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发现教学模式的内涵的运用(一)认识布鲁纳布鲁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主要从事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他吸取了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的学说,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加上自己长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二)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追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利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布鲁纳强调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他还强调说:“如果我们要展望对学校来说什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就得问怎样训练几代儿童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1、理论背景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是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即把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特有的研究方法纳入教材内容,并围绕学习课题准备好假设、验证用的资料、实验等,教师充当指导角色,学生作为学习主人去探索和发现,师生协作,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缺少的。现在常说的专题探究模式、网络探究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等都可视为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变体,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发展,指导思想上有更多建构主义成分。2、发现学习的基本观点(1)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体系。(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习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转化:转化是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适应新的任务,并获得更多和更深刻的知识。评价: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检查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运用是否恰当。(3)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本身感兴趣,只有这样,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3、“发现学习”的特征(1)学习过程“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知识。布鲁纳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教学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这样学生就好比得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独立前进了。(2)直觉思维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觉思维”对学生的发现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所谓“直觉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用正常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思维,而是要运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去获取大量的知识。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虽然不一定能获得正确答案,但由于“直觉思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因此它就可能转变成“发现学习”的前奏,对学生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大有帮助的。(3)内在动机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布鲁纳十分重视内在动机对学生学习心向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反射),而学生的好奇心是其内在动机的原型,是学生内在动机的初级形式,外部动机也必须将其转化为内在动机才能起作用。他说:“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内部认识结构的改组与扩展,它不是简单的由刺激到反应的连接,而是在头脑中不断形成、变更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布鲁纳反对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张教师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4、发现学习法的一般步骤(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可用于下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总之,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三)“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当代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其中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他强调认知、理解的作用,以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1)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3)提倡“发现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5)重视学科信息的提取,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四)发现学习的优势与不足(1)优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由于发现法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和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一般来说,学生的年级越高,越适宜使用发现法。(2)不足:有些学科诸如文学、艺术不合适发现学习,有些学生不适合发现学习,发现法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反而容易弄巧成拙。(3)限制:学生:忽视学生差异,给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生造成较大困难和较强的自卑感;教师:设计要求较高,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较高,大面积的推广受到影响。学习过程:忽视了学习过程基本特征,事实上并不需要事事发现。如果都使用,占时太多。(五)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一般由3个阶段构成: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概括。在此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为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堂实录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今天和老师一起上一节科学课,我们科学课的口号是:(动手动脑,认真观察,探究奥妙。)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口号中提出的那样,同学们有信心吗?生:有信心。二、导入师:今天和我们往常上课不一样,有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高兴吗?你们高兴了,老师有点紧张。为了缓解紧张。老师先讲个小故事;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玩的正高兴,小明一个大脚把球踢进了一口枯井里,这口井又小又窄,伸手也够不到球,这时啊聪明的小刚想出了个办法,顺利的把球取了出来。大家猜猜小刚用了什么办法拿到球的?生:用水让皮球浮来。师:你和小刚一样聪明师:可如果小明和小刚他们玩的推是铅球,铅球进去了,还能用这种方法吗?生:不能师:为什么?生:铅球太沉浮不起来。师:你们说的很对,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三、新授演示师:同学看,老师这有玻璃的培养皿,把它放入水中,你们认为会怎样?生:它会沉。生:它会浮。师:老师现在把他放在水面上?(师演示,浮)生:浮起来了。师:金老师把它放在水底,它又怎么了?生:它又沉下去了。师:为什么同一种物体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师: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你放的方法不同。对了!这就是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浮首先要统一方法,书中就给我两种方法。大家看屏幕。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出示课件)师:读的非常好。活动(一)师,今天为了让同学们能研究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第一组材料已经放在桌子上了,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生:想师:打开看看。(纽扣,橡皮擦,蜡烛头,回形针,象棋,乒乓球,泡沫,西红柿,)好了吗?生:看好了。师:好,这组材料一共有这样八种,我们先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去,先请每组同学预测一下,如果这些物体放在水里的话你们认识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并把你们这一组认识会沉的放一堆。会浮放一堆。还要把预测的结果用箭头填在表格里。生;开始小组讨论。预测沉浮。师:可以了吗?哪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分类的结果汇报给大家?生:我们认为:纽扣,橡皮擦,回形针,西红柿,会沉。(课件)乒乓球,象棋,蜡烛头,泡沫,会浮。(课件)师:请你先别坐下,我想问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预测的?你们认为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生:我认为西红柿的的沉浮和轻重有关系。(板书:轻重)师: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们小组认为回形针会浮。师:你有理由吗?生:我们认为回形针比较轻所以会浮。生:我们还认为象棋也会浮。因为象棋是木头做的。师:木头和塑料你们认为会浮都和什么有关系。和材料有关系。生:我们认为回形针也会浮。因为它比较小。师:哦,也就是说他的沉浮与大小有关了?(板书:大小)生:对。生:我们是认为纽扣是会浮的。师:那我把它们放哪里合适呢?怎么办?放中间?(课件)生:我们认为蜡烛头也会浮。师:有理由吗?生:我认为他很小。师: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没有师:要不要试试看。生:要。师:实验之前水曹也有话说(出示课件)除此之外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作实验。(找同学读)现在我们就开始实验。(学生分组活动、汇报)师:现在同学们实验都作完了,哪组来汇报下结果,你有没有新的发现?生:浮的有:乒乓球,象棋,泡沫,蜡烛头,西红柿。沉的有:纽扣,橡皮擦,回形针。师:为什么西红柿会浮起来。你们觉得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有关系吗?生;没有。生:有。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来研究。活动(二)师:把红塑料袋里装的第二组材料拿出来。打开之前,请把桌面清理干净。我建议观察一下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生:大小相同,轻重不同。(学生说完出示屏幕:1号球,2号球,3号球)师:那他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开始活动)汇报师:可以了吗?发现了什么?生:1号球沉,2号球浮,3号球也是浮。师:那你们觉得这一组材料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没有关系?生:有师:为什么第一组材料看不出物体沉浮和轻得有关系。而第二组材料可以看出来。生:第一组材料大小不一样。第二组一样。(板书:大小相同)师:你们说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出物体沉浮和轻重有关系。生:在大小一样的情况。物品沉浮和轻重有关系。(活动三)师:现在我在想刚才你们做的第一组材料。也是说物体和大小没关系。如果现在我们继续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没有关系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生:轻重相同,大小不同。师:今天老师就准备了大小不同,轻重相同的物品。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沉浮情况是什么样的。(开始活动)汇报师:你发现什么?生:小的沉下去。大的浮上来了。师:都是几号呢?哪个露出水面的部分最多呢?生:2,3,4,5号。5号的露出水面最多。师:那不是大的都浮上来了。小的都沉下去了。生:是师:那物体沉浮和大小有关系吗?在什么情况有关系?生:有。在轻重一样的情况下。师:那为什么第一组材料和大小没关系呢?生:因为第一组材料大小。轻重都不一样。师:为什么第三组材料和大小有关系呢。生:因为第三组材料大小不同,轻重相同。小结师:综合以上两种情况,你能说什么样的物体最容易沉什么样的物体最容易浮。生:越大越轻的容易浮,越小越重的容易沉。课后作业今天我们研究了物品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是有关系的。想不想用你这节课学到知识做个小游戏?师:,请同学们准备一张这样的白纸。想办法让白纸浮在水面上而且还要载重,谁的白纸载重最多,谁就是冠军。师:下课。○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即给学生呈现具体的问题现象,并
本文标题:布鲁纳发现教学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3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