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09年3月22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解读目录1总则2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3污泥处置技术路线4污泥处理技术路线5污泥运输和储存6污泥处理处置安全运行、监管7污泥处理处置保障措施1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1)表述了本技术政策的制定依据(1.1条)1.总则(共7个条款)对象: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适用范围:污泥的产生、储存、处理、运输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选择,指导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设计、环评、建设、验收、运营和管理。原则:源头消减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控制,根据污泥最终安全处置要求和污泥特性,选择适宜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工艺,实施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管理。目标: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置(含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2)表述了污泥处理处置的对象、适用范围、原则以及目标。(1.2~1.5条)1.总则责任主体: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设施运营单位负责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污泥衍生产品。引导政策:鼓励采用节能减排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鼓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处理处置污泥;鼓励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3)表述了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责任主体和国家的政策引导(1.6~1.7条)1.总则2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2.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共6个条款)(1)基本原则(2.1~2.3条)1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纳入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并与当地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土地利用等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污泥处理设施宜相对集中设置,鼓励将若干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集中处理。3根据规划污泥产生量合理确定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模;根据近期污水量和进水水质确定近期建设规模。1污水、污泥处理设施“三同时”原则。污水厂新建、改扩建时,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污泥处理必须满足污泥处置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目前污泥处理设施尚未满足处置要求的,应加快建设,确保污泥安全处置。2减少污泥产生量原则。污水厂建设应统筹兼顾污泥处理处置,减少污泥产生量,节约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对于污泥未妥善处理处置的,可核减其COD的削减量。3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原则。工业废水必须按规定在企业内进行预处理,去除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达到国家和行业规定的排放标准。(2)具体规划原则(2.4~2.6条)2.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3污泥处置技术路线3.污泥处置技术路线(共4个条款)1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泥处置方式。处置方式有土地利用、建筑材料综合利用和填埋等。2鼓励采用土地利用方式处置符合标准的污泥。污泥土地利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和规定(CJ248、CJ/T291、GB4284),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用于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并列入政府采购名录。允许符合标准的污泥限制性农用。3有条件地区积极推广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污泥建筑材料利用是指经无机化处理后的污泥用于制水泥添加料、制砖、制轻质骨料和路基材料等。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要求(CJ/T289),防范造成二次污染。4不具备利用条件的污泥可采用填埋处置。国家将逐步限制未经无机化处理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污泥填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CJ/T249)的规定;填埋前的污泥需进行稳定化处理;横向剪切强度应大于25kN/m2;填埋场应有沼气利用系统;渗滤液需达标排放。主要介绍了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和标准,并鼓励采用土地利用方式。4污泥处理技术路线4.污泥处理技术路线(共4个条款)在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等实现污泥减量的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根据污泥的不同处置方式,根据相应的泥质标准,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理技术路线。(1)针对不同污泥处置的方式的需要,应选择不同的污泥处理技术。4.污泥处理技术路线厌氧消化处理污泥。鼓励采用污泥厌氧消化工艺,产生的沼气应综合利用;厌氧消化后污泥在园林绿化、污泥农用前,还须进一步按要求无害化处理。高温好氧发酵处理污泥。鼓励利用剪枝、落叶等园林废弃物和砻糠、谷壳、秸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高温好氧发酵添加的辅助填充料,污泥处理过程中要防止臭气污染。(2)以园林绿化、农业利用为处置方式时,鼓励采用厌氧消化或高温好氧发酵(堆肥)等处理方式。4.污泥处理技术路线高温好氧发酵后的污泥含水率应低于40%。鼓励采用石灰等无机药剂进行污泥调理,降低含水率,并提高污泥横向剪切力。(3)以填埋为处置方式时,可采用高温好氧发酵、石灰稳定等处理方式,也可添加粉煤灰和陈化垃圾对污泥进行改性。4.污泥处理技术路线污泥热干化。采用污泥热干化工艺应与利用余热相结合(包括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热能、垃圾和污泥焚烧余热、热电厂余热或其他余热);不宜采用优质一次能源作为主要干化热源;严格防范热干化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污泥焚烧。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可采用污泥焚烧工艺。鼓励采用干化焚烧的联用方式,提高污泥的热能利用效率;鼓励污泥焚烧厂与垃圾焚烧厂合建;在有条件地区,鼓励污泥作为低质燃料在火力发电厂焚烧炉、水泥窑或砖窑中混合焚烧。污泥焚烧的烟气处理。烟气必须处理并满足《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等有关规定。污泥焚烧的炉渣和除尘设备收集的飞灰应分别收集、储存、运输。鼓励对炉渣进行综合利用;飞灰需经鉴别后妥善处置。(4)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为污泥处置方式时,可采用污泥热干化、污泥焚烧等处理方式。5污泥运输和存储5.污泥运输和存储5.1污泥运输。鼓励采用管道、密闭车辆和密闭驳船等方式;运输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防止因暴露、洒落或滴漏造成的环境二次污染;严禁随意倾倒、偷排污泥。5.2污泥中转和储存。需要设置污泥中转站和储存设施时,可参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等规定,并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和使用。共有2个条款,主要对污泥的运输、中转和储存过程的标准做了规定。6污泥处理处置安全运行、监管6.污泥处理处置安全运行、监管(共7个条款)6.1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监管;运营单位应保障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6.2运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保证从业人员的卫生健康;应制定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防止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发生。6.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单位和各污泥接收单位应建立污泥转运联单制度,并定期将记录的联单结果上报地方相关主管部门。6.4运营单位应建立完备的检测、记录、存档和报告制度,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及其副产物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跟踪和报告,相关资料至少保存5年。(1)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安全监管和运行的管理。(6.1~6.4条)6.5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污泥土地利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污泥土地利用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对污泥产品土地利用后的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进行评价。6.6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填埋场运营的监督管理。填埋场运营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测机构,定期对污泥泥质、填埋场场地的水、气、土壤等本底值及作业影响进行监测。6.7污泥焚烧运营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测机构,定期对污泥性质、污泥量、排放废水、烟气、炉渣、飞灰等进行监测。污泥综合利用单位需对产品的性质和数量进行监测和记录。(2)加强污泥处置后对环境影响的监测。(6.5~6.7条)6.污泥处理处置安全运行、监管7污泥处理处置保障措施7.污泥处理处置保障措施7.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应加强污泥处理处置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规范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7.2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水平,污水处理费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成本;通过污水处理费、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7.3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按规定给予财政和税收优惠;鼓励通过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污泥处理处置。本部分共有3个条款,主要阐述污泥处理处置的保障措施,包括工程标准制订、污泥处理处置费用来源、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鼓励。污泥减量微生物制招商
本文标题: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4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