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1-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第三节国家权力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重点参考:北京大学2013年全球共享8门网易公开课之一世界文化地理北京大学邓辉教授最后两节:《世界地缘政治》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一、政治地理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三、政治地理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一、政治地理现象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利(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单元主要分为三个级别: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三、政治地理结构1、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和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2、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四、政治地理过程1、政治扩散2、政治整合3、政治分散4、主权的变化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一、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四、边界与边疆一、国家的基本特征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领土是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地理结构,是一国活动,尤其是一国权利所依赖的最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国家为保障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而采取的任何措施,甚至不惜诉诸战争,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所谓的领土主权。1、领土规模2、领土形状3、领土位置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1、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必须是全国的交通中心,有的首都还是全国的经济中心。2、核心区:从一国历史看,核心区是国家得以起源,或国家观念赖以传播的“原子”中心地区;从一国的现状看,核心区是指国家的人口、交通、工商业、资源等高度聚集的“心脏”地区。前者称为起源型核心区,后者称为经济型核心区。四、边界与边疆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总是有一条边界线与其邻国分开。这条线一方面表示是两国共有的分界线,另一方面表示其线内是其主权管辖范围。由于边疆地区缺乏明确界限,往往随其势力而变动,一国力量强大,而对方又较弱时,边界带就向弱方移动,因而成为潜在的冲突地区。第三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要素二、国家实力分析一、国家权力要素国家权力要素包括: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资源、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和政府的质量。二、国家实力分析1、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了一个定量估计分析国力的公式,即“国力方程”。2、“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日本综合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综合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综合国力竞争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反映一个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及位置优劣、资源状况、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经济力量: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军事力量:主要反映在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两个方面。内政和外交: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力量。好的外交政策,能够将潜在的国家力量转化为政治现实,也能够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保障。科学和技术:对国力发展的影响深远。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拥有适度的现代化军事力量提高政府效率,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国民素质3、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不结盟,不争霸,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1、欧洲的殖民扩张2、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4、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2)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格局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一)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二)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1、二战前全球格局中的核心行为2、二战后格局的核心行为一、当前国际形势分析1、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两大公害”: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三种态势”: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和平而局部冲突“四股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补充:当前国际形势分析2、当前国际形势1)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不平衡世界格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美国一强称霸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其综合实力无人能及。其它国际政治力量正在发展并逐步成为多极化世界的某一极,中国的迅速发展、俄罗斯国力的恢复、欧盟自我意识的觉醒、印度的崛起等等,再加上一些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使得多极化世界的雏形日渐明朗。在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为了在未来政治格局中抢占有利地位,以综合国力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2)科技发展特别是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各个国家都在构筑适应未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如美国,日本,韩国,印度。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特别突出了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神州系列工程等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科研水平。3)南北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金融、武力等手段,控制着全球的经济。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力发展报告》,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收入之间的差距在1920年为35:1,1975年是45:1,1992年是75:1,到2001年,已经达到100:1。目前世界每人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的贫困人口有近28亿,占全球人口近一半,不足1美元的有15个亿,占全球人口1/4。4)影响和平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在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下,当今世界还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二、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1、我国安全环境的基本判断:存在两重性一方面,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总的来说,目前是中国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2、中国同世界其它力量中心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正在逐步走向多极化,将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目前,中国与这些力量中心的关系发展总的来说是在加强。1)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并取得重要进展。①中国的日益强大,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②正常贸易的发展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基石。③共同的利益,使中美合作成为可能。2)中俄关系双方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一道联合中亚四个国家共同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2000年6月)。两国已基本解决了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俄之间4300公里长的边界问题已经彻底解决。3)中欧关系共同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上,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欧盟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国际事务上,双方都不赞成奉行“单边主义”原则,主张世界的“多极化”。4)中日关系总体来说,中日关系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经贸往来、民间交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但也必须看到,问题不少。首先是对历史的认识和战争责任问题。其次是台湾问题。再次是领土主权问题,即钓鱼岛问题。此外还有军事问题。3、中国与各邻国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发展,在中国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对中国形成全面挑战的大国安定的北部地区、繁荣的东南地区、合作的西部地区、全面发展的南部地区。中国同曾经与自己发生过武装冲突的越南和印度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4、中国周边地区热点问题总体上在逐渐降温在中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中,对中国安全影响较大的是朝鲜半岛问题和印巴之间的对立。在这两个热点地区,既存在着降温、缓和的发展趋势,又存在着升温、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如朝鲜核危机)此外,南海问题也是新近突出的一个热点。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南海问题主要是指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争议和部分海域的管辖权争议。南沙争议的直接肇因是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沙权益的侵犯,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第一,南海地缘战略地位特殊。第二,资源因素。第三,国际海洋法的影响。南沙争议进一步升温并一度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南海地区呈现区域军备竞赛态势。第二,区域外势力介入导致南海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第三,区域内外国家推动南沙争端国际化。南海问题涉及中国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以及与部分东盟国家间的双边关系,通过和平方式和双边谈判途径解决南海问题符合有关各方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参考:海南日报,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吴士存)三、当前我国安全面临的威胁1、对中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重新统一祖国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台湾问题将是破坏中国发展大战略的最大隐患,是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美国想维持台湾问题的不战、不和、不统用意明显,借美日联盟以牵制大陆已是事实,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智慧和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一个联组会上提出了很重要的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也就是四个“决不”。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坚持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坚持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它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从而也体现了我们在某些具体做法上采用的一定的灵活性。《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非常准确地体现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大的诚意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样一种立场。同时也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坚定地反对“台独”分裂的意志和决心。它对稳定台海地区的局势,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震慑“台独”分裂势力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分裂国家法》国民党连战“和平之旅”(2005.5)亲民党宋楚瑜“搭桥之旅”(2005.10)新党郁慕明“民族之旅”(2005.7)陈云林访台(2008.11)陈云林是1949年以来访问台湾的最高级别的中国官员,这是1993年开始的“两会”首次在台湾举行。中台将以马英九上台为契机,加快改善关系。外媒对此次陈云林访台予以广泛关注,并报道称,这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海协会会长首次访问台湾,两会首次在台北举行领导人会谈,是两会制度化协商的新突破,也推动两岸关系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陈云林访台成果签署了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食品安全四项协议。前三项协议的签署,使得两岸同胞期待了30年之久的两岸直接通航、通邮变为了现实。举办了两岸金融界座谈会和工商界、航运界座谈会,探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暴、加强两岸金融合作和经济合作的实际办法。商讨了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措施,提出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办法。完成了两岸互赠大熊猫、珙桐树和长鬃山羊、梅花鹿的手续,解决了延宕三年多的赠台大熊猫赴台事宜。商谈规划了下一阶段两会商谈的议题和加强两会会务联系与交流事宜。广泛接触了台湾各界人士,增进
本文标题:11-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3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