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美的历程详细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详细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详细读书笔记李震:我觉的此书的重点并不是对具体艺术品的展现或评鉴,甚至也不是对中华古代艺术本身的讨论,而是分析和概括它演变历史及背后深刻的社会政治的演变。作者从始至终十分强调这一点,即艺术的发源和发展尽管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更是社会现实和人们意识的忠实表现,每一次艺术形式的转移和风格的转变,都是社会变革的结果。同时,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特色也无不是社会结构的中国特色的反映。总之,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从艺术角度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深入剖析和精准概括。惠:我当时看牡丹亭昆曲演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剧的词很美,演员的姿势打扮都很美,但是这个故事的情节以现在的眼光看就很狗血,而且有些地方甚至觉得轻浮,但其实不是。我觉得《美的历程》作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精神面貌,考虑当时的人对于解放思想和冲破道德束缚,追求”本心”的强烈愿望。这样看,就会觉得其实《牡丹亭》的剧情在当时是很有新意和吸引人的。所以,这本书很大的意义是让我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成因,从而以后我们也能理解更多作品的美究竟美在哪里嘉宾郑昕宇童鞋:艺术必然映射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很多人往往爱好于通过”艺术”这面镜子去观察彼时彼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似乎又多了一种理解人类历史进程的方法,还可以披上”艺术”这层精美的衣裳。但我觉得,这样去看待艺术,有些太浪费了,而且有点累。翻翻历史典籍或者大家文章去了解人类历史社会不是更容易,而且更让人信服吗?何必在一件精美的陶瓷身上幻想出一个帝国的丰盈与威严。阳春白雪、水墨丹青、高山流水……这些是艺术优美的表现形式,融汇于视听触觉之间,荡漾在心神之际。一幅画本身的形式就是独立的存在,画面上的色彩、线条、明暗;色彩的深浅、线条的疏密、明暗的交织……形式的本身就能够引起人类共同的感知,引发情感的波动或共鸣,从而达到对美的感知。这是一种由形式引发的审美活动。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最符合艺术欣赏规律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审美。路暘:由于之前没有什么艺术细胞,接触的艺术品少之又少,基本没有什么审美水平,我选择的画是哀悼基督,这幅画不是《美的历程》中的作品,但是对比于西方的画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东方的艺术作品。个人感觉相比于西方的作品而言,东方作品更多是以描绘恢弘的场景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点缀,场面和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描绘人的细节与情感,以人物为主体去展现和表达思想、事件。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的区别,西方受到宗教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实现,而东方的集权政治则更希望表达权威与威严。就像我们在西方很难见到特别宏大的建筑,但是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很多超乎于当时经济、技术能力水平的恢弘作品。这幅画展示的是耶稣受难的细节,画中人的情感是收敛的,而不是外显的,让人心生悲悯之情。近处的山岗上,一棵树叶残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紧紧地串在一起。而远处,灰色的山崖在寂寞中诉说着无声的绝望。这些背景也都是为了衬托人物的情感而设计,凸显了耶稣受难日人们的悲痛之情。李震:我赞同@Alexander㊣昕出宇隐的倡议,?当人们创作艺术或欣赏艺术时,也应当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角度。艺术有其自身的价值,而不仅是实现其他价值的手段。《美的历程》这本书的主线的是艺术的历史解读,但书中对大量艺术作品的评鉴也是独到而优美的,值得仔细品味。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艺术的态度。书中谈到,艺术创作源于巫术仪式,起初并不是自觉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形成独立的门类,先是作为控制意识形态的手段,直到魏晋时期才出现大量真正纯粹的文艺,作者对这一新的变化有很多褒扬之词,认为这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直到今天,尽管艺术仍然常常是副产品和手段,但这恰恰代表了落后的东西,我们更应关注艺术本身的价值。美的历程详细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矗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美的历程详细读书笔记]
本文标题:美的历程详细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6007 .html