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用心爱心专心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习重点】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全唐诗》仅录存其《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背景再现《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预习检测:1、字音辨识滟.滟(yàn)芳甸.(diàn)霰.(xiàn)汀.上(tīng)纤.尘(xiān)纤.夫(qiàn)皎.皎(jiǎo)青枫浦.(pǔ)扁.舟(piān)扁.担(biǎn)徘徊..(pái)(huái)砧.上(zhēn)碣.石(jié)褐.色(hè)潇湘..(xiāo)(xiāng)2、识记字义: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1)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__波光荡漾的样子(2)月照花林皆似霰______________雪珠(3)愿逐月华流照君______________追随(4)鱼龙潜跃水成文______________波纹(5)应照离人妆镜台______________离家在外的人(6)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___曲曲折折开满花草的郊野学习内容:(一)整体把握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这种事物在诗中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用心爱心专心2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2、这首诗线索清晰,思路清楚。请尝试画出思维导图好吗?春江花月夜段落画面内容美开头八句月下之景月色无垠月色纯净画意接着八句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余下二十句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注: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_春_、_江_、_花__、_月_、_夜_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阐述哲理,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远;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思归。(二)合作探究:1.开头八句写了哪些意象?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春、江、花、月、夜。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2.开头八句景物描写有何特点?(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2)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意境——幽美恬静(3)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3.阅读第9-16句: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4、齐读17-36思考: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5.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虚写;(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用心爱心专心3(3)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4)“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6、名句欣赏:(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句中为何用“生明月”而不用“升明月”?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在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去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试分析“徘徊”一词的好处。(1)拟人手法,写出月真诚地依恋着女主人公,游移不定的动态;(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卷”和“拂”生动传神,请试做赏析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依恋反倒深深地搅扰了思妇的心,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三)拓展探究:1、有人说《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山水诗,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观点一:山水诗。因为诗歌围绕春、江、花、月、夜等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图画。这五种事物交织、融汇在一起,构成了奇妙醉人的画境。由此可以看出,此诗是山水诗。观点二:哲理诗。作者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后,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诗人也对此发出喟叹,但他并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些诗句中,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观点三:爱情诗。诗中作者写到了楼上思妇的愁情,写到了游子在梦中神游故乡。诗歌结尾处,游子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据此可看出,这是一首爱情诗。观点四:通读全诗后,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深邃的意境。2、写作主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用心爱心专心4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3、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环环紧扣,自然生成。第一层写景,良辰美景,诗情画意,读起来很美,皎洁、静谧的夜景,明月高悬,由这引出哲理的思考,有对宇宙奥秘的探寻,有对人生的思考,由人生的思考,联系现实,才会有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出了抒情,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为主体,以“月”为线索,在时间上、情感上两条线索,在时间上,月升、高悬、西斜、落下,逐字吐出、逐字收束。在情感上,既写月的美景,更写月光引起的思乡之情。写月就是抒情啊,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月引发议论,由思考引出相思,在月的照耀下,一切意象都附有人的思乡之情。月光引发了、渲染着、暗示着、寓托着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也包含着诗人对美景的感叹,对月长圆而人难圆的感怀。2、诗情、画意、哲理相交融。景和情是很难分开的,写景中含情,抒情中又含有人对美的思索,对理想的思考,情感中包含着淡淡的相思之情,包含人对幸福的追求,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思索中,在两地相思之情中,包含着人对这种亲情的追求,对美好的愿望的追求。珍惜生命的美好,即使是离愁,也是那种透过表层的,对情感的专一的、强烈的,也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总的来说,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景交融的手法,自然生成的
本文标题:《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2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