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13、《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
让•乔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能力目标1、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与情节结构,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2、掌握文章刻画人物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及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一、介绍作者: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二、学习字词:戳chuō慷慨kānɡkǎi废墟xū坍塌tān滚烫tànɡ酬劳chóu硬朗yìnɡlǎnɡ水渠qú光秃秃tū刨根问底páo沉默寡言ɡuǎ干涸hé山毛榉jǚ缝隙fènɡxì薰衣草xūn流淌tǎnɡ词语集注慷慨:大方;不吝惜。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溜达:散步,闲走。琢磨:思考;考虑。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干涸:干枯;没有水。三、初读课文,熟悉故事我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艰难前行,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毫无生命的迹象。(第2段)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第3段)牧羊人让我喝了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第4段)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可能是独居的缘故。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第5段)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吃过饭后,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并仔细的挑选起来。(第5、7段)我跟着牧羊人和他的羊群,走在平行的山路上……(第9段)然后,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轻轻的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的盖上泥土。他在种橡树!(第10段)我和牧羊人道了别,又过了一年,我再一次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12、13段)牧羊人还活着,身体很硬朗,他已经改养蜜蜂,他一直在种树,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14、15段)成片的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6段)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我再一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一切都变了,连空气都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第19段)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第20段)人们在此安居乐业,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这都源于这位叫爱力泽.布菲的老人。(第20段)四、分析情节,把握结构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我”在普罗旺斯的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个植树的牧羊人,并多次拜访他,他种了成千上万棵树,让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充满生机的乐园。2、文章重点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怎样?勾画故事中的重点相关句子,完成下表。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1913年)再见牧羊人(时隔6年)最后一次相见(1945年6月)一个人牧羊、种树;自信平和,沉默寡言;生活一丝不苟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数量,改养蜜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的种树八十七岁;住在凭自己一己之力建成的乡村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树木挺拔,重见溪水;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村庄富饶,泉水长流3、本文按什么顺序叙事?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叙事。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第四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第五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三次拜访牧羊人时的环境变化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4、高原上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所有这些变化都归功于这位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他把永恒的精神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使得在这里安家的人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荒漠绿洲植树35年无私奉献执著坚毅5、“被弃置的村庄”变成“绵延的森林、充满活力的乡村”,这是什么表现手法?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把三十多年前的高原与三十多年后的高原进行对比,突出这一变化都归功于这个牧羊人。6、思考:线索:人物活动的背景是: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一二次世界大战。五、分析人物,探究主题1、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形式:他是一个的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示例: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从“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这句话可以看出。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示例: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从“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这句话可以看出。还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种树可以看出。示例: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从“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几年以后,“这些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以看出,植树老人为了改变高原的荒漠局面而无私奉献、勤恳执着的劳动情景。示例: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执着坚毅的人。从“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可以看出。2、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是一个沉默寡言、认真细致、勤劳朴实、乐观自信、执着坚毅、无私奉献的人。3、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努力将荒山变成绿洲,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是乐观自信、执着坚毅、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4、归纳中心思想:本文通过一个牧羊人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凭借一己之力在荒漠中种出大片的树林,把荒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赞扬了他执著坚毅、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也呼吁人们要关注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5、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1)从环保的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2)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练习: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4)不长草木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坍塌沉默寡言刨根问底不毛之地第二课时一、人物描写的角度1、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主要刻画主要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来表现他的情感、品质、精神、情趣、志向。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我们把要表现甲,却去写与之相关的人、事、物、环境、条件的部分。2、举例分析正面描写:(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第5段)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表现人物什么性格?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第10段)直接描写,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句子中的划线字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的虔诚和用心。(3)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第10段)直接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4)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第14段)正面描写,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3、举例分析侧面描写:(1)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描写环境有何作用?(第2段)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环境: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侧面烘托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品味语言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2)第二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描写环境有何作用?“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第13段)“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6段)环境:树木茂盛、鲜嫩、挺拔,看到了溪水侧面描写,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3)第三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描写环境有何作用?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19段)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第20段)环境: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运用景物描写,描写了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的美丽景象,渲染了幸福生活的情景,是侧面描写,间接的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品味语言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子中的数词有什么作用?)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二、找出文中议论的语句,说说其作用。“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第1段)“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第15段)“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第17段)“我从没
本文标题:13、《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09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