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个城市没有老式建筑就像一个人没有记忆一样靖港古镇调研指导老师:谭威组员:20102403卞德勇201024xx潘正辉20102404陈志鹏20102405丁亮201024xx刘晋靖港01历史演化02整体形态03街巷空间04建筑分析形成地势优越聚落产生繁荣交通发达古镇初成码头确立水运而兴商贾云集工商鼎盛衰落沩水改道繁华散尽复兴古镇复兴生机再现历史演化形成靖港地处沩水入湘江口,为河湖冲击平原,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又有丰富的水源,加之光照充足,气候适宜,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十分适宜于耕种居住。根据此处发现的遗址群,已有3500多年。团头湖遗址团头湖地势优越及聚落产生繁荣交通发达古镇初成码头确立水运而兴商贾云集手工业屌至清末民初,靖港发展到具有粮行50多家,粮栈,米号各20余家。水路运输依然发达,码头繁忙。直到民国中期,靖港充分发挥了其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的优势,跻身成为湖南省经济重镇。湘江是湖南境内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傍水而生的三角洲地带上的靖港,在明清时期依靠码头货运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沿岸开辟了若干专门用于装卸货物的码头。到了清朝,靖港的水路运输愈加发达,一片繁忙景象。明末清初,靖港就已发展成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隋唐年间,本地人口增多,外来人口的迁移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推动农业的成长,客观上有了城镇发展的需求。条件: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合耕种居住,有利的区位及交通,是古代军事重地,直接刺激经济。衰落沩水改道繁华散尽民国后期,因遭兵、火、水灾等,靖港工商业倒闭近200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大雨兼旬不息,靖港溃埦,禾苗尽毁,民国三十三年(19440)6月,日军侵入靖港,并设立据点,靖港许多大小老板外逃,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决定治理沩水防洪,沩水改道新康出湘江,根除水患的同时靖港也从此失去了天然良港的优越条件,同时3次对街道进行改道。1978年,在沩水入江口筑坝形成内湖,随着周围陆路交通越来越发达,水路交通停滞,城镇中心转移,此时古镇所居人数仅为盛期的10%(3000余人),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靖港的经济发展再次遭受重创古建筑呗破坏,店铺关门。1978年,老镇主街麻石板被撬用于修堤坝,街道改为水泥路面,古镇色彩大打折扣。复兴古镇复兴生机再现根据靖港古镇的原有街巷格局及周边环境,规划将古镇的空间框架划分为“三街十片八点”,即以三条特色街道串起来的十片传统居住街坊和八个空间节点。整体形态古镇选址古镇形态古镇选址生活安全容纳景观金带环抱传统市镇在功能上首先表现为商贸集市,但同时又是居住场所和农耕基地,故其需饮则有水,行则有道,耕则有田,艺则有圃,伐则有山,即力求生活所需,又满足生产要求。安居乐业是人们的向往和追求,故其选址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又能防御来自外族或流寇的扰乱。为满足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之宗族观念,故其选址要开阔平展,主要场所练成一片,而不被沟坎、悬崖所隔断,能满足后代子孙扩建延伸用地。所选之地力求能满足筑有竹木之秀,谷有清静之幽,脉有龙腾之势,水有银幕之美,春可尝山花烂漫,夏可避林木之荫,秋可收丰硕之果,冬可享农闲之乐。古镇形态古镇空间格局的内容包含了古镇的总体空间布局形式及古镇中民居、街巷、水道、桥、广场等组成元素的形态、肌理、风格等实体的表现形式,也包含了深层和广泛的非物质内涵。它受到地方自然条件的制约,保存和体现了古镇演变过程中的社会体制、经济水平与思想文化等各种信息,反应出在一定得历史条件下,人的认识心理、行为与村镇空间的互动关系。街巷空间街巷构成要素街道、巷道、建筑街巷形态结构街道、结构、节点街巷的功能交通、商业、生活街巷的尺度影响因素、尺度分析街巷的景观景观要素、景观特点街巷构成要素街道保粮前街保粮后街半边街保健街保安街少先路EW街巷构成要素巷道EW巷道多沿垂直于街道的轴线方向延伸至镇区外围,与街道一起形成鱼骨型的公共交通体系。巷道空间的形成,打破街道空间单向性的局限性,为空间系统变化提供极大可变性,拓展了使用空间,是街道空间极好的有机组成。街巷构成要素建筑建筑和街巷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是形成街巷空间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两侧建筑的围台,也难称其为街道。从物质层面讲,街道空间应该是有界的,建筑便是其主要边界。因此,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靖港古镇建筑具有“亦商亦居”的功能,这决定了古镇上建筑功能的复合性。建筑型制基本统一:临街建筑与街道相邻的空间为敞口厅,大多数屋主将其作为店铺展开经营活动,中部是作坊或者卧室,厢房后布置厨房。一些房屋带有后院。街道街巷形态结构曲折性是古镇街道的主要特征。正是由于这种曲折性才把古镇的主街分成五个部分。这主要由自然和认为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自然方面是因为街道的走向受到河道走向的限制,认为方面是因为商人重财思想的影响,讲究“关财”,即不能在视线上造成一览无余的效果,这种曲折也创造了亲切感和趣味感。此外,由于街道的弯曲所产生的阴影也可以起到遮阳的效果。街巷形态结构结构“一主多支”的街巷结构街巷形态结构节点“T”字型节点“十”字型节点街巷与码头“十”字形节点,使得大巷子和沿河小道连结更通畅,通往保粮前街也更加便捷。“T”形节点增加了公共空间的面积,形成节点。古镇居民习惯在此处交易、集会,这里成为街道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码头是街与河的空间联系要素,它不但将陆地与水面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的生活与水更加亲密,而且它本身具有多种形式变化,并结合街道、民居产生了更多丰富的形式上的互相组合街巷的功能交通古镇以码头为集散点,通过沩水与湘江相连,古镇内部则通过街巷使得码头与主街道相连,形成了人流与物流并存、线性交通与点状集散地结合的交通形态格局。街巷的功能商业古镇以街成市,街道是主要的商业空间。各式各样的店铺沿街道密集排列。街巷的功能生活临街建筑往往既是商铺又是住宅,功能的复合型使得家与街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割开来,因而使得与生活有关的活动通过街巷空间和建筑空间相互渗透得以实现。街巷的尺度影响因素影响街巷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它首先是由街巷的功能性质需要来决定:古镇中商业性街道往往比生活性街巷尺度稍大,是由于商业街承载功能的多样化所决定。另外还有满足行为、情感的需要:人本身是街巷空间体验的主体,不同效果和尺度的街巷空间会使人产生轻松感或压抑感、兴奋感或倦怠感、安全感或紧张感等多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而人的这些感受反过来又影响到对街巷尺度的控制并形成习惯作法。街巷的尺度尺度分析街巷的空间尺度可以用街巷的宽度与围合它的建筑的高度的比值来描述。当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在D/H=3/4时,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靖港古镇主街的D/H值要大于这个数字,但在主街行走时,并未感觉尺度过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①街巷空间并非是一条简单的直线,它的空间收放使空间丰富而不单调;②传统的建筑符号如门、花窗、檐口等,在高度统一中又有着多样的变化,对于丰富空间也起到积极的作用;③街道作为古镇居民的生活交流空间,不时的人流也在点缀着街道景观,使其不显单调。街巷的景观景观要素(1)自然景观要素古镇选址与建设必然倾向自然条件优越的场所,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因素对街巷空间形态和景观的构成都有显著影响。居民在长期的建设中,通过对山水环境进行加工整合,将可利用的自然要素纳入街巷空间,既调节了微气候,又丰富了景观。湘江、沩水构建起靖港古镇的基本自然格局。(2)人文景观要素人文景观主要是街巷中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尤其是能反映地域传统的物质要素,大到店面、牌坊,小到建筑构件、石刻,都能使人浸润在文化的氛围中。街巷的景观景观特点(1)有机统一古镇的发展通常没有统一的规划,建筑单体到街巷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多样化是其必然结果,但同时又表现出建筑艺术上的高度统一。原因有:共同的地域气候条件的影响;共同的地方性建筑材料;共同的习惯作法。这些因素将复杂的多样化统一成和谐的古镇街巷景观。(2)富有韵律韵律是任何物体的组成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可以产生紧凑感与趣味性。靖港古镇街巷的韵律节奏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体现出来:①形式的重复产生韵律相同的街而铺装、挑檐形式、山墙形式、屋顶形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反复出现,形成强烈的韵律感。②尺度的重复产生韵律具有相同尺度的构件在街巷空间中重复出现也产生出韵律效果,这此构件包括台阶的高宽、檐柱的间距、房屋的开间、檐口的高度等。建筑分析空间特征建筑平面、灰空间营建特色木构、砖砌、亮瓦、门窗空间特征建筑平面大多数街屋的沿街立面通常只有一个开间,宽度在3-4.5m左右,纵深往往多达三、四进,开间与进深的比例一般在1:5到1:7之间,少数建筑甚至更狭长。古镇街道的商业价值和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建筑纵向发展的趋势。建筑的排列见缝插针,充分利用空间,呈现出小面阔、大进深的平面形式。小开间的街屋使得街道上不同的店铺显得很多,街道气氛较热闹。建筑的主入口都设在街道上,辅助性入口设在背街的一侧,顾客通过街道进入店或在街道上进行交易,货物则从背街或巷道一侧的入口进入建筑。空间特征灰空间天井是配合诸室的生活中心,并成为光庭。这种建筑样式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内向的家庭组合体,一座完整的建筑不论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格局。其天井的空间形态是“井深”大于“井径”;空间形态往往与厅堂成为一体,可以看作是单体建筑的一部分;天井的设置多是出于解决建筑通风、防晒、防雨、防火等多方面的功能问题,相应的有一系列采光、排水、散气的构造;此外,天井四周的建筑往往都是相连的,其主体结构、屋面都存在一定转角、连接等细部构造做法。营建特色木构靖港古镇建筑多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相邻两户通常共用一道山墙,屋面形式采用硬山搁檩式。为了丰富建筑的内部空问,采用了灵活的结构处理。临街的第一进房屋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很少有通长的立柱落地,易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便于经营。第二进以后多为自用的住宅房间,勿需连续大空间,故采用穿斗式构架,而且选材不必像抬梁式那样对尺寸要求大。这样的结构形式既能满足临街开设店铺的需求,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抬梁、穿斗灵活运用形成连续无柱大空间营建特色砖砌长沙地区的砖墙通常使用烧砖,又称“窑砖”,是由黏土砖坯经砖窑烧制而成。砌墙的砌法分为“眠砌”和“斗墙”两种。砌筑方式最常见为镶思式,在侧砖一顺一丁的基础上,每隔一层用平砖一顺一丁砌一层,有的隔两层平砌一层。斗墙具有耗砖量小、施工快,自重较小等优点,一般两层及两层以下建筑采用较多,且斗墙在防热、隔音等方面效果较好。营建特色亮瓦靖港过去作为商业性集镇,可谓“寸土寸金”,建筑密度非常高,家家共用山墙,沿河发展。由于建筑开问小,进深大,且共用山墙,无法开窗,为解决采光问题,当地使用了一种亮瓦材料。亮瓦是用透明的玻璃制成,形状与普通的青瓦相似,光线能透过它照射到室内。在需要采光的地方将普通的瓦替换成亮瓦即可,一般每隔一列设一块亮瓦,每列上可设多块,数量十分灵活。堂屋内设4-5块,多时8-9块,厢房内2-3块,天斗上2-4块。亮瓦材料简单实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光线照度,在靖港古镇使用十分广泛。营建特色门窗门、窗、格扇是长沙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的重点,而其中有以漏窗、窗、格扇为主要的装饰对象,窗扇一般为长方形,分格比例美观自然,其构图采用各种不同的纹样组合,组合方式有以下两种:①采用中心对称或轴对称形式,尤其重视中心的处理,中心有的由特殊器物或纹样组成,或以空白面为中心进行处理。②采用重复单调的纹样构成连续图案,从平淡整齐中体现出一股活力,有时更以之为背景点缀些动物或植物纹样,布置疏落,不拘形式。一般来说,较古老的明代宅院内的门窗更为简洁、规整,而清代的门窗装饰则较为细致而繁重。谢谢
本文标题:靖港古镇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0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