大气透明度差,到达地面辐射少,D错。故选C。3~4.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题意和图中曲线分析可知,由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未被削弱,太阳辐射总量大,故数值最大的是①,表示的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其次是②的数值,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因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可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由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数被地表吸收,故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最少,即④表示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而③表示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若是云层厚,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则多;若是云层薄,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则少,因此,影响③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云量大小,故A对;下垫面状况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故B错。从图中可看出①②曲线的太阳辐射与14纬度有关,即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但与③无关,故C错;太阳活动与太阳辐射总量无关,故D错。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面积减小,反射量下降,故C对;云量增加,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故A错;环境污染、人口增加不直接影响地表的反射量,故BD错。故选C。5~6.试题分析:【小题1】读图,根据河流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长度分析,河道越长,说明坡度越小,流速越慢。③的流程最短,所以平均流速最快,C对。【小题2】根据河流的流向和河岸的凹凸分析,河流位于南半球,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左岸易侵蚀。M处的东岸是右岸,侵蚀较弱,A错。M处的西岸是左岸,但是凸岸,是沉积岸,B错。N处的东岸是右岸,侵蚀较弱,C错。N处的西岸是左岸,也是凹岸,受侵蚀强,D对。考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地转偏向力,凹岸、凸岸理论。7~9.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相关知识。EF河谷地处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图2中的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老,两边新,所以判断是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流水侵蚀而成了谷地,故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根据图2中的河流的东西岸的比较,分析东岸没有泥沙淤积,西岸有泥沙淤积,所以东岸流水速度快,以冲刷为主;西岸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根据EF的河床剖面分析,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流多向东岸冲刷,即地转偏向力向右偏,为北半球,且①③处侵蚀较②④处严重,AC错。根据当地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判断位于温带,且为北半球大陆东岸,故河流有冰期,且河流
本文标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9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