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死的说法
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辽太祖、金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谥(shi)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隋炀帝;对于唐代以后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庙号,例如唐太宗、宋高祖。明太祖;到了清代,则一般称呼他们的年号,例如“雍正帝、”“乾隆帝”、“光绪帝”。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最早的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以致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成祖年号“永乐”、清世宗年号“雍正”;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责,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一直沿用到清末。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尊号尊号是对当权者尊敬的称号。以前的帝王称为天子、帝、皇、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把最高统治者的尊号定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独尊地位,并为后代最高统治者所沿袭。但是“皇帝”之称并不能满足帝王们的自我尊崇之心,于是便在“皇帝”之前冠以一系列形容词加以润色,使之更加崇高和神秘。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陵寝号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去世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汉文帝的霸陵,魏文帝的首阳陵,但这种情况很少见。不同地位陵墓的称谓(1)林:指圣人的墓葬。如孔林、孟林、关林。(2)陵:帝王的墓葬。如秦始皇陵、茂陵、昭陵、乾陵、明长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3)墓:诸侯、大臣的墓葬。如霍去病墓、魏征墓。(4)坟:一般老百姓的墓葬。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驾崩驾崩jiàbēng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为驾崩。《礼记》中讲,天子死“崩”,诸侯死叫”毙”“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唐代礼制规定“凡丧,二品以上称毙,五品以上称卒,后六品于庶人称死。天子的死驾崩,也做崩、山陵崩,宾天,是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宾天有时也可指达官贵人之死,而非仅针对天子。等级最高的,叫驾崩,诸侯王,妃子们死叫薨,再低一点的叫殁和尚死了叫圆寂,坐化道士死了叫登仙,羽化英雄死叫牺牲,壮士死叫捐躯,凡人死就只能叫翘辫子坐化〈高僧坐著死亡)涅盘〈无烦恼的去世〉崩殂〈天子死〉不讳〈死的婉辞〉哲人其萎〈为众人所仰望的人已死〉修文地下〈文人死之悼辞〉马革裹尸〈军人英勇的战死沙场〉
本文标题: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死的说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1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