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革命精神永不灭【摘要】传承革命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百年后的今天,革命中的宝贵精神和文化遗产是否还依然存在我们年轻的大学生当中呢?革命的精神对于现在仍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去传承和发扬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呢?【关键词】革命精神,辛亥革命,影响及弘扬一、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我认为当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革命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革命精神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革命精神融会古今,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史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自强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奋斗。爱国是我们的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嘉行懿德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这样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斗争是我们的民族外抗强暴,内拒奸恶的利剑。为着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寻光明和进步,为着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从不畏惧,绝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一次次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迫使他们做出调整政策的让步或是导致改朝换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革命中所包含的种种精神并不是一时的,它也适合当今社会。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更是有利而无一害的。二、辛亥革命一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1911年发动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离开现在已100周年了。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历史前进。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它所要革除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所要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再经过几十年奋斗,中山先生的遗愿“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必将完全实现。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也同时要求着我们这代大学生的奋斗。但是当代却还有为数不少大学生的面貌不容乐观,与辛亥革命中涌现的豪杰形成鲜明的对比,刚刚步入大学,其实是步入了人生的有一个起点,不少大学生却开始享受生活,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上网游戏也成了日日夜夜,恋爱也成了三天五天……以至于荒废了学业,还变得视野狭隘,目光短浅,到了考试周,匆忙找人补课,搞的日夜奋战……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相比而言,更多的大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原因在于他们保持着优良的精神传统,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奋斗精神,积极入党,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大脑和思想上的空白,尤其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西藏“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藏独”分子干扰奥运火炬正常传递等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考验面前,以“80后”为主体的广大高校学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刻苦学习,发奋工作,倍加珍惜我国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是健康成长的一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面对着当今的风雨变幻的世界局势,我们必须跟紧时代的潮流,不断积极进取,发扬革命精神,为祖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辛亥革命的英雄们为了推翻清朝反动、腐朽的统治,而不屈不挠奋斗的革命精神,正是新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借鉴的精神:1、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2、“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3、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4、无私无畏、前赴后继、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5、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6、“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三、影响及弘扬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不能摒弃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自觉继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实现了辛亥革命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的一部分,有的正在变为现实,如何更好地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广泛的大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建设统一、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才是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至少应从以下几点做起:一、勤于学习。学习是进步的根基。青年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青年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广大青年要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二、善于创造。青年时期是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全国广大青年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不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三、甘于奉献。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广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四、敢于在适当的时候冒险。邓小平同志总是鼓励大家,胆子要大一点,要敢冒、敢闯,不要像小脚女人,怕这怕那,怕担风险。我们要冲破传统的怕这怕那、一味求稳的保守的心理,大力提倡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虎虎有生气,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愧对当年为革命事业辛勤奔走劳作的革命先辈们,才对得起一直关心我们新一代青少年成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它是踏实肯干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我们要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弘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断奋斗。传承革命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进步青年的基本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继承传承五四爱国革命精神的优秀思想精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实际行动将这一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当代大学生,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重托,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爱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青春谱写历史新篇。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优秀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概而言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气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利于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和的民族创新力,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弘扬革命精神应当作为一项如同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策来全力推行。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革命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力前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弘扬革命精神争做时代先锋!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在行动上去。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让革命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本文标题:革命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0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