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章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二、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问题2四、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4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31三、经济发展的艰难曲折与调整改革33•要论提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亚洲风暴、非洲觉醒之后,在国际舞台上逐步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以后,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其政治发展艰难曲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以经济独立巩固政治独立,探索和制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20世纪80年代它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以求在21世纪能够摆脱落后状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南北关系是一个既充满对立和斗争,又存在依存与合作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只有经过斗争,才能获得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相互关系的主流,但南南矛盾不容忽视。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南北关系国际经济旧秩序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无权、受剥削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南方国家。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一)第三世界的崛起•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亚洲风暴、非洲觉醒之后,在国际舞台上逐步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1952年法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阿尔弗来德·索维在《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把“第三世界”的概念写进会议的纲领性文件《政治宣言》中;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同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第三世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国际会议、新闻媒体以及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名词。•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因此,也称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和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它们是两极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第三种力量,是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它们获得了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地位,成为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3.它们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4.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推动力量。二、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问题•(一)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及其原因•在战后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面前,摆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发展道路。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力量对比,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极少数国家继续保留着前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仍在旧的基础上蹒跚而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由国际环境和各自国家的国内条件决定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混杂。•第二,国家的垄断性与官僚性相交织。•第三,依附性与民族性共存。•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制政体和军人政权。此外,还有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和部落酋长制政体。•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一党制,或称“法定一党制”,即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定执政党是唯一合法政党,其他政党则被禁止存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非洲国家的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二是一党优势制,即在一国国内,存在两个以上的政党,但其中只有一个政党能长期执政,垄断政权。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三是两党制,即国内两个政党通过选举轮流执政,其他政党因力量薄弱无力与之抗衡。如哥伦比亚的自由党和保守党、乌拉圭的红党和白党。•四是多党制,在国内众多政党中,没有一个政党能够通过选举单独执政,只有由政党联盟联合执政。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有土耳其、智利、泰国、阿根廷等。•五是无党制,国家在法律上或传统上取缔政党,禁止政党活动,如不丹、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等。•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具有多样性。•战后50多年来,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成为国际舞台上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二,它们在不断探索着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第三,政治参与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集权体制逐步向民主体制发展。第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正在形成。第五,绝大多数国家政局稳定,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是艰难曲折的。造成其艰难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且错综复杂的,其主要原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其一是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许多国家独立后所采取的国体和政体深受原殖民国家的影响,未必适合本国国情;其二是冷战时期,第三世界是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对象,它们把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因此,制约着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其三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苏东地区的民主化浪潮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原有体制的严重冲击,再加上西方国家竭力兜售自己的民主价值观,极力鼓吹多党民主,这些无疑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着不良影响。•从发展中国家内部来看,其一是其独立后实行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传统的前资本主义政治势力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其二是多民族国家中民族矛盾复杂,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埋下的民族歧视祸根难以根除,而相关政府的民族政策连连失误;其三是一些国家中多种宗教和教派共存,教义、教规乃至教徒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千差万别,各宗教、教派间的矛盾难免,相关国家宗教政策不当,加深了矛盾,甚至引发了战争。•(二)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1.政局不稳•政局不稳是指政权不巩固,政治活动无章无序,政治领导集团互相争斗,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贯彻执行。•冷战时期,军事政变频繁是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的主要表现。冷战后,政局不稳则表现为民主化运动中进步与反动、革新与保守两股政治势力的复杂较量所带来的政局动荡。•(二)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据统计,从1960年到1976年,在亚非拉地区约有30个国家发生了40次成功的军事政变。在拉美地区,除墨西哥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发生过军事政变。而非洲则被认为是创造了各大陆军人治国的世界纪录的地区。在1957年至1997年的40年中,由内部冲突导致非洲国家政府“非宪”更迭共78次,8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被推翻。•2.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间的关系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间的互不信任、歧视、仇恨、冲突甚至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第一是全球性的民族关系问题•第二是跨国性的民族问题所产生的泛民族主义•第三是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在冷战时期,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民族问题主要是第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被两极格局抑制的第二个、第三个层面上的民族问题凸显了出来,发展成民族冲突甚至民族战争,其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在非洲大陆的绝大多数国家,民族问题则表现为极端复杂的部族矛盾和部族冲突。如1991年至1992年索马里因部族冲突而升级为全面内战,1994年至1995年在卢旺达爆发的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种族大屠杀,在肯尼亚、多哥、刚果(布)、刚果(金)、塞内加尔等国家都曾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部族之间的对抗与冲突。•3.宗教冲突•宗教冲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同一宗教中不同派别之间的冲突。•宗教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各宗教间、各宗教内部的各教派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宗教与国家的矛盾。这两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爆发宗教冲突,影响有关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冲突与民族冲突常常交织在一起,使其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解决。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宗教暴力冲突频繁发生的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印巴分治中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突出表现为金庙事件和巴布里清真寺被毁事件。印巴分治的直接后果是1400万人口大迁移和50万无辜者的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1947年、1965年、1971年的三次印巴战争。1984年因印度军队攻占阿姆利则金庙而引发的锡克教与印度教的大冲突、大仇杀,导致英迪拉·甘地总理被其锡克族卫兵刺杀身亡。1992年,数千名印度教徒摧毁了位于印度北方邦阿约迪亚的巴布里清真寺,导致了一场全国性的暴力冲突,使一度趋于缓和的印度政局又出现动荡。这场冲突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引起了印度与一些伊斯兰国家的不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令人关注的世界问题。这股思潮随着20世纪70年代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的胜利而迅速发展起来。•尽管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加强伊斯兰国家的团结,打击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一面,但世人却对它忧虑重重。原因在于:•第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国家,违背了历史发展方向。•第二,某些国家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正力图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掌握国家政权,使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受到了严峻考验。•第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的恐怖活动,直接威胁着有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生命安全。•第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组织对地区冲突的介入、渗透和干扰,使地区冲突雪上加霜。•第五,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组织的活动为“新干涉主义”提供了借口,不利于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三、经济发展的艰难曲折与调整改革•战后至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发展准备阶段(1945—1955)、起飞阶段(1956—1965)、高速增长阶段(1966—1973)、开展石油斗争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4—1980)、20世纪80年代的停滞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经济调整和深化改革阶段。(一)经济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2.经济结构得到调整•3.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4.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外部来讲,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制约。从内部来讲,既有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有政治和社会方面的问题。经济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债务沉重、粮食问题尖锐;政治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政局动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过分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1.债务危机•2.粮食危机•3.人口问题•(三)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调整和改革的内部原因在于,80年代初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多种结构性危机,经济失去了增长活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下降。第二,通货膨胀率剧升并持续多年。第三、外债猛增,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三)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世界性改革浪潮是推动发展中国家改革的外部条件。•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采取的做法也有差异,但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多样化和外向化。•
本文标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5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