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年级作文现状分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文是体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习作水平高,语文成绩就高。四年级小学学生的作文情况如下:1、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自评自改意识还有欠缺。调查显示,仅有30%左右的学生有经常修改习作的习惯,甚至还有接近4%的学生习作之后不做任何修改。2、阅读量少,缺乏课外阅读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原因有这么几个:农村的课外读物十分匮乏,学校的图书室多数徒有形式,很少开放;另外老师不重视学生多读多背,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如何从生活中获得素材和灵感,只停留在对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上;师生们整天围着课文忙活,从抄写生字到抄写词语,从抄写词语解释到抄写课文,学生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又哪有时间读课外书?3、生活积累少。农村虽然具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河流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等,都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写作素材,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生活空间狭小,生活单调,视野狭窄。整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校为学生的安全着想,从来不组织出校园的课外活动。4、言语表达能力远不如城镇学生,如农村孩子作文时把“做饭”写成“烧火”,“院子”写成“天井”等;加上课文中的许多作文要求不重学生实际生活,作文课时,教师往往把题目、写作要求一公布就完事,而学生忙找作文选,仿造一篇交帐,造成了说假话、写假事、任意夸张、装腔作势的无病呻吟。5、抄你没商量。乍一看部分学生的习作虽然写得像模像样,仔细阅读却觉似曾相识——原来学生的所谓习作绝大部分来自“一些优秀作文刊物或网络。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去套作、背作。有的学生从三年级背诵的优秀习作一直用到六年级甚至初中,有的作品离题万里拿来照用,有的语文试卷整个班级习作内容惊人的一致,拿来主义正在被学生“发扬光大”。6、缺乏真情实感。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数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应试而写的。有的文章短小但并不精悍,有的文章冗长啰嗦无主题,习作中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去甚远,甚至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地编造故事,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有些习作爱恨混淆,正义与邪恶颠倒,多彩的现实生活正渐渐远离学生的视野,网络世界正一步一步向他们走来,道德与情操也在学生的习作中也渐行渐远。7、家庭环境影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大部分家长没有把作文列为辅导范围,而且家长不愿意给孩子订阅报刊、购买优秀的学生读物,认为那是闲书,不如给孩子买点试卷实惠。在调查中,很大部分学生从来没订阅过报刊,家长除了学习辅导书之外,不让读课外书,包括文学名著。这就大大影响了孩子们的视野,从而对写作更加觉得神秘。因此,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足以令我们警觉,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1、四年级共46人,喜欢作文的只有12人,仅占学生总数的26.1%,讨厌作文的有34人,约占全年级总数的73.9%.学生在平时作文和各种检测作文中,多数学生现场编造。六年级共46人,仅20篇是真实作文,约占43.5%,26篇虚假作文,占56.5%.学生习作情况名单四年级上册习作学生情况名单陈逸云上等黄文硕上等刘梓晨中等王志航下等刘文远下等赵明慧上等王鑫杨上等姜凯闵中等于昊田中等张国奥中等王浩宇中等马宇聪中等杨宪昆上等张同硕中等耿浩哲中等赵文豪中等王圣桐中等苏欣乐上等王连泽中等季雪颂中等张钰桥中等王志翔下等李文昕上等闫胜学中等刘哲妤中等范晓皓上等耿延虹玉上等关慧祥上等翟绍桢上等郑兆玮上等赵欣妍上等尹艳阳下等孙家丽中等田菲菲上等赵蔚然中等李瑞上等郭雅茹下等魏振星上等申雅茹中等张博宇下等刘晓扬中等周生志中等葛文铖中等贾铭源上等彭佳俊下等张家宁上等学生读书情况名单四年级上册读书情况学生名单陈逸云酷爱黄文硕酷爱刘梓晨喜欢王志航一般刘文远一般赵明慧酷爱王鑫杨酷爱姜凯闵喜欢于昊田喜欢张国奥喜欢王浩宇喜欢马宇聪喜欢杨宪昆酷爱张同硕喜欢耿浩哲喜欢赵文豪喜欢王圣桐喜欢苏欣乐酷爱王连泽喜欢季雪颂喜欢张钰桥喜欢王志翔一般李文昕酷爱闫胜学喜欢刘哲妤喜欢范晓皓酷爱耿延虹玉酷爱关慧祥酷爱翟绍桢酷爱郑兆玮酷爱赵欣妍酷爱尹艳阳一般孙家丽喜欢田菲菲酷爱赵蔚然喜欢李瑞酷爱郭雅茹一般魏振星一般申雅茹喜欢张博宇一般刘晓扬喜欢周生志喜欢葛文铖喜欢贾铭源酷爱彭佳俊一般张家宁酷爱实验前作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觉得作文难写,没得写。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一.找灵感,激兴趣每当拿到一个新的题目,同学们总是挠着头问:“老师,要写什么啊?”“老师,我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挑起他们的灵感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好玩的实际,让孩子在玩中找灵感,在玩中挖素材。写作文即写生活。在小学中年级作文中比比皆是,这就要求老师善于组织学生活动,有目的地让学生先尽情地玩,在玩中找到乐趣,活动后老师再适当点拨,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之,类似的记叙性的文章,教师让学生坐在课堂里,凭空想象,除了几个作文功底好的,其他的无非凭空捏造,七拼八凑,写起文章来干巴无趣,还谎话大话连篇,不堪入目。二.多放手,少束缚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平时训练过分规定学生的题目,就过分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考试时就难有新意出现。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才不会言之无物,言之无味。三.增见识,找方法1.言之有物。“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作文要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学生在一般的记叙文中,多多少少都能写出或捏造出一件事情来。如果是写景想象类的文章,很多同学因为见识少,知识面窄,通篇无病呻吟的很多。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布置其做一些科学实践活动,通过眼观耳听手动,增长自己的见识,写起文章来也会真实可信。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像有一次作文,大意是说说心里话。有的学生就趁机给某个老师编外号,甚至谩骂某个老师体罚他,有的学生还说出自己偷了家里的钱等等。教师要及时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公开或私下进行指导改正。而不能一味地以“思想不健康”一棍子打死。2.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在写作有关春天的特征的文章时,有的老师局限于在教室里认真指导,详细引导;而有的老师却把学生带到校园或公园里,农村教师干脆带到附件的田野里,让学生尽情地玩,尽情地观察,学生有的采树叶,有的捉蝌蚪,有的摘野花,有的就在春风中做游戏,放风筝……虽然浪费了一节课,回教室后,学生犹如妙笔生花。所以说,在观察中让学生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自然乐写爱写。3.读写结合。为了从“读”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认真遵循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及规律:先识字,再积累词汇;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能力;学习写作知识,并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在每一单元的作文中,可以结合本组课文,精选出优美段落,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总结出作家写作的意图,体会如此写作的好处。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又如在教学《猫》时,作者先用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开头,接下去通过写猫的高兴与不高兴,勇敢与胆小,可爱与淘气,这种总分的写法,再加上拟人的修辞,道出了猫的“古怪”,同时也道出了猫的惹人喜欢。写作时,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吟诵,模仿文章的写法,写出小动物的性格特点。三是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电视,电脑,书籍等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版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4.多批少改。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话说得不假。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的经历与学识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个个都是写作能手。当他们的文章有所欠缺,有所不足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又准确地指出来,并尽量写上评语,如果能够面批,当面询问他的写作意图,是最理想的。也可以经过老师点评后,让学生二次作文,修改自己的文章后再抄清。也可以在二次作文时让学生之间互相换着修改。如此不厌其烦的让学生修改,让学生写,进步才会快。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琢始成金”。教师千万不要大笔一挥,洋洋洒洒为学生补上你自认为很理想的一段。这样,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毕竟跟我们有所不同,难以理解你的修改意图,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助长了他的惰性。评改课教学心得经过反复思考,上课的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小组合作的“评”与“改”上。此外,为了一改我向来平淡无味的引入新课的形式,这一次特地将之前晨诵的《诗经》中的内容引用了来,也算有些新意吧。一、引入新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指一种骨角玉石的加工方法。古人把雕骨称“切”、雕牙称“磋”、雕玉称“琢”、雕石称“磨”。《诗经·卫风·淇奥》中则是指君子的个人素养。后世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称为“切磋”、“琢磨”,表示做学问时的反复研究、讨论。“文章不厌百回改”,对待我们的习作,也应当以切、磋、琢、磨的态度,精益求精,力求呈现出最美丽的文字!二、明确读后感的写作形式“引”,即“读”。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从而引出“感”来。“议”,就是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表明自己的观点。“联”即联系,是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或是针对自己的感受联系实际生活。“结”即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要求简洁有力。三、小组合作点评1、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点评一篇习作。2、由原作者朗读,小组其他成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点评:(1)字词、标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命题是否恰当。(2)“引、议、联、结”四个环节是否紧扣中心;“议”与“联”是否具体。3、组长执笔,结合组员的意见,对这篇习作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4、组内点评结束后,欢迎组长上台来,利用投影仪为大家展示点评习作的经过。(希望各组组长积极参与,为大家介绍更多更好的学习经验。)四、小组合作修改1、各组被点评的习作作者修改文章,组长在旁边及时指导。2、组内另外两名成员交换习作评改。3、欢迎乐于修改自己习作的同学上台来,展示朗读自己修改后的习作,组长可以在一旁协助。4、在研讨中,针对“佳作示范”这一环节的作用何在,曹主任的看法是——应当保留。通过对优秀习作的欣赏,学生对于何为优秀的读后感,有了比较具体形象的初步感知,为下一步的精确学习提供了感性的认识。那么接下来的“精确”阶段,则是明确一篇优秀(或者至少是合格)的读后感的标准,这一标准应该是通过交流讨论,最终明晰地呈现出来的。之后的“小组合作点评”环节,当属“综合”阶段,学生以优秀或合格读后感标准为量尺,对相关习作进行界定评议,这个阶段能够显示出学生对于读后
本文标题:四年级作文现状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3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